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遷
(齊魯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濟南 250200)
2010年~2015年我國文化消費研究述評與展望
魏祥遷
(齊魯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濟南250200)
以1985年為起點的我國文化消費研究到了2010年是一個重要拐點,其相關文獻出現了井噴式的發(fā)展。通過對2010年~2015年間的文獻分析,我國文化消費研究不僅在數量上出現了重大變化,而且在內容上也發(fā)生了重要轉向。在進一步具體分析文化消費的現狀、特征及其結構的同時,對文化消費進行了倫理思考,構建了文化消費測評體系,并從實證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效應。但是,文化消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今后需要從多視角、多層次、多變量等方面加強文化消費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
文化消費;指標體系;影響因素;影響效應;研究述評;研究展望
文化消費是文化產業(yè)鏈上的終端環(huán)節(jié),也是文化產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1]而文化消費水平已成為衡量國民素質和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2]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生活質量的好壞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因而文化消費的研究對我國社會政治與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就近年來我國關于文化消費的相關研究做一個概覽式的回顧,以便理清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研究的熱點與重點,為今后文化消費的研究提供一個理論框架。
我國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始于1985年,在1987年前后文化消費已成為消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3]而2010年則是我國文化消費研究的重要拐點。本文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2016年5月15日)中以“篇名”為檢索條件,以“文化消費”為檢索詞,在高級搜索中進行精確檢索,結果顯示:1985年以前沒有相關文獻,1985年~2015年間以“文化消費”為題目的文獻約有2312篇。如果以2010年為界限的話,1985年~2009年的25年的相關文獻為928篇,平均每年為37.12篇;而2010年~2015年的6年的相關文獻量為1384篇,平均每年為230.67篇,是過去每年文獻量的6.2倍,出現了井噴式的發(fā)展。文獻量在2010年~2015年間每年逐漸增加,其中2010年約為147篇,到了2015年則達到275篇。
本文通過對2010年~2015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剔除報刊上的文章和62篇碩博論文,剩余203篇期刊論文的研究范圍和主題分別涉及到定性研究(包括文化消費的內涵、特征、結構、政策及理論研究)與定量研究(包括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與影響效應研究及相關指標體系的構建等)。這6年間我國文化消費研究不僅在數量上出現了重大的變化,而且研究內容也發(fā)生了重要的轉向,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此做一個較為全面的剖析。
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的研究重點開始轉向實證研究,以問卷調查數據和面板數據為基礎,定量分析我國文化消費的現狀、特點、差異、影響因素,以及文化消費對國民個體及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效應。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從某個特殊群體具體地分析了居民的文化消費現狀及其原因,如李惠芬探討了南京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現狀及其原因;[4]李釩等研究了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現狀及對策。[5]
盡管很多研究從不同角度對文化消費的現狀進行過描述,但是我們仍然對我國文化消費現狀缺乏全面的認識。為此,高莉莉等人從總體上分析了我國文化消費現狀,發(fā)現我國文化消費的總體水平依然偏低,與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適應等特點,應該從政府、企業(yè)以及消費者三個層面提出文化消費水平提升對策。[6]
(二)文化消費的特征、結構及倫理思考
1.文化消費的基本特征。
我國文化消費總體表現為消費結構優(yōu)化、消費方式轉變、消費總量增加;居民的文化消費意愿增強,消費能力提高;同時社會的文化消費環(huán)境也在逐步改善。[6]但是,劉樹燕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村文化消費在當前則表現出文化消費的層次低、基數小、模式與結構單一,且內部差異顯著等一系列特征。[7]從城鎮(zhèn)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消費的特點來看,則表現為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消費增速快,發(fā)展?jié)摿Υ?;受收入的影響大及波動性大;不同地區(qū)間城鎮(zhèn)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消費具有非同步性、波動性及差距擴大化;大眾娛樂文化消費比重高而高層次文化消費比重小等特點。[8]
從文化消費邊際消費傾向來看,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邊際消費傾向呈遞減趨勢,而居民文化消費需求收入彈性則呈上升趨勢,文化消費方面的差距縮小,且文化基本需求占平均文化消費比重呈下降趨勢。[9]但是,城鄉(xiāng)居民文化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呈非對稱的倒U型和較對稱的倒U型。[10]
