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咱們慢慢來
中國古代戲曲的唱詞中,“水詞”占居著重要的地位,“水詞”往往并不表達什么實際的意思,比如《西廂記》中一句“開言有語叫張生”,其中“開言有語”便是水詞。沒了水詞,音韻不諧,聽著也就不美了。汪曾祺就曾經(jīng)提出將水詞整理成冊,以供研究。
中國人的骨子里蘊藏著一種不緊不慢的智慧。從舜至成湯以來,強大的民族經(jīng)驗賦予了華夏子孫細細思考的能力,濡養(yǎng)出一種耐心的智慧。
從前啊,女孩子會小心翼翼地收集花瓣,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將其研磨成細膩香甜的胭脂;母親手中的青紅翠綠金銀黑白絲線細細纏繞,打出梅花結(jié)或是菱形絡(luò)子;工匠們會為桃木的窗戶、衣服的緄邊設(shè)計上百種樣式,只為保證一宅人與物的美。
對美的執(zhí)著甚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國人從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華文化亦是一脈相承,這一點不似意大利。雖然意大利人在羅馬的廢墟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園,但他們的語言文化卻與羅馬毫無關(guān)聯(lián)。所以,當他們自稱為“羅馬人”時,拉.封丹的驢子笑了。
可當下的人們,對那些細致且賞心的景象多視而不見。木心先生在酒館看見伙計往黃酒中加糖,感嘆江南不再。舊時黃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們已無耐心去細細品味酒中的苦澀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們只得稱那些一筆一畫勾勒出“百子圖”的人為“他們”時,又有何證據(jù)來告訴世人,我們是華夏子孫?
西塞羅說:“我喜歡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p>
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華夏大地上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而值此發(fā)展騰飛之際,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國,咱們慢慢來。
時下中國,百年來的自卑、自尊、憧憬與焦灼,使人們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將到來的一派歌舞升平。我們似乎漸漸失去耐心,失去沉穩(wěn),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輪船、高鐵、飛機,科技的進步使天涯比鄰,經(jīng)濟的騰飛使步履匆匆。
我們是否還有耐心,冷靜地對待發(fā)展,放緩“席不暇暖”的腳步,盤點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
中國,咱們慢慢來。
整體評價:
這是一篇內(nèi)涵深刻、意蘊豐富的考場佳作。文章以美而無用的“水詞”引出話題,富有新意,意味深長。文章采用今夕對比的手法,先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不緊不慢的智慧”娓娓道來,然后批判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席不暇暖、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對于名言典故的信手拈來以及富有韻味的表達,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累。
(王淦生 評價)
(責任編輯 張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