◎湯井松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
◎湯井松
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逐漸發(fā)揮出巨大的優(yōu)勢。討論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設計討論主題、慎重選擇討論形式、正確引導討論過程、準確評價討論結(jié)果。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策略
課堂討論的著重點不是討論的結(jié)果如何,而在于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討論的習慣,充分暴露學生的想法(思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什么問題、何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應有明確的目的,或為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或為加強知識間的溝等。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討論問題的選擇應遵循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有適當?shù)碾y度、有啟發(fā)性、符合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等原則。面對新教育體制的改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這是小學語文教師及教育部門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語文教育經(jīng)驗,簡略的談一些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重點并不是討論的結(jié)果如何,而是要教授給學生合理多樣化的討論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課堂討論的習慣和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在什么時候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應該在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或為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或為加強學生對知識內(nèi)容的了解等為目的。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已有知識能力,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應該選擇具體、有趣、難度系數(shù)不高、符合學生能力等條件。
教學課堂討論必須要把握好時機和機會,是事物發(fā)展的連接點和教學的關鍵點。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討論的效率,還需要學會掌握最佳的時機和機會。常見的討論時機通常有下面幾方面:
1.討論需要在突出重點的時候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集中解決主要的問題,突出重點,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的一個重要方法之一。這樣不僅僅能夠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2.在教學內(nèi)容的擴展和知識的深入時 課堂教學要嚴格的按照教學大綱來進行,但并不是一味地去照本宣科。教材中的很多問題還應該適當?shù)母鶕?jù)學生的接收能力進行一定的擴展和深入,從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3.在學生的認識普遍發(fā)生變差的時候 較多的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生認識偏差,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所引起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合理的利用這個時機,利用它來展開討論,從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糾正學生對認識的偏差具有重要的意義。
4.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能獨立解答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學生自身知識體系、興趣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下,學生經(jīng)常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出來,當遇到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夠一味地去窮追猛打,也不能夠直接給學生答案,更不能嘲笑學生,可以組織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集合所有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去解答這些問題。
5.當學生的思維不能夠充分打開的時候 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思維想法作為教學的中心。在有效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和亢奮,有張有弛,如果學生的思維無法打開那么教學的效率也不可能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無法打開時,要及時地采取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從而來創(chuàng)建錯亂有序的教學節(jié)奏。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轉(zhuǎn)換角色定位,放下身段盡量以一個討論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一是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學生平等相處,帶動學生積極認真參與討論的熱情,讓學生在討論中感覺毫無拘束,暢所欲言進行表達。二是教師不能自始至終以一個旁觀者和評判者的角色出現(xiàn),而要和學生一樣對問題保持好奇、興趣和討論的激情,并適時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將思維發(fā)散開來,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地發(fā)表對所議問題的看法。三是教師對討論的評價要適時,要做到客觀公正,在討論過程中要做適時的引導,以確保討論不離主題和順利進行,教師要積極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看法或見解??梢砸龑W生進行互評,抓住學生之間在觀點上的分歧之處,激勵和啟發(fā)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激起學生在更大范圍內(nèi)的深入討論和反思。
為了確保討論不離開主題和順利進行,教師要做到適時適量地介入,不妨叫它穿插教學。穿插教學在組織學生討論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在組織學生討論中,教師穿插與學生的討論融合起來,既不會牽強附會,有不會生硬死板,會達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在六步實效教學流程中,教師介入學生討論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討論效果,一般在下列情況下介入比較合適:當枝節(jié)問題耗時太多時教師需要介入。如果連續(xù)幾個人的發(fā)言離題太遠,教師要插入簡短的話提醒學生回到討論主題;當學生發(fā)言之間的間隔時間過長時需要教師介入,并弄清原因;當出現(xiàn)了事實上的錯誤時教師要介入,避免討論失去有效性;當存在尚未察覺到的邏輯錯誤時需要教師介入,及時指出并糾正;在討論過程中的某些中間環(huán)節(jié)上教師要介入,可適當?shù)刈龊喍痰碾A段小結(jié),明確當前的問題。當然,教師的介入要恰到好處。介入切忌隨意性,心口開河,離題穿插。一定要緊扣討論的主題,有明確的目的,并保證學生討論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課堂討論契合了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廣大教師所樂于采用,并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課堂討論這一教學形式,在組織課堂討論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徐國利,葉挺松;胡適與白話文教育改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瞿海燕,易武;胡適與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年01期
[3]李召存;關于教育觀念的理論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萬匹中心小學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