然而,由于我國是一個文化消費很不均衡的國家,不同地區(qū)文化消費差異明顯。如我國文化消費在區(qū)域差距、城鄉(xiāng)差距、結構差異及群體差異等方面都表現出非均衡性增長;[11]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在水平、結構與增速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文化消費增速的空間差異最為顯著,消費水平的總差異次之,而消費結構總差異最??;[12]在文化消費結構上不僅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同時不同地區(qū)的城鎮(zhèn)居民對于可選擇的文化消費項目有著不同的品位和偏好。[13]
2.文化消費的結構分析。
文化消費結構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殷寶慶等人采用靜態(tài)與動態(tài)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從結構變動度、結構相似度、環(huán)比增長速度、城鄉(xiāng)差異等四個方面對浙江文化消費結構的變遷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城鄉(xiāng)之間在文化消費結構整體上越來越趨于相似,但是城鄉(xiāng)居民在文化消費的總量上和結構上依然存在差距;城鄉(xiāng)不同收入群體的文化消費結構的變動度存在差異,城鎮(zhèn)居民在文化消費支出上的環(huán)比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農村居民。[14]
目前創(chuàng)意文化、養(yǎng)文化、微文化、奢文化、宅文化和藏文化,正在成為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新的增長點。[15]因此,我們應該順應文化消費發(fā)展趨勢,引領與規(guī)范文化消費,為文化消費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3.文化消費的倫理思考。
從倫理的視角來看,文化消費既能給我們的社會帶來好的一面,同時也可能存在著不利于社會發(fā)展與價值實現的一面。所以,我們必須審視文化消費的倫理屬性,考量文化消費的倫理性,審視其社會價值的得失;[16]而從文化倫理的角度來看,文化倫理與文化消費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倫理是構建新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而文化倫理的構建離不開文化消費實踐。[17]
從文化消費倫理來看,文化消費具有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的雙重特性,要保持文化消費倫理的經濟合理性和道德正當性的統一。從其社會屬性來看,文化消費傳播并弘揚社會的主導價值;從其經濟屬性來看,文化消費可拉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因此,文化消費的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是文化消費倫理評價的基本問題。文化消費倫理不僅影響個人的健康發(fā)展,也關乎整個國家的消費結構、產業(yè)導向甚至社會風氣。[18]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現出文化消費倫理的不同特點與風格,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評價方式。應針對中西方文化消費倫理差異,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遵循文化消費倫理的適度性、可持續(xù)性及和諧性原則,構建理性、健康、科學和可持續(xù)的文化消費觀。[19]
(三)文化消費相關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我國學者近幾年來開始關注與文化消費相關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工作,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指標體系,而這些指標體系的構建能為數據統計、現狀比較及發(fā)展趨勢評估等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1.構建文化消費民生效應景氣指數。
以王亞南為核心的課題組研制推出了“全國文化消費民生效應景氣指數”,該評價體系可以對各地文化建設和文化生產的發(fā)展成效進行量化比較,并可在同一標準下比較縱向年度間及橫向地區(qū)間的文化消費民生需求增進的真實效應。[20]另外,王亞南根據不同的研究需要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指標體系,如“民生基礎系數”、“民生消費系數”、“文化需求系數”等系數,并于2014年運用這三項指標檢測了文化消費需求增長與產值(國民收入)增長、居民收入增長、必需消費與必需消費剩余增長之間的協調性差距。[21]
2.構建文化消費測評模型與指標。
為了解決學界對文化消費的研究主要是從單項指標入手的問題,李惠芬等從系統論角度出發(fā),構建了居民文化消費測評模型與指標,對副省級城市文化消費進行實證研究。該測評模型選取了居民邊際文化消費傾向、文化消費需求缺口、文化消費支出及其占比等四個指標,并提出了“齒輪嚙合型”的文化消費實施路徑與舉措。[22]
3.構建文化消費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文化消費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消費水平的指標集合,而并不是把一些指標簡單羅列和隨意組合。為此,以金元浦為主導的“文化消費指數與調研課題組”構建了由“需求、供給、行為、信心和環(huán)境”五大部分構成的“文化消費要素鏈”體系,涵蓋了文化消費的各個方面。該指標體系著眼于文化消費的關鍵因素,以“要素鏈”的形式生動反映了文化消費過程中文化消費主體與客體之間復雜的相互聯系與作用。[23]
另外,2015年,李杏等則以文化消費動力、文化消費環(huán)境、文化消費效用為三個一級指標,構建了四個層次的文化消費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4]而高莉莉等人則基于文化消費發(fā)展現實的考察,以“文化消費實力、文化消費潛力、文化消費環(huán)境”等三個有效因子為依據,構建了一個“區(qū)域文化消費水平的綜合評價模型”,用于評價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消費競爭力。[6]
