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 元 琴
?
孩子成長需要父親的陪伴
□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元 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本是由父親和母親共同承擔的。那么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怎么樣?父親該如何有效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促進父親對家庭教育的參與?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郁琴芳,她最近做了一項名為“小學生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調查”的研究,還有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張帆,她研究的關注點是一群全職爸爸。另外,我們還采訪了兩位積極參與孩子教育過程的爸爸許杰、許陽。從他們的觀點、建議和做法中,我們也許能找到讓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那把鑰匙。
父親參與家庭教育(以下簡稱“父親參與”),與母親共同教育孩子,這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郁琴芳說:“從生理上來說,一個孩子是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而成的,應該由父親和母親共同把他教育成人,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就像陰陽兩極一樣缺一不可?!比A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張帆認為,每個家庭里面,父親和母親就像一個圓的兩半,缺了任何一半,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圓。對于孩子來講,父親參與和母親參與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父親參與,對孩子的智力、情感、個性等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父親參與,有著與母親參與不同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參與會促進子女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父親的情感溫暖能促進子女人格的外向性、嚴謹性和宜人性,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會感到自己更有價值、更重要也更自信。在家庭中,由于父親與子女交往上的獨特性,子女從父親和母親那里得到的認知收獲不是完全相同的,父親可以為子女提供更為豐富廣泛的知識,并能通過各種游戲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子女動手操作的能力,豐富子女的想象力,發(fā)展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求知欲和好奇心。父親通過展現(xiàn)給子女新的經(jīng)驗和新異刺激以激活子女的情感,構成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父親在與子女的打鬧游戲中通過不斷地鼓勵子女,可以使子女獲得更多成就感和更好的社會性發(fā)展。父親與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側重點也會不同,一般母親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比較多,而父親的愛是深層的,不容易外露。父親教育孩子往往不是用情打動,而是擺事實、講道理。相比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的陪伴與互動,父親更愿意做孩子人生發(fā)展的領航者,給孩子制定各種教育規(guī)則,當孩子犯錯時管教和懲戒孩子。父親參與促進子女性別角色發(fā)展,豪爽、威嚴、豁達、自信、獨立、遠見、安全、勇敢等男性化的父性意象特征對青少年的性別角色學習至關重要。父親參與還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戀愛和婚姻,女孩子將來的親密關系如何,可能很大程度上與她和父親的相處質量有關,而男孩子最初則透過父親來了解自己將來可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男人。
最近幾年,父親參與的話題受到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父親缺席現(xiàn)象也被越來越多地展露于公眾的視野之下。郁琴芳的調研報告一出爐,就接到許多媒體的采訪,她的文章也被很多微信公眾號轉載。她說:“父親參與原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為什么現(xiàn)在要討論這個問題?因為父親缺席的現(xiàn)象太嚴重了,所以我們要強調父親參與很重要。這么多媒體的關注正說明大家都看到父親的缺席?!?/p>
