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璇璇
[摘 要] 改編自諾貝爾獲獎小說的同名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段驚世駭俗、沒有回報的浪漫愛情故事,用影像為觀眾重新闡釋了經(jīng)歷愛情的折磨亦是一種尊嚴的觀念。除此之外,影片并沒有局限于傳統(tǒng)的愛情主題,而是在愛情的顯性主題下,以隱晦的方式講述著對于死亡、女性的理解。本文通過對影片顯性的愛情主題、隱性的死亡主題、深層次的女性主題進行分析,解讀浪漫愛情故事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死亡;女性
電影中凝聚了人類感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不同的主題啟發(fā)著觀眾的思考。2007年,邁克·內(nèi)威爾執(zhí)導的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就讓觀眾在光影的世界里充分認識到了愛情的美好。影片以主人公阿里薩一生的愛情守候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的浪漫愛情故事。影片中懵懂少年阿里薩與有錢商人之女菲爾米娜墜入愛河。兩人雖然相愛,但因阿里薩身份卑微,而遭到菲爾米娜父親反對,導致菲爾米娜也對兩人的愛情產(chǎn)生動搖,最終勞燕分飛,菲爾米娜嫁給他人。但是阿里薩對她的愛情火焰卻沒有熄滅,在苦等50多年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影片套用了愛情故事的模式,但本文認為電影擺脫了小說的主題局限,在歌頌愛情主題時,還蘊含了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
一、顯性的愛情主題
《霍亂時期的愛情》改編自作家馬爾克斯諾貝爾獲獎小說。該小說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所以該電影必然無法回避“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
電影以菲爾米娜一個女人與阿里薩、烏爾比諾兩個男人的悲歡愛情為主線,囊括了真愛和性愛,勾畫了一幅浪漫的愛情圖畫。在這部愛情史詩電影中,觀眾能直觀地體會到愛情中浪漫、癡情、悲歡離合等情感,并在其中找到自己對于愛情的體會和認識,也能真正地理解影片中曠世愛情的真諦。
電影中菲爾米娜與阿里薩、烏爾比諾的愛情跨度超過50年,所以影片將愛情作為基點來講述這一復雜的愛情故事,詩意盎然而又極具現(xiàn)實感。影片中菲爾米娜與阿里薩初次見面時,相較于阿里薩的一見鐘情,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則顯得小心翼翼,猶豫不決。菲爾米娜既期待阿里薩熱烈的示愛,卻又害怕受到傷害。直至影片中兩人經(jīng)過書信來往,確定戀愛關(guān)系后,聽到阿里薩決絕的求愛誓言,她才敢于敞開心扉完全地接受,直到此時,她的心是明亮的,愛是熾熱勇敢的。影片中,菲爾米娜這種猶豫的愛情態(tài)度貫穿始終,尤其當丈夫烏爾比諾死后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影片至此,阿里薩已經(jīng)毅然地斷絕與其他所有女性的來往,找到菲爾米娜向其求愛。阿里薩用了半個世紀來準備這次的告白,但這種熾熱感人的告白,感動了觀眾,卻沒有感動菲爾米娜,她無情地拒絕了并用冷淡的態(tài)度對待阿里薩。菲爾米娜在影片中再一次猶豫了,盡管阿里薩如此執(zhí)著、癡情,她卻將自己封閉起來。直到影片最后,在阿里薩不懈地狂熱追求下,菲爾米娜最終重新敞開了心扉,在垂暮之年重新踏上了愛情的浪漫之旅。
電影中阿里薩的愛與菲爾米娜截然相反,他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誓言,即“為愛而死”。影片中他的愛真摯而又飽含激情,甚至還具有浪漫的理想主義特點。電影中,阿里薩對菲爾米娜的愛如同中毒一樣難以自拔。青年時期,他會因為給菲爾米娜寫情書而興奮,也會在等待回信的過程中像身患霍亂,寢食難安。當兩人的戀情被菲爾米娜父親撞破,阿里薩被菲爾米娜父親用槍威脅時,他仍堅稱為愛而死是最光榮的事情。盡管他得知菲爾米娜嫁與他人后心如死灰,但還是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并決定等待菲爾米娜一生。他為了菲爾米娜苦苦等了51年直到烏爾比諾去世,又等了兩年多才讓菲爾米娜重新接受這段感情。雖然阿里薩對菲爾米娜的愛從未停止,但在等待愛的過程中,他也沒有放棄每一次愛的機會。面對其他形形色色的女人,他的愛也是熾熱而純粹的。阿里薩在影片中將與他產(chǎn)生過瓜葛的女性都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中,他把這些女性當作緩解其對菲爾米娜相思之苦的“解藥”,即使在垂暮之年也曾被少女維庫尼亞的活力與青春所吸引。阿里薩在與不同女人的相戀和性愛中,品味了包括狂熱的、隱忍的、莫名的、卑鄙的等各種愛情經(jīng)歷,但是在歷經(jīng)滄海之后,他發(fā)現(xiàn)他的一切愛情經(jīng)歷就是為驗證自己心中既定的事實,那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菲爾米娜,他一生唯一的愛屬于菲爾米娜。