這些指標體系為各個地區(qū)的文化消費水平評價提供了一個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
4.構建文化消費指數體系。
郭熙保等人認為,從商品和貨幣支出角度測量文化消費水平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文化消費現狀。為此,他們設計了以消費時間為統計單位的文化消費指數,采用時間稟賦來衡量文化消費水平,相較其他測量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與現有的文化統計指標相比,該指數反映了個人和群體對文化產品及文化服務的占有、欣賞、享受、使用等行為的價值偏好,淡化了實物和貨幣支出指標,更關注人們從文化產品和服務中所獲得的精神層面的享受。[25]
5.構建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
為把握文化消費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建立一套文化消費統計指標來評價文化消費現狀顯得尤為必要。國鳳蘭等人從“文化消費環(huán)境、消費時間、消費水平、消費支出、消費群體、消費品和消費服務”7個方面,構建了一個包含41個三級具體指標的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利用該指標體系不僅可以評價目前我國文化消費現狀,而且可以利用時間序列資料對文化消費趨勢進行預測。[26]
(四)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學者早期就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如在1993年雷五明認為影響文化消費的變量由強到弱依次是收入、職業(yè)、婚姻狀況、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27]而近年來我國學者從不同視角、采用不同方法加強了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定量分析了影響文化消費的各種重要因素,如劉敏基于北京市1500個樣本數據的分析表明,可支出金錢額度、個人消費習慣、文化消費種類、文化消費價格、廣告媒體宣傳5個分類指標對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和行為具有較高的解釋作用;[28]姜寧等則基于長三角地區(qū)2004年~2012年的面板數據探討了文化需求、文化傳播、文化產出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程度。[29]
限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列舉。下面就近年來比較典型的影響變量進行簡單述評:
1.收入水平、結構與分配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當代西方消費理論中,收入被看做是影響消費的重要變量。無論是絕對收入假說、相對收入假說、持久性收入假說,還是生命周期假說,都一致地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因素。[30]
(1)收入水平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學界已廣泛認同,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響文化消費水平的重要變量。[31]但是,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卻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如東、中部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的文化消費對收入更為敏感;[32]對于文化消費水平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是釋放文化消費潛力的最顯著推動因素。[33]
(2)收入結構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徐和清等發(fā)現工資性收入對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擴大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其次是轉移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財產性收入作用不顯著。[34]基于該研究的結果,他們提出首先要確保城鎮(zhèn)居民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其次要降低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提升收入預期。
而呂寒等[35]則從心理賬戶的視角研究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分項收入對文化消費的作用方式,研究發(fā)現,工資性收入對文化消費具有顯著為正的“乘數效應”;財產性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顯著為正;經營凈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不顯著;轉移性收入對文化消費具有負向的顯著效應。這兩項研究的結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還需要今后的研究進一步驗證。
另外,其他學者還研究了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當期收入等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響我國現階段文化消費的最重要因素;[9][30]而城鄉(xiāng)居民當期文化消費對當期收入的變化比較敏感;[36]前期文化消費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當期水平及其滯后1期均對當期文化消費有正向顯著影響。[37]
以上這些研究分別說明了居民收入的不同類型及其對自身收入的分類不同會影響其文化消費水平。
