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善橋初級中學 呂婷婷
語文課堂與“語文味”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善橋初級中學呂婷婷
“語文味”這個詞,最早是由深圳的程少堂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美麗,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fā)展。”他的這一定義顯得比較質樸、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與學生共享濃濃的“語文味”卻非易事,新課改形勢下,語文教學大多走在它的邊緣。
表現(xiàn)一:“大語文”的誤區(qū)。根據(jù)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新的認識與定位,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大語文”的理念也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推崇,于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更加強調(diào)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和其他課程的溝通,但實踐中,一些老師的把握卻頗有些偏失。
表現(xiàn)二:與多媒體太“親密”。多媒體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與生機,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是,毋庸諱言,有相當多的多媒體教學課,在媒體的使用上并未取得應有的效果,甚至沖淡了語文教學的主題,在一番表面的熱鬧之后,留下更多的是遺憾。
表現(xiàn)三:擺脫不了“考試” 的指揮棒。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依然擺脫不了“考試”的指揮棒,無論是學生的教,還是老師的學,都圍繞著這根指揮棒團團轉。在這樣的情況下,語文課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語文味”了,老師課堂上多是滿堂灌,學生拼命的記筆記,然后死記硬背,語文的教學與學習,完全是一種機械化、模式化。
除了以上幾點,語文課堂“語文味”的缺失還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為了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每課必有熱鬧的討論,而有時這種討論真是必要而有效的么?不一定,而只會導致語文課堂“語文味”的缺失,從而導致學生語言感受與領悟能力的喪失,在語言面前遲鈍化。所以,在新課標下如何使語文教學中日漸消失的“語文味”回歸,便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
“腹有詩書氣自華”,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干涸,安于就事論事,墨守陳規(guī)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詞藻豐富,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收放自如,那么,這樣的課堂不管是預設也好,生成也罷,無疑都會是一堂好課。所以,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腦海中沒有幾百首詩詞,幾百篇古文,幾百部中外近現(xiàn)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跡,沒有幾個自己所鐘愛、崇拜甚至癡迷的文學作家,自身的語文味恐怕是難以濃烈的,要使得課堂充滿語文味,學生充滿語文味恐怕更是難矣。此外,由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語文教師除了“專”外,最好還是雜家,其知識構建中各方面的知識都最好都能有所了解,如音樂、美術、天文、地理等。而在雜的同時,還要能不斷的吸收新的知識,新的動態(tài),特別是學生做喜愛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如:寒韓、郭敬明、滿舟等,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你必須有所了解,否則與學生會形成“知識上的代溝”,甚至變?yōu)榍楦猩系拇鷾?,以致最終影響到課堂的味兒。
1.重視課堂導語、結束語的設計。如果把教學比作一首樂章,我們追求“起調(diào)”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勝和“終曲”余味無窮。一堂課開頭數(shù)分鐘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介紹一個故事、一副對聯(lián)、欣賞一幅插圖、設置一個懸念、演示一個實驗……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課堂引入就掀起一個小高潮起如爆竹,結如鳴鐘。教師可以嘗試以點評課文、課文續(xù)寫等方法結課。比如,點評課文,就是指導學生在充分品讀作品的基礎上,以片言只語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只談文中的某個細節(jié)、某件道具,但要從較新的角度切入、用語簡潔悠美。這一訓練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帶動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高鑒賞能力,從而獲得興味盎然的學習效果。
2.讓多媒體為語文課“增味”?!罢Z文味”不拒絕多媒體,多媒體也不是“語文味”的“殺手”,恰當?shù)卦谡n堂上運用多媒體反而會為語文課“增味”。多媒體能夠方便快捷地將語言文字所表現(xiàn)的事物、現(xiàn)象、過程轉化為生動的形象、具體的情境,將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抑揚頓挫的有聲語言。這種融聲、光、色、形于一體的感官刺激,能全面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迅速集合學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形象思維,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根本上說,多媒體是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服務的。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去創(chuàng)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fā)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fā),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把各種無意識的暗示因素組織起來?!拔锷畡樱囊鄵u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通過情境去“激情”“發(fā)辭”“促思”,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
3.該講的時候就要講。學習“杜郎口”模式后,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開始“吝惜”自己的語言,將課堂完全放手給了學生。于是,課堂上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能得到教師夸獎的放羊式的暢所欲言;熱熱鬧鬧、逗笑取樂的庸俗對話;無關教學內(nèi)容的插科打諢等等。這難道是語文教學嗎?這難道就是創(chuàng)新教學嗎?這樣的語文教學,教師當講的沒有講,教材該挖掘的沒有挖掘,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語文教學應有的味道——語文味。教師該不該講?我認為應該講,當講則講,無論多與少。不要把“講授”理解成“灌輸”,《百家講壇》上那些學術大師們無不是“一人談”,但是不也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么?
《舌尖上的中國》第六集《五味的調(diào)和》中的話:“不管在中餐還是在漢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里,對于“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蔽蚁?,能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語文味”的,應該也是學生的心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真正的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突出語文本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是為了傳授知識,而不是為了表演,不是為了迎合。語文課堂應該回歸本色,應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1】程少堂.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
【2】鄭有才.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一點通.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