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霞
內容摘要: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李叔同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諸多領域開創(chuàng)了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為中國藝術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自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并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人格教育是李叔同藝術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以“器識”作為文藝準則,并將其作為考察學生是否可塑的標準。李叔同在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方面主要運用“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來實現,其“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既來自于他本人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以及精湛的技藝又來自于于他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的真誠教導。
關鍵詞:李叔同 南京高師 人格教育 器識 不言之教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钡牡岩舸党隽穗x愁,如畫的文字寫滿了別緒!一曲《送別》唱到今天,它舒緩優(yōu)美的旋律、蒼涼悠遠的意境,激起人們多少往日情懷!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美國音樂家福斯特,而詞作者便是我國近代藝壇上一位杰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來的弘一法師。
李叔同,原名文濤,字惜霜,號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父親為李鴻章同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后經營鹽業(yè),興辦銀行,為津門富豪。李叔同小時候就極為聰穎好學,加之受教于當時天津的名士趙幼梅和唐靜巖先生,因而小小年紀就積累了深厚的國學根底。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刻印,以才名聞世。用他在詞作《金縷曲》中的話來說,“二十文章驚海內”。李家是天津的富商大賈,精通琴棋書畫的李叔同也沾染了清末世家子弟的生活作風,他出入梨園,廣交名角,楚館流連,吟風弄月。他是天津、上海有名的翩翩公子,風流儒雅,才華橫溢,備受矚目。說他“寄情聲色”是一點也不過分的。然而,“寄情聲色”也自有其社會與個人的背景。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千瘡百孔的中國已淪為列強刀俎之上的魚肉。李叔同本人亦經受了科舉考試的失利。他看不到國家和個人前途的希望,不免追求聲色刺激,以獲得暫時的解脫。所謂“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游戲”。然而,1998年的一場社會改良運動將他從渾渾噩噩中喚醒,這就是康梁倡導的維新變法。維新變法運動中變法圖強的思想給李叔同以極大的震撼,使李叔同認識到衰弱落后的中國只有變法革新才能謀求國富民強,而要變法革新必要積極地向西方學習。
1901年,22歲的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讀書,與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等人同學。上海公學是當時上海最先進的學校。有趣的是,這個特班中舉人、秀才居多,普通資格的教師根本鎮(zhèn)不住,結果,總辦(即校長)何梅笙只好專程請來翰林學士蔡元培做國文教授,用意自然是一物降一物,名師出高徒了。(雅妮《讀史·人物·傳奇李叔同》)1905年李叔同決意東渡扶桑進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和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1911年32歲的李叔同學成回國,同年,他的家業(yè)由于經營不善瀕臨破敗,李叔同對此不以為意,倒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讓他倍感精神振奮。
歸國后,李叔同以教師為職業(yè)。然而,成為一名藝術教員并非李叔同的職業(yè)理想,更不是李叔同遠赴東洋學習繪畫的初衷。李叔同的學生吳夢非曾在《一代名師》中提到李叔同的一句話:“我在日本研究藝術時,自己萬萬沒有料到回國后會當一名藝術教員的……”言語中多少帶有一絲懷才不遇的無奈惆悵。(朱安謐《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但最終李叔同確實做起了教師,而且一做就是六年。1912年,他應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經亨頤的邀請出任該校的音樂和美術教師。他是我國最早留洋歸來教授西畫的教師之一。1914年江蘇省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南碩儒、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范校長,后韓國鈞調任安徽,待新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后方經教育部批準再度任命江謙為南高師校長,并于1915年1月17日到任。同年,李叔同應江謙之聘,兼任南高師國畫音樂教師。自此,李叔同兼任南高師和浙一師教習,承擔兩校的繪畫及音樂課程。每周乘汽車往返寧杭兩地“千二百里”,頗為辛苦。當時南高師圖畫手工科方面,西畫教師有李叔同,國畫教師有蕭俊賢、呂鳳子、汪采白等,手工教師有吳溉亭等。