(3)收入分配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王宋濤[38]從收入分配的視角進行了研究,結果為當居民收入的邊際文化傾向遞增時,收入差距的擴大會提高居民總的文化消費。但是,收入差距擴大間接促進文化發(fā)展的事實,表明文化的發(fā)展有一部分是以犧牲公平(分配)為代價的。
2.消費觀念與習慣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消費觀念影響消費主體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與價值判斷。李忠飛等[39]與李釩等[40]則分別利用時間序列模型分析了收入水平、價格因素、消費結構及消費觀念對農村文化消費增長的影響。這些研究都表明,消費觀念是正向促進因素,而消費結構是負面影響因素。
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則難以迅速改變。胡乃武等利用國家統計局“2009年城鎮(zhèn)居民家庭調查數據”的研究表明,消費習慣顯著地影響居民文化消費,[41]聶正彥等研究也認為消費習慣是影響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受消費習慣的影響差異較大。[32]所以,不同區(qū)域的經濟水平不完全決定其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還可能與地方居民文化消費行為模式相關。
3.文化產業(yè)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滯后則是制約文化消費水平的關鍵因素。[42]李杏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了文化產業(yè)聚集對文化消費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文化產業(yè)聚集對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而且由于地區(qū)的差異性,正向作用的強度大小也不同。[24]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化消費的增速與文化產業(yè)的增速是不一致的。宋琪等的實證研究認為,在東部地區(qū),江蘇省屬于增速較慢的省份,其文化產業(yè)增速約為30%;但是,山東省的文化產業(yè)增速為121.1%,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文化消費增速最大的云南省,文化產業(yè)增加值的增速卻遠低于文化消費增速較低的重慶市。[12]從研究的結果來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一定帶來文化需求的增加及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
4.文化資本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把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三種類型,而文化資本的獲得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年幼時期的家庭體驗獲得;另一個是通過系統、速成的學習方式獲得,其中教育是積累文化資本的重要途徑。[43]2015年,高莉莉與陳勁分別研究了文化資本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陳勁的研究表明,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能對文化消費支出產生主導性的影響,且高文化資本更容易促使文化消費支出的增加。[44]該研究揭示了文化消費水平與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內在關系;而高莉莉等則利用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的微觀數據,從家庭文化資本和個體文化資本兩個方面研究了文化資本對成人文化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文化資本和個體文化資本對于文化消費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并且個體文化資本要強于家庭文化資本對文化消費的影響。[43]
5.文化產品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我國學者分別從文化產品的種類、價格、供給水平等方面研究了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如李惠芬等認為文化產品供給水平是影響居民文化消費需求釋放的重要因素,[22]陳海波等認為文化產品(服務)的種類是影響居民文化消費意向的主要因素,但是文化產品(服務)的價格對居民文化消費意向的影響并不顯著。[45]
而劉恩猛利用隨機效應面板數據模型檢驗了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結果顯示文化消費品價格對文化消費有顯著影響。[46]魯虹等研究發(fā)現政府投入和文化產品價格對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31]
(五)文化消費的影響效應研究
文化消費水平的高低、性質及其類型不僅會對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及相關產業(yè)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會對居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從實證的角度研究了文化消費對國民經濟、文化產業(yè)以及國民幸福的影響。