在郁琴芳的調查中,父親參與被分成七個維度:間接支持、家校聯(lián)系、教育規(guī)劃、學業(yè)輔導、陪伴互動、教育約束、生活照料。調查結果顯示:父親參與結構性缺失比較明顯。父親參與程度從高到低排列順序分別為:間接支持、教育規(guī)劃、教育約束、陪伴互動、學業(yè)輔導、生活照料和家校聯(lián)系。父親在對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顧、有關學業(yè)的學習輔導、日常的親子互動等內容缺席較多,日常照顧仍然是母親的職責范圍。父親基本扮演的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供養(yǎng)者”的角色,為孩子、為工作努力打拼、認真工作。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教育孩子被自動歸為母親的職責范圍。
郁琴芳認為,工作是阻礙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社會發(fā)展和變遷對人在工作方面的需求比較大,父親對工作的過多投入,使父親參與的時間和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造成了自身與孩子的疏遠。不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時間被無形壓縮,而且父親也容易將職場上的壓力傳染、轉移給家庭和孩子。社會飛速發(fā)展,對人的工作需求不斷加大的話,父親缺席的現(xiàn)象會不斷持續(xù)下去,而且會越來越嚴重。
盡管母親也面臨工作上的壓力,但傳統(tǒng)習俗賦予母親家庭的責任更大。所以,很多時候是母親犧牲自己的職業(yè),回家照顧孩子。隨著二胎政策的實行,也會有更多的母親回歸家庭,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母親的回歸無形中加劇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現(xiàn)象。母親全職在家,全心全意帶孩子,做起相夫教子的工作。而父親便可以安心在外面工作,賺錢養(yǎng)家,理所當然地認為帶孩子不是自己的職責。家庭中,孩子與母親朝夕相處,與母親日益親近,形成鞏固的聯(lián)盟,而父親變成了游離在聯(lián)盟之外的“第三者”。有孩子說,爸爸是“動物園的飼養(yǎng)員”,隔一段時間來投食,投好了就不見了。放眼望去,各中小學、幼兒園門口接送孩子的家長,學校家長會現(xiàn)場,父親的身影都是屈指可數(shù)。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將給孩子的成長產生系列不良影響。知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在他的《好好做父親》一書中提出,缺失父親的孩子終身缺鈣。父親的缺席是家庭教育的大患和孩子終身的遺憾。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教育與陪伴。因此,我們急切呼喚父教回歸,讓父親回歸家庭教育的本位。
父親盡可能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首先,父親要盡可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孩子更多些高質量的陪伴。郁琴芳提出,父親參與是父親作為教養(yǎng)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養(yǎng)行動的結合體,它既需要父親有參與的理念和意識,也需要父親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地投入家庭教育過程中去。盡管有些父親工作很忙,壓力很大,還有的父親長期出差在外。但父親依然可以找到時間、創(chuàng)造機會跟孩子在一起,給孩子力所能及的高質量的陪伴。張帆說,所謂的陪伴,并不是說孩子做孩子的事情,家長在一邊做自己的事(看手機、看pad)就好;而是說,家長和孩子共享一個時空,共享一件事情,在這件事里,彼此都在對方的世界里,彼此看得到對方;也就是我們一起來完成一件事,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經(jīng)歷、共同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這樣的陪伴,哪怕時間很短,只有5-10分鐘,但是孩子知道這5-10分鐘里,爸爸跟我在一起,而不是跟他的手機、跟他的工作、跟他自己的想法在一起。這樣的陪伴,有那么一小段時間就足夠了。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世界。但是他們跟父母的聯(lián)結過程,就像是充電,沒電了,孩子來父母這邊充電,充夠了,他們還會去玩他們的。孩子越小,充電時間越長,當孩子慢慢長大,爸爸媽媽們也要有足夠的允許,允許他們不用家長陪。這樣的陪伴,可以突破空間的界限,哪怕父親不在孩子身邊,也可以通過電話、手機做語音和視頻的連接,傾聽孩子,與孩子分享喜怒哀樂,讓孩子感覺到那個時刻,爸爸其實和自己在一起。
母親要“示弱”和“放權”