相較于影片中阿里薩對菲爾米娜持久而熾熱的愛,丈夫烏爾比諾對菲爾米娜的愛則顯得更加理性和世俗化。他的愛如潺潺溪水,非常像普通人的婚姻狀態(tài),傾向于平淡的相處和生活。在影片中,盡管烏爾比諾和阿里薩一樣對女主人公一見鐘情,然而他的愛從不激蕩和盲目。他的追求總是遵規(guī)守矩,先征得菲爾米娜父親的認可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展開追求,最終抱得美人歸。在與菲爾米娜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婚姻中,他也曾心有旁騖,但是烏爾比諾始終克制而理性,即使出軌,他也明白婚姻對于他的意義,做到了適可而止,最終平穩(wěn)地走完了平淡的一生。
電影中,除了上述三個人的愛情外,導演也通過不同人物的愛情經(jīng)歷展示著愛情的種種內(nèi)涵,但是無論哪一種愛情,無論是卡西尼亞無畏熱烈的愛情,還是娜薩雷特平淡清澈的愛情,都彰顯著對于愛情的贊美,也讓觀眾對愛情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隱性的死亡主題
在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死亡主題雖然不如愛情主題明顯,但也始終以隱性的方式將死亡的意象貫穿在影片中。在電影中,死亡就像愛情的同義詞,環(huán)繞著電影的每個重要角色,但是每個人對死亡的反應(yīng)卻不盡相同。
原著小說作者馬爾克斯曾經(jīng)說過“愛情與死亡距離很近”,所以在這部愛情巨制中,死亡必然難以忽略。電影以阿莫烏爾的葬禮為開始,阿莫烏爾不想自己變老,于是在60歲自殺。直到電影最后結(jié)尾處,烏爾比諾抓鸚鵡意外摔死;年輕漂亮的維庫尼亞得知情夫阿里薩與菲爾米娜重新牽手后,也毅然自殺身亡;甚至片中還以霍亂隱喻著死亡,時刻纏繞著每一個人。即使電影主人公用一生等待菲爾米娜的愛情過程中,也一直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阿里薩年少時為追求菲爾米娜險些被菲爾米娜父親殘酷無情地槍殺,只是因為他在愛情的激勵下而毫無畏懼,充滿了決絕的勇氣。敢于正視死亡,讓阿里薩擁有了異常的勇氣和信心,敢于拿自己的一生去等待菲爾米娜丈夫先死。雖然影片中阿里薩也明白死亡的意義,但與眾不同的是,阿里薩并沒有將死亡看為茍活的對立面,而認為死亡是愛的對立面。影片讓觀眾明白,阿里薩重新獲得愛情及愛人的最主要障礙就是烏爾比諾,而只有死亡才能幫他鏟除障礙。死亡對阿里薩和烏爾比諾是公平的,但他們唯一不同的是,阿里薩有愛的信心去戰(zhàn)勝時間,他自信能比烏爾比諾長壽。同時影片還傳遞出另外一種可怕的死亡,也就是愛情的死亡。觀眾也曾擔心阿里薩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漸喪失原來的激情,對愛人的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梢哉f阿里薩在50年的等待中,不僅對抗著生命死亡的威脅,更以自己的意志和靈魂對抗著時間對愛情的摧毀力,抗拒著愛情激情的死亡。最終他戰(zhàn)勝死亡并重新贏得了愛情。電影最后階段,阿里薩和菲爾米娜用第二次愛情直面死亡的威脅,決定用愛情結(jié)束最后的生命。此時,電影將死亡與生命擺在了一起,凸顯生命的純潔,讓觀眾明白死亡并不可怕。愛越濃醇越永恒,死亡就越?jīng)]那么恐怖。垂暮之年的男女主人公的愛無疑是純凈的,但是影片此時告訴觀眾的是,他們并不是因為超越了性欲的誘惑,而是因為他們的愛超越了世俗及道德的偏見。
影片中烏爾比諾也同樣面對著死亡,但相較于阿里薩,烏爾比諾對死亡的反應(yīng)則遠遠沒有那么從容。電影通過烏爾比諾的死亡讓觀眾更真切地認識到他內(nèi)心最真實的面貌。烏爾比諾的一生是自信、躊躇滿志的,擁有最好的生活和婚姻。但是影片中當他真正地面臨死亡時,觀眾才發(fā)現(xiàn)他以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背后是怯懦,他面對死亡的方式是回避。影片中,當烏爾比諾得知自己將死亡時,他原來的從容、灑脫和自信都被臉上的驚恐之情擊潰,盡管他還沒有死,但是精神已經(jīng)完全崩潰了。臨死之時,烏爾比諾才真正地表達出對妻子的愛,盡管他們一生都生活在一起,可是只有面對死亡的恐懼才讓他把愛說出來。影片再一次告訴觀眾,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暫時的。
毋庸置疑,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集中展示了不同的愛情故事主題,但是卻在另外的時間軌道上揭示著死亡主題,就像電影意味深長的片名中出現(xiàn)的“霍亂“一詞,可以理解其代表的就是“死亡”。只是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同的電影人物的反應(yīng)讓觀眾明白了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值得去追尋,那就是愛情。