1.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首先,許多學者分別從定性角度分析了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關聯作用。文化消費不僅是檢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試金石”,也是促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從實證的角度研究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研究表明文化消費比文化投資更能促進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47][48];文化消費可促進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其作用的大小與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程度呈正相關;[49]在短期內,公共財政投入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大于文化消費,而從長期來說,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將產生正向促進作用。[50]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yè)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文化消費水平可以體現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程度,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水平決定了文化消費發(fā)展的趨向。[51]
2.文化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從經濟效應來看,文化消費既能促進經濟發(fā)展“量”的增長,也能推動經濟發(fā)展“質”的提升。[52]關于文化消費水平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但大多數研究都認為文化消費與經濟發(fā)展成正相關,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增長點,如居民文化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拉動作用,居民文化消費每增加1億元可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9.8295億元;[53]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當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每增長1%,人均GDP會增長0.9983%,而且人均文化消費的滯后效應可以帶來0.7540%的經濟增長。[54]這些都說明文化消費的增長能有效拉動經濟的增長。
盡管文化消費水平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但并不完全一致,不能單純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各省文化消費水平,還需綜合考慮各省的地域文化以及居民消費習慣等因素。[25]
3.文化消費對國民幸福感的影響。
冉凈斐[2]等學者已經注意到文化消費對增進國民幸福感的意義,不過仍局限于定性分析;而周春平則使用問卷調查研究了文化消費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結果表明物質消費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文化消費則能顯著影響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然而,發(fā)展型文化消費(如閱讀、旅游等)對幸福感的影響顯著,休閑型文化消費(如看電視、玩棋牌等)對幸福感的影響不顯著。[55]所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消費對幸福感的邊際貢獻逐漸遞減,而文化消費對幸福感的邊際貢獻逐漸遞增。
盡管我國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對我國文化消費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也得出了一些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建設性結論。但是,目前國內文化消費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研究層次以及研究數據、變量與建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56]所以,今后應從多視角、多層次、多變量等方面加強文化消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一)加強文化消費的多變量研究
文化消費的多寡與質量不僅受到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閑暇時間以及文化市場發(fā)育程度等條件的制約,還與消費者的文化素養(yǎng)、消費習慣、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追求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還受社會輿論導向、人們的消費風氣等因素的影響。[57]
由于影響文化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也就導致了影響文化消費的變量將是多維的。單單從某一兩個變量來考查影響文化消費的機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很難揭示出影響文化消費的重要機制。因此,文化消費行為的研究不能孤立地從某個視角出發(fā),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58]
因此,我們有必要尋求影響文化消費的多變量模型,在更加真實的多變量的情境中來探討文化消費的影響機制,進而較全面而系統地分析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行為,對影響文化消費行為的制約機制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二)加強文化消費的多層次研究
在推動文化消費增長,提升文化消費的經濟效應方面,存在著政府、企業(yè)和消費者個人三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動力源。[52]在文化消費的過程中,個人自主選擇,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的引導和社會文化消費需求三者互相影響。[17]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則構成了影響文化消費增長的復雜機制。