讓父親更多地參與家庭教育,從母親的角度來說,示弱和放權是明智之舉。如果一個母親在家庭中樣樣事情都能做,從全面規(guī)劃到具體實施,全部都包攬在自己身上。這樣的母親有時候就像養(yǎng)兩個孩子,一個是自己的孩子,一個是自己的老公。母親自己會很辛苦,同時父親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往往落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因此,母親需要向后退一下,卸下肩頭的一些責任,給父親留出參與教育的機會和空間。比如,明確地告訴父親:“有的事情是我做不到的”,“還有的事情我一個人不行”,多問問父親“這個事情怎么辦?”“那個問題怎么解決?” 家庭中可以有所分工。即便是有些全職媽媽,這種分工,也是需要的。不能說因為我全職了,你就不參與了。特別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親需要有意識地把自己參與教育的比例調低,增加父親參與的比例。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母親應該是一個逐漸與孩子分離的過程,而父親則是一個逐漸與孩子靠近的過程,一直到母親、父親、孩子之間均處于一個較為合適的位置。母親可以邀請父親參與到照料、游戲、家務中來;而且無論參與比例多少、質量如何,都是值得鼓勵和贊美的。母親的贊許將會激勵父親持續(xù)參與,很多父親可能在開始的時候笨手笨腳,母親內心深處會升起一種“放著我來”的感覺。但是,請一定要忍住,所有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一個過程。創(chuàng)造孩子與父親相處的機會,如果父親并不太會與孩子相處,母親也可以傳授經(jīng)驗,甚至可以安排一起參與的家庭集體活動,以及儀式化的活動(比如:郊游、種樹、做物種觀察日記)等等。父母的職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只有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能讓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另外,即便父親很忙,或不在孩子身邊,母親還是可以找到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影響,比如多給孩子講講父親的事情,讓孩子感受父親擔當、勇敢、負責的一面??傊?,示弱、放權,帶父親回歸家庭教育的本位,這應該是一個母親持家和育兒最大的智慧。
少先隊組織可以營造群體氛圍,推進父親參與
父親參與,提升意識是第一步。在這方面,少先隊組織可以有所作為,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把父親吸引進來,營造一種氛圍鼓勵父親參與,如有的學校開展爸爸運動會,專門開設針對爸爸的運動項目,創(chuàng)造機會讓爸爸和孩子一起運動、一起玩耍。例如托舉孩子奔跑50米,這樣的項目是母親無法完成的。還有的學校開設探究爸爸的活動“爸爸的運動鞋”,從一雙運動鞋去發(fā)現(xiàn)爸爸喜歡什么運動,引導孩子了解爸爸,親近爸爸。通過活動形成一種群體氛圍,能把爸爸拉進來。郁琴芳說,在參與的過程中,有一個榜樣效應,一些爸爸行動起來之后,可以帶動其他爸爸,還會發(fā)現(xiàn)有的爸爸比自己做得好,向人家學習。所以,氛圍的影響、榜樣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父親參與,采取行動是第二步,但很多父親可能在最初的時候覺得無法插足、無從下手。因此,在具體教育方法上,少先隊組織也可以有所引導。例如,可以召開“爸爸家長會”,設立“爸爸俱樂部”,教爸爸和孩子溝通的方法、育兒的技巧,讓更多的爸爸融入孩子的教育之中。
父親參與,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是關鍵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觀念對人們依然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全職帶孩子的“奶爸”往往被冠以“沒出息”的帽子。然而,在張帆的研究視野中,就有這樣一群全職爸爸。他們知識面很廣,其中不乏數(shù)理化,甚至汽車、足球、運動競技、科技、模型、旅行、音樂等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他們動手能力強,能夠帶孩子做科學小實驗;他們喜歡體育運動,帶著孩子們體驗各種項目;他們更多的是帶著孩子一起玩,一起參與,給孩子一個玩伴的感覺;他們更注意整體布局和方向,會為孩子的教育大方向有一些規(guī)劃,也不乏細膩和關注細節(jié)的人。相比全職媽媽,他們不足之處在于人際互動方面,一般接送孩子、陪玩的大多是祖父母輩以及媽媽們,交流育兒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訊息方面,往往是媽媽們比較積極參與;相對來說,全職爸爸彼此之間的交流比較少,甚至也很少參與到類似的這種訊息采集和討論中去。因為傳統(tǒng)價值觀念根深蒂固,身處這一大環(huán)境中的全職爸爸還是會受到一些關于性別刻板印象、傳統(tǒng)性別角色期待、失業(yè)與污名化等方面的沖擊。張帆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母親很是認可和支持,那么全職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更加有自信;而一旦母親對于全職爸爸的這種狀態(tài)是不認可的,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因此而受到一些負向的影響。所以,母親的態(tài)度依舊重要!