(范揚《百年回眸 世紀展望——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百年歷程的回顧與思考》)說到南高師不能不提到“三江師范學堂”。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具有現代意義的師范學堂替代了傳統(tǒng)的私塾授受。從此,中國的近現代教育誕生,中國近代的美術教育及新美術運動亦肇始于此。光緒二十八年,張之洞奏請在南京建立“三江師范學堂”,其是仿照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模式建立的一所新式高等師范學堂。1905年,“三江師范學堂”改名為“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它是我國最早開辦的培養(yǎng)各種師資的高等院校,由晚清著名學者、書畫家、教育家李瑞清任監(jiān)督。李瑞清辦學目光遠大,提倡科學、提倡國學、提倡美術。李瑞清主政期間,“兩江師范”正式設立圖畫手工科,成為首創(chuàng)藝術科系的中國高校,中國的近現代美術教育由此起步?!皟山瓗煼丁眻D畫手工科培養(yǎng)的兩屆69名畢業(yè)生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è)起到了重要的拓荒與奠基的作用,他們是我國藝術教育第一輩師資,這些人中的著名美術教育家和畫家呂鳳子、汪采白、姜丹書和吳溉亭都是李叔同在南高師做教習時的同事。1911年辛亥革命,“兩江師范”停辦,1914年復校,改稱“南京高等師范”。南京高等師范、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亦即今天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圖畫手工科則為現今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的前身。
即便李叔同沒有想到將來會以教書作為安身立命的途徑,但他教起學生來嚴謹認真,學生也對這位博學多才、“溫而厲”的先生敬佩尊重。
人格教育是李叔同藝術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尤其體現在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上。他很贊成《世典》中的話“士先器識,而后文藝?!边@句話李叔同常常用來教育學生,即要成為一名有高遠抱負的文藝家,藝術技藝不僅要精專,最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yǎng)器量和見識即個人內在的品德內涵、精神境界。倘若沒有“器識”,即使技藝再高超,也不足稱道。據他的嫡傳弟子豐子愷在《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中說:“他的案頭卻總放著一冊明代劉宗周所著關于古來賢人嘉言懿行的《人譜》,并且還在封面上寫著‘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又加上一個紅圈。”因此,李叔同常告誡弟子:“應使文藝使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
以“器識”作為文藝準則的李叔同,也將其作為考察學生是否可塑的標準。與豐子愷一樣,劉質平也是李叔同的得意門生。李叔同看中劉質平曾有一段傳奇式的故事。1912年冬的一天,還在校園讀書的劉質平寫下了平生第一首歌曲。雖然那天下著大雪,但興奮的劉質平還是拿著作品去向李叔同請教。李叔同仔細審閱后,若有所思,對著劉質平注視良久,令劉質平忐忑不安。正在這時,李叔同忽然說:“今晚八時三十五分,赴音樂教室,有話講?!蓖砩?,朔風卷著大雪,寒冷異常。劉質平準時赴約,當他走到教室走廊時,看到走廊已有足跡,但教室內一片漆黑,不見人影。劉質平就立在教室外面,靜候老師到來。在嚴寒中等待了十分鐘之久,教室的燈光瞬間亮了起來,教室門打開,從里面走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老師李叔同。只見李叔同手持一表,說你準時赴約,現在可以回去了。劉質平沒想到這是老師在考驗他是否守信認真,當晚劉質平的表現令李叔同十分滿意,李叔同認定他是一位肯吃苦、守誠信的人,因而對他悉心教誨,額外輔導。劉質平后來也成為在中國教育史上留名的人物。李叔同對劉質平的培養(yǎng)也正說明了他以“器識”作為藝術教育的首要準則。
李叔同在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方面主要運用“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來實現。其弟子吳夢非曾回憶道:“弘一法師的誨人,少說話,是行不言之教。凡受過他的教誨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雖平時十分頑皮的一見了他老人家,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會嚴肅恭敬起來。但他對學生并不嚴厲,卻是非常和藹的,這真可說是人格感化了?!保▍菈舴恰逗胍环◣熀驼憬乃囆g教育》)他的好友夏丏尊《平屋雜文》一書中有好幾篇是寫李叔同的。他對這位“畏友”充滿敬佩,認為李叔同是“我們教師中最不會使人忘記”的,還說道:“李叔同做教師好比佛菩薩有后光,所以不威脅學生,而學生見他自生敬畏。他的力量全由誠敬中發(fā)出,我只好佩服他?!庇纱丝梢?,李叔同是藝術教育史上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來自于他本人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以及精湛的技藝。豐子愷曾撰文寫道:“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tǒng)治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他從來不罵人,從來不責備人,態(tài)度謙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樣,然而各個學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學習他,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為就人格講,他當教師不為名利,為當教師而當教師,用全副精力去當教師。就學問講,他博學多能,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歷史比歷史先生更高,其常識比博物先生更豐富?!