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樂江
課堂教學應多一點真誠,少一點作秀
文/鐘樂江
山東濰坊四中校長韓忠玉總結出七個課堂教學假象:小組學習中的假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假目標、自主學習中的假自學、學習交流中的假展示、集體備課中的假研討、教研活動中的假評課、常規(guī)管理中的假檢查,并給出了相應的預防策略。
韓校長說得沒錯,在現(xiàn)實中,的確存在課堂教學假象,尤其是在“公開課”“示范課”上。有的學校和教師,平時上課是應試教育模式,遇到上級檢查或開展競教活動時,就模仿一些“名師”上課,看似課堂改革效果不錯,實際是在作秀。他們把課堂的講臺變成了時裝走秀的“T型臺”。
曾到一所學校參觀學習,聽了一堂示范課。授課教師用一番“激情精彩”的開場白導入新課后,就像“名師”上課一樣,講得少,讓學生自己看書,發(fā)現(xiàn)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此普n堂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實際上,除極少數(shù)學生能緊扣課文內容展開討論,學有所獲外,相當一部分人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也找不到討論的問題。即使找出一些問題,也是泛泛而談,與教學內容沒多大關系??傻骄C合解疑時,每當一個小組提出問題,其他組的學生都爭相舉手發(fā)言,并做出準確回答,令在座的聽課教師頷首贊許。
我當時很納悶,這花費了一二十分鐘的討論,實際是毫無頭緒,為什么他們的提問和回答卻如此精準呢?下課走訪學生才知曉答案。原來這些問題和答案都是老師上課前發(fā)給部分學生的。他們說,平時上課都是老師一講到底,學生一直聽到講課結束。一旦有外地教師來聽課,老師就會這樣做。
聽了學生們的回答,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韓忠玉校長說,金無足赤,準備再充分、組織再嚴密的課堂教學也難免存在瑕疵,教學內容的確定性和課堂學情的不確定性注定了教育教學永遠是一種缺陷美。的確,優(yōu)質課并非沒有瑕疵,我們怎能為了追求課堂的“完美”而作假呢?
好課沒有固定的標準。課堂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要巧妙營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要注重角色換位,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滲透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啟迪和開發(fā)學生思維,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綜合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滲透現(xiàn)代教育理念,靈活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能“一課一得”或“一課幾得”。
陶行知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眰鹘y(tǒng)的課堂教學常常是按教師的教案上演 “教案劇”,教師是演員兼導演,學生是不參與演出的觀眾和“道具”,課堂教學就成為教師亦步亦趨執(zhí)行預定教案的過程。而真正的課堂,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教”是為了“不教”。所以,不能把課堂變成教師獨自表演的舞臺,切忌為追求聽課者視覺上的完美而作秀,切忌為片面追求沒有瑕疵而作假。
還是韓忠玉校長說得好,只要教師不為形式性的東西所羈絆,避開課堂教學作假并不難。愿教師別再過分追求外在的視覺形式,別把講臺變成走秀的“T型臺”,而應回歸課堂教學本色,把學、思、知、行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學思相聯(lián)系、知行相統(tǒng)一,讓學生真正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