兩位親力親為的“模范老爸”
許杰和許陽是我們本次采訪的兩位“模范老爸”。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許多事情都親力親為,辛苦著并快樂著。
許杰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有一個10歲的女兒。他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完美、再專業(yè)的父親或母親,都會有不足之處,都會受到情緒、時間、精力等條件的限制而做不到完美。只有父母互補,才能使孩子學習雙方父母的優(yōu)點,避免各自的不足,讓孩子更加全面地發(fā)展。他說:“我是那類放不開的人,對任何事情要求都比較高,盡量盡善盡美,導致事事親為才好。同時,我又特別喜歡孩子,從孩子出生第一天,我就參與孩子的管理(這也是一種權利、樂趣和享受吧),陪她玩、喂她吃飯、陪她看書和識字……孩子上學后,不管再忙,孩子的事情總是我優(yōu)先考慮的,比如周末一天陪孩子游戲、晚上7點到9點陪孩子學習、打球、游泳……有了孩子后,我們基本上沒有二人世界了,都是三人世界。”
作為爸爸,許杰的主要任務是讓孩子“吃好、玩好、睡好、心情好”,最后才是“學好”。因此,他會花心思考慮孩子吃什么才愿意吃?吃什么才健康?怎么把孩子拉出去運動或玩(孩子有些宅,喜歡在家看書)?怎么解決孩子的不高興、排解孩子的壓力?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勇敢等品質?怎么控制孩子游戲的時間?怎樣保證孩子睡眠的時間?等等;在學習上,他和媽媽有合作、有分工,各自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媽媽負責語文(作文、寫字、閱讀)和英語(聽、讀、寫),他負責數(shù)學(計算、巧算、邏輯訓練等)和科技(參加課外興趣培養(yǎng));在生活上,媽媽和奶奶全負責,各方有矛盾時候,許杰還要出來調解,他自己說:“那個時候,又要安慰大的,又要哄小的,也不容易呀!”
談到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困難,許杰說:“其實并沒有多大困難,關鍵是父母的重視度,只要父母有參與教育的意識和了解其重要性,時間、方式等等都是次要的。對于大多數(shù)父母而言,雙方都參與家庭教育,主要困難可能就是兩個人處理某些事情時,因為性格和性別差異,或多或少會有些不同,造成父母之間的矛盾和孩子的迷惑。因此,父母之間要先協(xié)調好,互相彌補不足,要有包容之心,避免父母之間的相互攻擊和矛盾。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建議。實在不行的話,把父母的建議都告知她,讓孩子自己選擇。另外,要傾聽和了解孩子的想法、看法,很多情況下,孩子們的認知是合理的,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因此,我們要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包括配偶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p>
許陽是某公司的業(yè)務經(jīng)理,一位11歲男孩的爸爸。媽媽的工作很忙,早出晚歸,早上6點多出門,晚上7點多才回到家。許陽說:“教育孩子這個事情,最初我也是‘逼上梁山’的,但做起來,這個過程帶給我許多的快樂,因為孩子帶給我很多東西,我自己也在成長。所以很感謝老婆給了我這個機會?!?/p>
因為要帶孩子,許陽不僅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還義務做起了家庭教育志愿者。他喜歡寫文章,把自己帶孩子碰到的問題,以及怎么跟孩子溝通、怎么解決問題都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他認為,現(xiàn)在家庭教育類的文章、書籍很多,我們也看了很多,但是怎么能把書中的東西用起來,這是一門學問。
現(xiàn)在做家長,最重要的是情緒問題。如果家長情緒很穩(wěn)定,孩子就沒什么問題,家長自己很淡定,孩子就會越來越好。許陽說:“我平時工作壓力也大,原來的時候容易發(fā)脾氣。我就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盡量不把工作的煩惱帶回家里?!睘榱丝刂魄榫w,他給自己做了一個“21天不發(fā)火”的表格。他請孩子一起監(jiān)督自己,做到一格就貼一顆星星,爭取養(yǎng)成不發(fā)火的好習慣。
盡管孩子的媽媽下班很晚,但許陽堅持,再晚也要等她回來一家人一起吃飯。夫妻兩人約定:在飯桌上,不要談學習談工作,而是聊孩子一天在學校有什么開心的事情。晚飯后,許陽收拾碗筷,媽媽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他覺得,盡管媽媽沒有太多時間帶孩子,但還是要讓媽媽參與進來,因為母親性格的東西,爸爸不可能面面俱到,讓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可以把媽媽性格中柔軟的一面也吸收進來。
許陽說:“男孩跟爸爸接觸多,會更陽光,做事更果敢?,F(xiàn)在這么多男孩子娘娘腔,主要是因為在家里媽媽帶得多,上了幼兒園、小學,又是女教師多。”他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每周五都讓孩子帶朋友來家里吃飯,他親自下廚給孩子做好吃的。他對兒子說:“你邀請別人,別人到家里來玩是你的榮幸,也是一個人交際能力的體現(xiàn)?!?“從出生到現(xiàn)在,兒子最大的變化就是:更陽光了,更自信了,更開朗了?!?說到這里,許陽一臉的自豪和快樂。
(本欄責任編輯楊江?。?/p>
海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