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稱為朱子,很受后人推崇。
朱熹少年時,父親便病逝了,他遵從父親遺囑,和母親一起前往福建崇安五夫,投奔父親的好友劉子羽。
劉子羽十分疼愛朱熹,收他為義子。為了讓朱熹母子安心定居,劉子羽特意為他們在山旁溪畔建了房屋,并安排朱熹在自家書院就學。五夫位于武夷山腳下,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朱熹便在那里讀書生活,短短幾年,學問就大有進步,還考中了進士。
此后,朱熹開始了在外漂泊做官的時光,可無論事務(wù)多么繁忙,朱熹都沒有停止研究學問。那時,金兵侵占了北方,舉國上下為了是戰(zhàn)是和爭論不休。朱熹是主戰(zhàn)派,可當時的宰相力主和議。一次,朱熹當面向皇帝陳述了抗金的主張,卻并沒有被接納。隨后,他拒絕了朝廷的任命,回到故鄉(xiāng),潛心讀書,不再理會朝廷的征召。
在這期間,朱熹沉浸在學問中,他一邊寫下大量的書籍,一邊開課講學。當時有很多學生紛紛前往崇安,聽朱熹講論經(jīng)義。
一天,朱熹照例在亭中和弟子們討論學問。有弟子問朱熹:“老師,做學問有沒有什么竅門呢?”朱熹說:“研究學問,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深入探究事物,找出其中的原理和規(guī)律,然后用實際行動去驗證學到的理論?!彼嬲]弟子們,讀書做學問,一定要躬行實踐,因為學問并不來自于書本上僵死的文字,而是來自于生活中一次次的實踐,以及對于書本知識的不斷印證和反復(fù)思考。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高論,都大為嘆服。講學就要結(jié)束了,西天也現(xiàn)出了晚霞,這時晚風輕拂,亭旁的池塘一片波光瀲滟,晚霞也灑在水面上,云影、樹木倒映其中。朱熹眼中看到這番景象,聯(lián)想到自己對讀書治學的感想,一時靈感迸發(fā),忙喚學生取來文房四寶,蘸墨潤筆,揮毫寫下了一首《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