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霞(大連藝術學院思政部 遼寧 大連 116600)
?
文藝界核心價值觀主導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研究
武曉霞
(大連藝術學院思政部遼寧大連116600)
【內容摘要】在文藝界積極號召和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將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已成為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條主線。與此同時,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原理啟示,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還應以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探討多種科學高效的教學形式,這是推動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文藝界核心價值觀主導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形式
*本文為2014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藝界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院校思政課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UPRP20140361)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武曉霞。
2012年3月2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向社會發(fā)布了以“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為內容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這既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未來文藝工作者隊伍潛在力量的藝術類大學生應當追尋的價值航標。作為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政課,有必要將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有機融入到思政課的四門主干課程,以承擔起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任。然而,內容和形式是唯物辯證法中互不分離的一對范疇。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xiàn),它必和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著,你想把它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等于消滅了形式?!盵1]教學活動也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辯證統(tǒng)一體。教學內容決定教學形式,教學形式反作用于教學內容。為此,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需考慮在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內容主導下采取適合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本文將從教學形式的方法和手段兩個方面進行分述。
當前,全國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問題,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根據(jù)學生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形象思維較多等特點,我認為以下幾種思政課教學方法比較妥當,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案例式教學法
灌輸性教育是當前高校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純粹的理性灌輸極易招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藝術類大學生更是如此。為此,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的灌輸應更隱蔽、藝術性地進行,案例教學法是當前普遍采用且收效明顯的方法之一。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資源,教師可充分挖掘藝術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找準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在對藝術資源的層層剖析中引導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評價和選擇。比如,結合藝術名家的成長、成才、成功經歷對大學生進行藝德教育和挫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于藝術的理想信念和對于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在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第三章第一節(jié)時,教師可選用05年春晚節(jié)目《千手觀音》中演員邰麗華的表現(xiàn)作為引子,說明她在為社會作出杰出貢獻同時實現(xiàn)了自身的人生價值,以啟發(fā)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此外,也可結合部分藝術作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第一章第三節(jié)時,教師可以1978年在上海熱映的話劇《于無聲處》為例,反映當時人們對于沖破“四人幫”設置的禁區(qū),對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殷切期盼,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大膽嘗試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
2.啟發(fā)式教學法
啟發(fā)式教學法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孔子講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首次提出了啟發(fā)教學法,之后戰(zhàn)國時期《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fā)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此外,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也提出了用“問答法”來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以探求真理,這與中國的“啟發(fā)法”有相同之處,如均圍繞倫理問題,運用互動式交談的方式,注重啟發(fā),反對灌輸。當前,啟發(fā)式教學法對于改變藝術院校思政課“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扭轉課堂枯燥乏味沉悶的教學現(xiàn)狀,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藝術類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有著諸多關于人生和社會問題的困惑和思考,亟待思政課給予合理解釋。為此,教師可在貼近學生思想、生活和專業(yè)上下功夫,結合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和思政課的相關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力爭在對相關問題的層層解答中啟發(fā)學生理解、認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比如,在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一章第二節(jié)時,教師可給學生設計一系列問題,你最喜愛的藝術家是誰?他的成名作是什么?他還有哪些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是如何表現(xiàn)“美”的?他的人生是如何度過的?人們對他的總體評價如何等等。讓學生在系列問題的回答中體會到高遠的藝術理想、豐富的人生體驗、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的藝術態(tài)度對于自身成功的重要性,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闡述,并逐步引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三大規(guī)律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情景式教學法
