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縣嶺背中心小學 熊淑珍
如何激發(fā)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
江西省于都縣嶺背中心小學熊淑珍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佳營養(yǎng)劑和催化劑,小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應就敏捷清晰,思維活動就積極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良好的課堂氣氛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的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愉悅、 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課堂參與積極性高。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并將在師生溝通時,起到重要作用。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會具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雙方的交流會更加積極主動,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fā)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tài)進行數(shù)學學習。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學生喜愛的問題情境,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出示例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順利地把學生引入與課題學習有關的活動中來,并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積極思考的思維狀態(tài)下進行研究、討論、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力求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qū)別點,順利地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師授課應采用啟發(fā)自主式,教師學做導演,讓學生扮演主角,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舉手,踴躍發(fā)言,提出質疑,展開討論。教師要積極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多變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根據(jù)所學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一些相關的人或事,創(chuàng)設情境增加學生的好奇心,營造出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所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興趣之樂,如在低年級教學中用開火車、開房門、找朋友、奪紅旗、放鞭炮等游戲,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數(shù)學知識。這樣,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識,學生十分歡迎,興趣更濃,教學效果也更好。
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他們學習興趣的起點。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常會對一些問題感到好奇,這是引導他們產(chǎn)生疑問進而熱愛學習的大好時機。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多創(chuàng)設這樣的環(huán)境。課堂上可常設置一些疑問,諸如“你能根據(jù)9+幾的方法計算8+幾嗎”“你知道為什么車輪子要制成圓的嗎”,等等。教學中,巧妙的構思、精心的提問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講“圓的周長計算”一課時,可先安排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分別測量出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時,可提出“圓形水池能立起滾動嗎”這個問題迫使學生不得不另辟蹊徑。而當他們想出“繩測”方法時,再一次設疑,將白色小球系在繩子一端在空中旋轉,提出“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嗎?”實踐證明了“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guī)律呢?”這一問題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終于發(fā)現(xiàn)了“圓周長總是比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的規(guī)律。層層設疑提問,不斷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小學時期由于學生數(shù)學基礎的參差不齊,對于相同的題目的認知也是各不一樣,有些學生能夠很快地予以解決,有些還需要做一些考慮。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就比較重視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特別是對于一題多解的訓練。比如有這樣一個題目:客車、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5小時后兩車相遇。已知客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5千米,貨車的速度是每小時55千米,求甲、乙兩地距離是多少千米。
題目一出,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題目比較簡單,直接算出客車、貨車各行了多少千米,相加即可得出兩地距離,即65×5+55×5=600(千米)。還有一部分學生說可以先算出兩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然后乘以行駛的5小時即可得出距離,即(65+55)×5=600(千米)。于是我就著重引導學生:“我們之前學習了列方程解題,在這個題目里面,怎么使用列方程計算呢?”于是學生就想到了可以通過設x來進行計算:設甲乙兩地距離是x,即可得出x=65×5+55×5,或x=(65+55)×5,通過計算可以得出x=600(千米);“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路呢?”筆者做進一步的引導?!凹?、乙兩地的距離除以相遇時間,就等于兩輛汽車的速度和,這樣也可以解答?!币粋€學生回答,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種解法:x÷5=65+55。這時另外一個學生回答:“甲乙兩地距離減去一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即x-65×5=55×5……
通過引導,學生得出了5種以上的解題思路。“原來一道題有這么多解法??!”學生們都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通過這些解題方法,讓學生們舉一反三,不僅將學習到的知識及時予以利用,還有了不同的解題思路,培養(yǎng)他們的這些解題習慣、學習興趣,對于他們的成長也是意義非凡。
總之,小學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學科,關系著學生對于數(shù)學基本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高階段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同時小學數(shù)學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做好小學數(shù)學教學,對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去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做好小學數(shù)學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