保ㄘS子愷《我與弘一法師》)李叔同舉手投足間散發(fā)的人格魅力與師德風范,潛移默化地感染熏陶了每一位學生的精神世界。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巨大感化力量還在于他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的真誠教導。有一次,在他的課上,學生往地下吐了一口痰,李叔同在課上并沒有馬上批評該學生。等到下課后,他用輕且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边@位同學只得站著。等別的同學都出去了,李叔同和氣地說:“下次吐痰不要吐在地板上?!闭f過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可以出去了”,那學生立馬臉紅了。還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后出去的人無心地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fā)出很大的聲音。這個人走了數十步之后,李叔同追了出來。他滿面和氣地叫這位學生回來。等這位學生進了教室,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說:“下次走出教室,請輕輕地關門?!闭f著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把門關了?!袄钕壬⒉辉趺簇煿炙麄?,似乎學生有了錯,首先是他自己這個做教師的責任,與其說他是在訓導學生,勿寧說是在自責一般,學生內心里自然深感不安和慚愧,有時簡直要讓他們想哭出來……”(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教師與學生也不例外,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而且育人應從日常行為規(guī)范開始,李叔同從細節(jié)入手,以平等的姿態(tài)對學生的一言一行進行教導,自然讓學生心悅誠服。學生對李叔同的感佩與尊重化成了他們刻苦努力學習和認真做人的動力。于是,教師的付出便收獲了累累碩果,在李叔同培養(yǎng)的學生中,僅被載入中國藝術文化史冊的人物就有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潘天壽、曹聚仁、李鴻梁等。
在浙江一師與南高師執(zhí)教的六年里,李叔同創(chuàng)造出中國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個把西洋繪畫思想引入中國;第一個將廣告設計、木刻介紹給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人體寫生繪畫;第一個創(chuàng)辦起教育???;第一個用五線譜教授音樂……李叔同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杰出代表,對中國的藝術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朱安謐《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人生絢爛至極而后歸于平淡。1918年,在他執(zhí)教后的第六個年頭,李叔同出人意料地毅然斬斷塵緣,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時年39歲。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李叔同的突然出家,引起了外界不少的猜測和評議。南社詩人柳亞子對這位好朋友的苦行精修從未表示過理解,他為中國文藝界失去一位才華橫溢、獨立當世的風流才子深感惋惜。弘一法師的高徒豐子愷在老師的影響下,昄依佛教,成為在家居士,和老師一起走上了一條藝術與宗教通融的道路。這位與老師弘一法師有著幾十年師生之誼,并能夠在精神層面上與老師交流的高徒對于老師的出家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深刻理解,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松褪沁@樣的一個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親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fā)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第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于第二層樓,于是爬上第三層去,做和尚,修凈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饰覍τ诤胍环◣煹挠伤囆g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的?!保钗木对捓钍逋c豐子愷的師徒情緣》)
李叔同在南京高師任教期間,為南高師創(chuàng)作了校歌,校歌由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作曲,歌曰: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愿無窮兮,如日方暾。
江謙以深厚國學功底與滿腔愛校熱情寫作了這首騷體歌詞,既點出了南高師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分體現了江謙本人的教育理念,而且歌詞氣勢巍峨,文辭流暢,讀來瑯瑯上口,令人心潮澎湃。而由集戲劇家、文學家、音樂家、書畫家等于一身的奇才李叔同所譜之曲,很好地契合了歌詞,既渾厚有力,又樸實悠揚,二者珠聯璧合,成就佳作。正是這首老校歌于2001年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校歌,至今被南大學子傳唱,延續(xù)了近百年的薪火和文脈。
[資助項目:北京市職業(yè)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北京水利水電學校立項課題“中職語文教學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水利水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