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彤彤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
《世界漢語教學》(2006-2015)認知視角語法述評
彭彤彤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外認知語法理論的引入,我國認知視角的語法研究漸漸興起并迅速發(fā)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從主觀性和主觀化、構式、意象圖式等認知理論出發(fā),對《世界漢語教學》(2006-2015)年發(fā)表的認知視角的語法論文進行簡要述評。
《世界漢語教學》;認知;語法論文;述評
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在吸取了語用學、生成語義學和認知科學等諸多成果的基礎上開始形成。與傳統(tǒng)的結構語法、形式語法不同,認知語法認為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認知系統(tǒng),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句法不是一個自足的形式系統(tǒng),句法在根本上跟詞匯一樣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象征系統(tǒng),句法的分析不能脫離語義?!妒澜鐫h語教學》(以下簡稱《世漢》)作為我國語言學界的核心期刊,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陣地,在推動漢語語法的理論建設、應用研究等方面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世漢》近十年發(fā)表的語法論文中,認知視角的論文占了很大的比重,且在我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擬對《世漢》2006-2015年語法論文中的認知視角的文章進行述評,分析近十年《世漢》認知視角論文的研究動態(tài)。通過本文對我國認知視角語法研究狀況的分析,從事漢語語法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可以對我國的認知視角的語法研究現(xiàn)狀有更深的了解,更好地把握認知語法的研究動態(tài),從而促進我國的認知語法研究的發(fā)展。
《世漢》近十年認知視角的語法論文涉及的理論較多,下面我們將從主觀性和主觀化、構式、意象圖式等方面分別進行述評。
“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主觀化是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隨著近年來語言學“人文主義”的復蘇以及人們對語義研究重視程度的增加,語言學家開始對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給予充分的關注。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世漢》近十年發(fā)表的有關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的論文也有很多,如劉長征(2006)、胡建剛(2007)、武果(2009)、匡鵬飛(2011)、李先銀(2013)、任鷹(2013)、張國憲、盧建(2014)等。胡建剛的《主觀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在現(xiàn)有主觀量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主觀量度”(即主觀量的量化等級)的概念并從主觀量度出發(fā),論證了“才”表示“主觀差量”“了2”表示“主觀足量”,都表示“主觀級量”,從而進一步量化了“才”“都”“了2”的主觀量意義??稆i飛的《語氣副詞“明明”的主觀性和主觀化》一文研究了語氣副詞“明明”具有的強調判斷顯而易見和強調實施確定無疑的兩種語氣表達功能,并對這兩種功能所在句子的特點、主觀性程度及其表現(xiàn)以及語義背景進行了描寫與分析,從共時和歷時兩個平面,探討了語氣副詞“明明”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問題。任鷹在《“個”的主觀賦量功能及其語義基礎》一文中指出“V個NP”的“主觀小量”特征與“V個VP”的主觀大量特征的形成,都與“個”的個體化功能有關,都是“個”的個體化功能在起作用,其中“V個NP”中的“個”主要功用是將事物個體化,而“V個VP”中的“個”的主要功用則是將性狀個體化,由于將事物個體化與將性狀個體化所需的認知程序不同,因此“V個NP”和“V個VP”形成“反向”主觀情態(tài)義。張國憲、盧建的《言者的情感表達與定語句位占據(jù)的語用斜波》一文基于現(xiàn)代漢語的真實語料,對主內定語和賓內定語在感情、態(tài)度、意向和情緒表達上的主觀性程度差異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賓內定語是一種容易以“自我視點”為中心的句法成分,它比主內定語更易于表達說話人的自我情感,由此得出現(xiàn)代漢語的定語存在著一個情感表述的主觀性語用程度斜坡:賓內定語>主內定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研究方面,既有對具體某個詞語或句式的主觀性或主觀化的分析,也有運用主觀性或主觀化理論對某個或某類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解釋,還有對不同語言形式主觀性程度差異的考察。該理論涉到了漢語語法研究對象的各個層面,應用范圍廣,與其他理論結合緊密,解釋力強,近十年一直都是《世漢》語法研究的熱點,在認知語法中占據(jù)重要位置,是目前漢語語法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理論。
構式是一個語言表達式(可以是任意大?。?,或者是一個從許多語言表達式中抽象出來的圖式,該圖式可以代表這些語言表達的共性。構式語法代表了一種語法研究理念,符合認知語言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則。在構式語法研究方面,《世漢》近十年發(fā)表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李杰(2009)、鄭娟曼(2011)、王倩(2013)、雷東平、胡麗珍(2013)、王曉輝、池昌海(2014)、張立飛(2015)、張先亮、倪妙靜(2015)等。鄭娟曼的《從貶抑性習語構式看構式化的機制》一文以實體構式“真是(的)”與圖式構式“整個一個X”為例,對這些貶抑性習語構式的構式化機制作了探討,發(fā)現(xiàn)簡省式、總括副詞、必然情態(tài)副詞、主觀小量詞等構形特征與貶抑義之間存在系統(tǒng)性的、可論證的聯(lián)系,它們?yōu)橘H抑義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可能性。雷冬平、胡麗珍的《“NP+好V”構式的認知機制與動態(tài)演變研究》通過對“NP+好V”構式的認知機制與動態(tài)演變的研究指出構式語法理論與生成詞庫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應該具有更大的空間。王曉輝、池昌海的《程度評價構式“X就不用說了”》一文從構式義的產生和浮現(xiàn)、成因和機制等角度分析了程度評價義構式“X就不用說了”,指出該構式是對X性狀程度的主觀評價,能夠進入到構式的詞項需具有可計量的特征,并通過與相關程度評價構式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了程度評價義構式為形式上否定、意義上肯定的一類構式。張立飛的《漢語“沒+MVp”構式的認知理據(jù)和語義結構》一文分析了漢語“沒+MVp”構式產生的認知理據(jù)并分析了該構式的語義結構,該構式產生的認知理據(jù)是“糅合造句”,即“沒”否定顯示時間的用法被類推至表事件現(xiàn)實性的情態(tài)動詞,其產生是使用者在表達需求的驅使下,利用已有語言資源進行語言創(chuàng)新的結果,該構式的語義結構包括對時間的現(xiàn)實性進行狗定和對時間為你難過實現(xiàn)的原因進行闡釋兩個方面。