三、深層次的女性主題
相對于明顯的愛情和隱性的死亡主題,電影在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中關(guān)注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和際遇,從更深的層次揭示著導演邁克·內(nèi)威爾對女性價值觀的認識。
電影以主人公阿里薩激情日記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女性在這段感情中的命運,并以這些女性為基點,探討著女性在愛情或者社會中應(yīng)該具有的地位和權(quán)利。盡管女性在傳統(tǒng)電影中扮演著男性社會的附屬品角色,處于被壓制的地位,但是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卻忽略了女性種族、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讓女性從附屬的地位中抽離出來,勇于自由地享受著性愛的愉悅,這與傳統(tǒng)好萊塢電影中屈服于男性權(quán)威,壓抑自我欲望的女性形象有著天壤之別。
電影中,身份迥異的女性貫穿了始終,構(gòu)成了故事發(fā)展最隱晦的線索,而每個女性都一定程度上是獨立于男性的自由個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菲爾米娜。作為女主人公,菲爾米娜不僅是讓阿里薩癡情等候50年的女性,更是影響著影片走向的關(guān)鍵。影片中就因為阿里薩偶遇菲爾米娜,拉開了這段纏綿悱惻的橫跨半個世紀的愛情序幕。在阿里薩眼中,菲爾米娜就像一頭美麗的小鹿,不受任何重力的束縛,有天生的高貴感。影片中阿里薩對菲爾米娜的印象其實非常隱晦地揭示出女性的獨立特性。即使后來菲爾米娜嫁給他人,在婚姻中她一直明晰自己的立場和角色,雖然既是母親又是妻子,也是公眾人物,但她一直保持著內(nèi)心的自信和強大,她甚至敢在封建貴族家庭中直面婆婆的刁難。在與烏爾比諾的婚姻中,菲爾米娜沒有委曲求全、對丈夫完全妥協(xié),而是對丈夫的出軌敢于抗爭,甚至也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與丈夫爭吵。但是在丈夫暮年時,她卻事無巨細地為丈夫服務(wù),照顧丈夫的起居,以女性的溫柔慰藉著貌似堅強的男性。當烏爾比諾逝去后,菲爾米娜雖然有過遲疑,但最終勇敢地重拾愛情,在垂暮之年與阿里薩浪漫地牽手,將社會偏見、家庭反對完全拋諸腦后,實現(xiàn)了自己對愛情的選擇,也展示出電影對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的贊許態(tài)度。
電影還塑造了其他獨立的女性,如寡婦桑坦德爾、卡西尼亞、維庫尼亞等人,她們盡管不具備優(yōu)秀的家庭條件和社會地位,但她們在影片中始終不存在任何的附屬感或自卑感。即使諾麗佳作為阿里薩純粹的性伴侶,也敢于承認和直視自己對性愛的迷戀。影片中女性不是感情的受害者,也沒有像傳統(tǒng)電影一樣對男性充滿抵觸或仇恨,她們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如單身母親卡西尼亞用自己的智慧經(jīng)營著小店,并引導著兒子的成長。相反,影片在某些情節(jié)上,讓男性擔負起了受害者的角色,如阿里薩被陌生女人奪取“童貞”,這種反傳統(tǒng)的安排,顛覆了傳統(tǒng)影片中的兩性關(guān)系,凸顯了影片獨特的女性意識理解和內(nèi)涵。
總之,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極為浪漫的愛情故事,讓觀眾體會到愛情的永恒和力量。同時影片并沒有局限在愛情主題上,而是以較為隱晦的方式闡述著對于死亡的理解,更以獨特的女性形象揭示著對女性價值觀的認識??梢哉f,電影就像原著小說一樣囊括了愛情世界中的一切可能元素,讓觀眾在橫跨半個世紀的愛情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在觀影中體會到愛情帶來的種種感受,無論是悲傷、喜悅、背叛還是死亡,都讓人燃起對愛的渴望、對死亡的思考及對女性的重新認知。
[參考文獻]
[1] 張蕊.《霍亂時期的愛情》:一個逆行的世界[J].電影文學,2013(17).
[2] 談清妍.愛情的烏托邦——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愛情與死亡[J].襄樊學院學報,2009(06).
[3] 張寧.愛的悖論——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J].鄭州大學學報,1993(06).
[4] 劉娟.《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死亡主題小議[J].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