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2]換言之,人們只有在特定情感、情緒的沖擊推動下,才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和真理的探求。這一理念對于思辨能力薄弱,感性思維強烈的藝術類大學生更為契合。因而,在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思政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出直觀感性、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情境,如可在多媒體教學的幻燈片中插入反映教學內容的鮮活圖片,播放反映講授內容的經典歌曲、精彩專題片或影片等,也可組織學生進行影視片段表演等,讓學生在觀看、收聽和表演中,仔細揣摩和用心體驗個中意蘊。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調動學生體驗情境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切身感悟中樹立科學的理性認知,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在講《概論》第七章第一節(jié)時,教師可播放學生熟稔于心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分析每句歌詞的具體內容和中國對外開放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理解這首政治抒情歌中感受到藝術和政治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用藝術的多種形式謳歌祖國和時代。同時,通過《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歌曲的廣為傳唱,引導學生理解優(yōu)秀藝術作品應是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tǒng)一,加深學生對“尚藝”的理解。
4.實踐式教學法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指出:“實踐教育法、理論教育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基本方法”。[3]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兩句話的相同之處在于肯定了實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為此,高校思政課雖為理論課,仍需實踐這一有效方法,以彌補灌輸方法的不足,強化學生對教育的認同度。在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主要有課內和課外實踐兩種方式。課內實踐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課前五分鐘展示環(huán)節(jié),以考核加分的方式激勵更多學生走上講臺,或分析他們關注的國內外的重大事件,或以書法、唱歌、繪畫、微視頻等所學專業(yè)的藝術形式展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等。課外實踐活指針對全院學生組織的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等。比如,我院每年都安排部分學生到旅順軍港、關向應紀念館、后石村等處參觀,讓學生感受到近代中國遭受的屈辱,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作出的艱辛努力,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貌,這對學生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內容大有裨益。
教學手段指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進行信息傳遞時所使用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在經歷了傳統(tǒng)的口頭講授、文字書籍和黑板粉筆等形式外,逐步進入以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為主要形式的現(xiàn)代化新時期。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手段也亟待探索集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新媒體教學手段于一體的多維教學手段體系。
1.傳統(tǒng)教學手段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基礎
目前,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技術為主??陀^而言,多媒體技術融文字、圖像、音頻、影像等多種形式于一體,不僅教師操作起來簡單快捷,展示內容系統(tǒng)豐富,而且學生看起來生動直觀,趣味新穎,適合藝術類大學生感性思維的特點,教學效果也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一本書、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然而,教師們發(fā)現(xiàn),單純的多媒體課件往往教學內容固定繁多,重難點不突出,展示速度較快,減少了即興發(fā)揮的精彩,課堂上少了“講課”的感覺,存在“讀課件”之嫌。如果長期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教學手段,自己對課堂的主導性將會有所缺失,自身的語言藝術和授課能力等也難以體現(xiàn)或提高。與此同時,過多的課件幻燈片極易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對重難點把握不準或理解不透,進而造成學習積極性的逐漸下降。為此,教師仍需更多運用傳統(tǒng)的口授、板書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教學。實踐證實,通過教師富有激情、抑揚頓挫的口頭表達,以及重難點突出、過程性明顯的板書呈現(xiàn),可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的情境中理解記憶書本知識。簡言之,以傳統(tǒng)教學手段為基礎,多媒體教學手段為輔助,是當前藝術院校思政課堂較好表達教學內容的理想手段選擇。以此理念為牽引,一方面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要做到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圖文并茂;另一方面教師要對課件進行全面普講和重點精講,必要時運用板書進行解釋補充。
2.新媒體教學手段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補充
孔子在集教育思想大成的《學記》中講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要想成為“善歌者”和“善教者”,既需要持久的從教熱情,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常新的社會把握,更需要對學生的深切了解。就“90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而言,面對電腦和手機的“指族”生活已成“新常態(tài)”,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跌宕發(fā)展20年給予當代大學生最普遍的變化。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技術的磅礴大勢,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探索除多媒體之外的其它新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創(chuàng)建紅色網(wǎng)站、網(wǎng)絡課程,發(fā)布博客、微博、微信,建立微課堂等進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滲透,這是針對學生“無生不網(wǎng)”狀況的必然選擇。而新媒體教學手段以其開放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的特點,決定了它作為課堂多媒體教學手段必要補充的地位。需要強調的是,新媒體教學手段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媒介素養(yǎng)較高的教師才能用好這把利劍。思政課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既包括敏銳的媒介意識,要善于收集、分析和處理海量的媒介信息;還包括高超的媒介化能力,要善于運用各種媒介工具或軟件去制作教學所需的媒介信息。只有媒介素養(yǎng)較高的教師,才能充分運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和便利,給學生營造一個沒有時空限制的“自主學習”新環(huán)境,讓學生在點擊瀏覽中接受并內化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進而實現(xiàn)新媒體教學手段服務于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訴求。
在藝術院校運用思政課這一主渠道進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已是必然,而教學手段的多維性決定了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要集“思想者”“把關人”“引路人”“意見領袖”“發(fā)言人”“制作者”于一身,既要“重神”又要“重巧”,讓文藝界核心價值觀這一“大道”在“有形”中入耳入腦入心。
綜上所述,藝術類大學生是中國藝術界的未來,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事業(yè)的中堅力量,提升他們對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度、認同度和踐行度,對中國的文化強國戰(zhàn)略以及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進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政課教師,應秉承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精神,在自身教學中找準結合點,選用巧方法,運用好手段,唯有如此,才可能完成這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M].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147.
[2]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3]劉新庚.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3.
*作者簡介:武曉霞(1981—),女,大連藝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1- 015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