以上研究既有對具體構式的構式義及生成機制的研究,也有構式研究與其他語言理論或語言現(xiàn)象相結合的研究??梢钥闯?,構式理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傳統(tǒng)語法很難做出解釋的語法現(xiàn)象,更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索句義的構成,了解各種不同句式產生的原因和理據(jù),是如今語法研究的熱點,有強大的解釋力和生命力。構式的研究今年來越來越受到漢語研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世漢》發(fā)表的構式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一直在增加,我們預測未來的漢語語法研究者會越來越重視構式語法的研究,構式語法的研究成果也會越來越豐富。
意象圖式是來源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互動經驗的簡單而基本的認知結構。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核心所在。《世漢》同樣注重該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收錄的該方面的文章有杉村博文(2006)、宋文輝(2006)、劉杰(2009)、李文浩(2010)、任俊舒、吳炳章、吳明會(2014)、等。宋文輝在《現(xiàn)代漢語兩類雙及疇化過程看量詞“副”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一文指出量詞“副”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是個范疇化的過程并從語言的歷時發(fā)展和語言類型學的視角驗證了“副”的范疇化過程。
此外,陸丙甫、蔡振光(2009)、完權(2012)、賀陽(2013)等也運用了認知語法的理論。其中,陸丙甫,蔡振光的《“組塊”與語言結構難度》根據(jù)短時記憶的限度為“七左右”以及短時記憶對“四”的敏感這兩個心理學基本現(xiàn)象,對一些語言結構現(xiàn)象進行了量化的分析和解釋。賀陽在《定語的限制性和描寫性及其認知基礎》一文里通過調查得出:就現(xiàn)代漢語而言,認知因素是決定定語功能限制性和描寫性理解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定語功能理解基于人對客觀事物以及屬性與事物之間現(xiàn)實關系的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認知視角的語法研究涉及到的研究理論較為豐富,這些理論的解釋力強、應用面廣,為漢語語法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世漢》認知視角的語法論文注重從認知視角不同側面共同對語言事實進行分析與解釋,以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使得研究過程以及結果更具說服力。
《世漢》認識視角的研究除以上的三個方面,還涉及概念整合研究、隱喻、理想化認知模型研究、范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沈家煊(2006)、袁毓林、王健(2007)、周清艷(2013)、馬偉忠(2015)、宗守云(2007)、鈴木慶夏(2008)等。其中,沈家煊在《“糅合”和“截搭”》一文中進一步將概念和詞語的整合或復合分為“糅合”和“截搭”兩類,糅合型整合跟隱喻有關,截搭型整合跟轉喻有關;袁毓林、王健的《漢語擁有關系的語義模式和語法表現(xiàn)》一文從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投射的角度,揭示出不同的擁有結構背后的概念結構,并據(jù)此抽象了出不同類別的動詞所造成的擁有結構格式的情景語義框架;周清艷在《特殊“V個N”結構對VN的選擇和制約條件分析》一文中指出“V個N”結構的意義除了受VN事件結構的制約,還受VN的理想認知模型的影響,該文認為“V個N”中VN多大程度上被認知為一個整體的動作行為,賓語在多大程度上被理解為一個具體化、實體化的個體是決定“V個N”結構意義的根本因素;宗守云的《從范物動結式的配位方式》一文中解釋了現(xiàn)代漢語“給予”和“奪去”兩類雙及物動結式配位方式的差別,認為兩者各自概念結構之中概念成分凸顯程度的對比關系不同。“奪去”類襯體比凸體凸顯程度高,而“給予”類凸體比襯體凸顯程度高。李文浩的《量詞重疊與構式互動》一文指出了認知主體對意象圖式不同成分或關系的突顯以及構建情景時的不同掃描方式,導致量詞重疊的基本義在構式不同句位的動態(tài)變化。同樣是量詞重疊,充當主語或賓語的定語時識解為總括掃描,充當謂語是識解為次第掃描,體現(xiàn)了不同句位作為構件的量詞重疊的整合效應。任俊舒、吳炳章、吳明會的《例示與細化:以“吃食堂”為例》一文中立足語料,用認知語法關于名詞識解方式的研究論證了“吃勺園七號樓餐廳”、“吃前門的全聚德”這些表達的合法性。該文指出,在識解上,細化結構可通過增加基礎結構里名詞詳細度生成,而例示結構可通過焦點聚集在實例概念上生成,識解提供了生成這些細化和例示結構認知上的可能性,表達精細化是生成它們的主要動因。
意象圖式研究是近年來漢語語法學者較為關注的熱門研究方向,與之相關的新概念多、理論解釋力強、適用面廣,與其他語法理論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語法理論,也是《世漢》近十年語法論文中一直重點關注的研究方面,該理論必將在漢語語法的研究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認知視角是《世漢》語法研究的主要視角,此視角涉及的研究理論較為豐富,對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和分析較為新穎,同時解決了一些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或形式主義無法做出解釋問題,為漢語語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世漢》語法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視角。從目前的漢語語法研究發(fā)展趨勢上看,我們認為,認知視角的語法研究將會越來越不可或缺,將會在語法分析中會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同時認知理論也將推動漢語語法研究向著更廣的視野、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層次邁進!