因此,文化消費的影響變量將是多層次的,決不能簡單地從某個層面對個體的文化消費能力、社會的文化消費趨勢、國家的文化消費水平等進行研究,應該從個體(微觀)、社會(中觀)及國家(宏觀)等多層面來系統研究文化消費的特點、趨勢及其文化消費的制約因素,深入探討影響文化消費的機制問題,如國家政策——社會發(fā)展——個體心理是如何遞進地對個體的文化消費行為產生影響的。國家政策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而社會的發(fā)展會誘發(fā)個體的心理變化,個體的心理變化又會對具體的個體消費行為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
基于文化消費應該是個體、社會、國家等多層面研究的現象,我們必須厘清影響文化消費增長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從個體、社會、國家等多層次來加強文化消費行為的研究,以建立一個由多種動力源構成的最佳影響模式,并實現三者之間良性互動的長效動力機制。
(三)加強文化消費的多視角研究
文化消費不僅僅與社會經濟發(fā)達程度和居民的收入有關,它涉及到諸多超經濟的層面。[57]而我國對文化消費的研究以經濟學居多,社會學與心理學研究相對較少。對文化消費的研究,應當開展多學科、全方位的研究,以拓展其領域,深化其內容。[59]
盡管大量研究從經濟學的視角,對文化消費進行了定量研究與分析,但是,文化消費不僅僅是經濟學問題,也是社會學和文化學問題。單純從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文化消費則限制了對文化消費進行社會學、文化學以及心理學的探討。而文化的心理特性又決定了文化消費活動是一個心理運動的過程,因而也要加強從心理學的視角對文化消費影響機制的研究。這是因為從心理學的研究角度來看,個體的行為是其內在心理的表現,而內在心理活動是行為產生的原因;外在因素(如國家政策、社會引領等)需要通過個體的社會認知才能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作用。因此,個體的心理與文化消費行為間的關系研究必將會成為未來文化消費研究的重要課題。
所以,文化消費既是(文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也是(文化)社會學的研究范疇,更需要引入心理學研究機制。因此,今后文化消費要從多層面、多視角、多變量加以研究,以探討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與影響效應,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產業(yè)的振興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證研究的支持。
[1]林東生.論文化消費增長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趨勢[J].東岳論叢,2011(05):105-107.
[2]冉凈斐.論文化消費對國民幸福的影響[J].消費經濟,2012(03):65-68.
[3]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10(03):91-96.
[4]李惠芬.南京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研究[J].江蘇商論,2010(02):23-25.
[5]李釩,孫林霞.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2013(05):160-161.
[6]高莉莉,趙岳峻.我國文化消費水平評價及提升對策[J].文化產業(yè)研究,2015(01):75-89.
[7]劉樹燕.我國農村文化消費發(fā)展問題探微[J].理論學刊,2010(04):78-80.
[8]徐和清,石皓.城鎮(zhèn)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消費的特點及促進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4(03):83-87.
[9]劉曉紅.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實證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3):27-30.
[10]徐雪高,張振.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文化消費的特征及趨勢[J].經濟縱橫,2014(10):35-38.
[11]薛華.我國文化消費的非均衡性及其發(fā)展路徑[J].文化產業(yè)研究,2014(02):81-92.
[12]宋琪,武婷婷,董朕.基于Theil指數的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空間差異測度分析[J].理論導刊,2014(01):91-93.
[13]胡小莉,張宜春.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行為特征及區(qū)域差異研究[J].消費經濟,2015(05):35-40.
[14]殷寶慶,顏青.居民文化消費結構變遷及其優(yōu)化升級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14(23):117-119.
[15]盧嘉瑞,薛楠.中國文化消費需求的六大新趨勢[J].消費經濟,2013(05):23-26.
[16]馬海燕,周俊敏.關于我國現代文化消費的倫理思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41-45.
[17]江凌.論當代文化消費困局及文化倫理體系的建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1):64-70.
[18]周中之.當代中國消費倫理觀念的變革及其規(guī)范體系的建構[N].光明日報,2007-09-11.
[19]李小紅,徐緋斐,吳雄鷹.中西文化消費倫理探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4(05):38-40.
[20]王亞南.全國文化消費民生效應評價體系闡釋——基于“十五”以來全國基本態(tài)勢分析[J].中國文化產業(yè)評論,2010(02):242-263.
[21]王亞南.全國文化產業(yè)與文化消費供需協調檢測——2012年應然增長和理想增長差距測算[J].文化藝術研究,2014(03):1-25.
[22]李惠芬,付啟元.城市文化消費比較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3(04):143-149.
[23]金元浦,劉敏.2014北京市文化消費指數實證調查與分析[D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68086791. html,2015-11-25.
