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用典摘錄與解讀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在埃及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fā)表的題為《共同開創(chuàng)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引用
釋義 對于尚未見面就令人仰慕的君主,應該去投奔;對于久別而令人難忘的君主,應該來輔佐。
出處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
解讀 “未之見而親焉”“久而不忘焉”的人,相互之間必然是精神相通,志趣相投。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2016年1月,雖然是習近平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來首訪伊朗,但是兩國人民的友誼卻是從兩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習近平主席表達了中國人民和伊朗人民之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也強調了中阿兩個民族彼此真誠相待,在建設國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這份信任牢不可破。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在埃及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fā)表的題為《共同開創(chuàng)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引用
釋義 辨別天下眾多可辨別的東西,樹立天下正確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
出處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戰(zhàn)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 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社會公平正義會有所區(qū)別。對于當今的中東人民而言,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首先是維護中東人民的利益。習近平主席旨在表明在中東問題上,中國堅持光明磊落的態(tài)度,堅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fā),堅持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愿意和中東人民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網絡。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釋義 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才會明白。
出處 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明﹞劉基《擬連珠》
解讀 對于我們的道路、我們的制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要“有自信”。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我們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中走出來的,合不合適我們自己最清楚。30多年來,從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到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各式各樣的國際經濟危機、政治風波,中國不僅挺過來了,而且每場風雨過后都發(fā)展得更好。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釋義 只有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優(yōu)勢和劣勢,才有可能找準人生坐標,贏得成功。
出處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幸勿多苛求。
——﹝清﹞顧嗣協(xié)《雜興》
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干部,用當其實、用其所長。每個人的特點不同,關鍵在于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領導干部最重要的兩件事,作決策和用干部。用干部不能拉郎配,不能憑個人好惡來決定,而應該用得其所。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崗位,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fā),以事擇人,不能簡單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釋義 思索問題在尚未萌發(fā)的時候,考慮風險在還未產生的時候。
出處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則福祿長享。
——﹝五代·后晉﹞劉昫《舊唐書·列傳二十七》
解讀 “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绷暯娇倳浂啻我眠@句古語告誡全黨要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充分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可能面臨的各方面風險,加強對風險源的調研預判,對癥下藥,綜合施策,努力掌握主動權。未雨而綢繆,莫臨渴而掘井,有備則無患。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在英國倫敦金融城市政廳發(fā)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fā)展》重要演講時引用
釋義 鞋子不必相同,期待它能適合于自己的腳;治理國家方法不必相同,期待它能有利于人民。
出處 江河百源,一趨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復歸于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
解讀 采用何種制度方法發(fā)展國家,應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能強加于人。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習近平主席引用這句古語,表明了我國的制度和道路自信,同時向國際社會表達了與各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和平發(fā)展的愿望和信心。
本欄責編:顏牛孫爽
E-mail:ssbgzzs@263.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