[1]賀陽.定語的限制性和描寫性及其認知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3(2).
[2]胡建剛.主觀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3]匡鵬飛.語氣副詞“明明”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世界漢語教學,2011(2).
[4]雷東平,胡麗珍.“NP+好V”構式的認知機制與動態(tài)演變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3(4).
[5]李杰.試論發(fā)生句——對隱現(xiàn)句和領主屬賓句的句式意義的重新審視[J].世界漢語教學,2009(1).
[6]李文浩.量詞重疊與構式的互動[J].世界漢語教學,2010(3).
[7]李先銀.表達祈使的“去”在對話語境中的主觀化與嘆詞化[J].世界漢語教學,2013(2).
[8]鈴木慶夏.論對舉形式的范疇化功能[J].世界漢語教學,2008(2).
[9]劉長征“一會兒”和“不一會”[J].世界漢語教學,2006 (3).
[10]劉杰.位置動詞的概念結構及其句法制約[J].世界漢語教學,2009(4).
[11]陸丙甫,蔡振光.“組塊”與語言結構難度[J].世界漢語教學,2009(1).
[12]馬偉忠.職業(yè)稱謂“VP的”的特點及其使用動因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5(3).
[13]任俊舒,吳炳章,吳明會.例示與細化:以“吃食堂”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14(2).
[14]任鷹.“個”的主觀賦量功能及其語義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3(3).
[15]王倩.“有點+太+A”構式的量[J].世界漢語教學,2013. (3).
[16]杉村博文.量詞“個”的文化屬性激活功能和語義的動態(tài)理解[J].世界漢語教學,2006(3).
[17]宋文輝.現(xiàn)代漢語兩類雙及物動結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6(4).
[18]沈家煊R.W.Langacker的“認知語法”[J].國外語言學1994(1).
[19]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
[20]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4).
[21]完權超越區(qū)別與描寫之爭:“的”的認知入場作用[J].世界漢語教學,2012(2).
[22]王曉輝,池昌海.程度評價構式“X就不用說了”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4(2).
[23]武果.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J].世界漢語教學,2009 (3).
[24]袁毓林,王健.漢語擁有關系的語義模式和語法表現(xiàn)[J].世界漢語教學,2007(4).
[25]張國憲,盧建.言者的情感表達與定語句位占據(jù)的語用斜坡[J].世界漢語教學,2014(3).
[26]張建.漢語標記配套型并列結構時間關聯(lián)特征的象似性[J].世界漢語教學,2013(1).
[27]張立飛.漢語“沒+MVp”構式的認知理據(jù)和語義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2015(1).
[28]張先亮,倪妙靜.試論恍悟義構式“我說呢”[J].世界漢語教學,2015(2).
[29]鄭娟曼.從貶抑性習語構式看構式化的機制——以“真是(的)”與“整個一個X”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12(4).
[30]周清艷.特殊“V個N”結構對VN的選擇和制約條件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2(1).
[31]宗守云.從范疇化過程看量詞“副”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J].世界漢語教學,2007(4).
[3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armmar.Vol.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7a&1991.
[33]Langacker,RinaldW.TenLectureson Cognitive Grammar ByRonald Langacker.Gao.
[責任編輯靳開宇]
A Review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06-2015)
Peng Tongt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5)
In 1990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ognitive grammar theory,the grammar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China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developed rapidly,and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construction and image schema,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06-2015.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cognitive;grammar paper;review
H146
A
2095-0438(2016)08-0089-04
2016-05-18
彭彤彤(1993-),女,黑龍江綏化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