[24]李杏,李震,陸季榮.文化產業(yè)集聚與文化消費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05):1-8.
[25]郭熙保,儲曉騰,王藝.文化消費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比較——基于時間利用的新視角[J].消費經濟,2015(06):44-50.
[26]國鳳蘭,劉慶志.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J].統計與決策,2015(08):36-40.
[27]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消費經濟,1993(03):24-25.
[28]劉敏.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1500個樣本調查數據[J].消費經濟,2014(05):40-47.
[29]姜寧,趙邦茗.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研究——以長三角地區(qū)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05):27-35.
[30]高莉莉,顧江.能力、習慣與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支出[J].軟科學,2014(12):23-26.
[31]魯虹,李曉慶.上海市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13(06):55-58.
[32]聶正彥,苗紅川.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影響因素及其區(qū)域差異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39-144.
[33]馬玉琪,扈瑞鵬.基于面板分位回歸模型的我國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影響因素分析[J].消費經濟,2015(02):79-83.
[34]徐和清,張桂香.收入結構對城鎮(zhèn)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消費的影響分析[J].消費經濟,2013(06):51-54+62.
[35]呂寒,姜照君.城鎮(zhèn)居民分項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基于2002-2011年省級面板數據[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61-66.
[36]王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文化消費與收入的敏感性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04):43-46.
[37]李杏,章孺.文化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為例[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3(04):28-35.
[38]王宋濤.收入分配對中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4(02):21-27.
[39]李忠飛,朱曉杰.基于JJ檢驗的河南農村文化消費時間序列模型分析[J].消費經濟,2013(02):65-68+97.
[40]李釩,孫林霞.基于JJ檢驗的農村文化消費時間序列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07):135-137.
[41]胡乃武,田子方.我國文化消費及其區(qū)域差異[J].經濟問題,2015(07):1-6.
[42]李艷.擴大居民文化消費需求,促進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基于溫嶺市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現狀的調查[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2(01):57-60.
[43]高莉莉,胡慧源.文化資本對居民文化消費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CFPS)數據的研究[J].文化產業(yè)研究,2015(03):46-58.
[44]陳勁.城市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及其資本積累——重慶例證[J].改革,2015(07):110-119.
[45]陳海波,趙美玲,徐先翔.居民文化消費意向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蘇鎮(zhèn)江市的調研數據[J].消費經濟,2012(01):60-64.
[46]劉恩猛.浙江省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2(05):78-81.
[47]于澤,朱學義.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yè)影響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2(05):75-77+74.
[48]陳南岳,全少華,楊靈芝,李歡.城鄉(xiāng)居民文化消費對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46-49.
[49]蔡旺春.文化消費的產業(yè)結構升級效應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06):50-56.
[50]王樹華.文化消費、公共財政投入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互動關系研究——以我國東部地區(qū)11個?。ㄊ校槔跩].文化產業(yè)研究,2015(03):132-144.
[51]房宏婷.論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yè)的互動關系[J].理論學刊,2011(10):111-114.
[52]張鳳蓮.文化消費增長的經濟效應及促進機制研究[J].東岳論叢,2015(06):97-101.
[53]馬玉琪.居民文化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09):8-9.
[54]林秀清.城鎮(zhèn)居民文化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5):57-61.
[55]周春平.文化消費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江蘇的證據[J].消費經濟,2015(01):46-51.
[56]朱立通.文化消費研究綜述[C].文化發(fā)展研究,2014(01):197-208.
[57]張劍鋒.文化消費質量論略[J].北方論叢,2008(03):142-144.
[58]楊晨.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02):116-118.
[59]羅曉玲.近年我國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70-74.
編輯:鹿風芍
G122
A
2095-7238(2016)05-0100-08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5.018
2016-08-01
本文為2015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心理賬戶與文化消費行為”(1506564)階段性研究成果。
魏祥遷(1970-),男,齊魯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經濟心理與行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