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新 張黎黎
[摘 要] 莫言作品改編電影《紅高粱》在境外被廣為傳播與接受,研究其境外推廣經(jīng)驗對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紅高粱》的經(jīng)典化在于多種媒介的綜合助推、學者與評論家的廣泛參與、影片主題契合西方讀者的閱讀要求。得到的啟示有:當前中國文學作品改編影片對外譯介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從觀眾角度出發(fā)來翻譯作品,并且需要與國外商業(yè)媒介機構合作以促進推廣效果等。研究成果對于中國文化在境外的傳播與接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莫言;《紅高粱》;中國電影;走出去;歸化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已逐漸成為國家軟實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莫言獲得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是對其文學成就的巨大肯定,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熱”。這一事件讓世界各民族人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對于推動我國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境外的傳播與推廣具有積極意義。莫言的作品在國際社會獲取的巨大成就,某種程度上可以表明其作品是值得分析與借鑒的。本文通過探析莫言早期代表作翻拍影片《紅高粱》在境外廣泛傳播并被主流社會廣為接受的發(fā)展歷程,以期多層面、多角度地剖析莫言作品在國際文學界的地位,同時也希望為中國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境外傳播提供借鑒經(jīng)驗。
二、《紅高粱》經(jīng)典化原因分析
(一)多種媒介的綜合助推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莫言的作品被傳播到英、法、日等二十多個國家并以相應的外文進行出版。其中,《紅高粱家族》往往首先被翻譯并出版,同時也是莫言眾多譯文作品中最為賣座的一部。這是因為80年代中期《紅高粱家族》被當代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成為電影《紅高粱》。這部作品不僅在國內好評如潮,在境外也獲獎無數(shù),例如第38 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第35 屆悉尼國際電影節(jié)電影評論獎、首屆摩洛哥馬拉喀什電影節(jié)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等。憑此契機,莫言在國際上聲名遠播。之后,《紅高粱家族》被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先生翻譯成英文,并于1993 年由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發(fā)行。其后,莫言的多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先后被葛浩文先生翻譯、出版。同時,莫言也多次應葛浩文和出版社的邀請到美國演講和推介自己的作品。
另外,西方主流媒體對莫言及其作品的介紹、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莫言作品的影響力發(fā)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莫言就開始出現(xiàn)在西方主流媒體當中,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社周刊》等。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西方媒體提及莫言的比例不僅大大提升,甚至很多媒體將與莫言相關的報道放到了頭版頭條。這些西方主流媒體對莫言及其作品的介紹或評價無形中促進了莫言作品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接受。隨著莫言更多的作品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莫言及其作品的整體影響力得以逐步加強和擴大,由莫言的代表作拍攝的電影《紅高粱》自然也能夠在西方社會得以受到持續(xù)關注并逐漸成為經(jīng)典。
(二)學者與評論家的參與
《紅高粱》影片及譯文作品在境外的廣泛傳播不僅僅在于評獎與出版社的影響和推動,還在于眾多研究者廣泛與深入的研究。在美國,許多大學都設有東方文化研究中心或中國文學系,這些機構擁有眾多的漢學家及研究生。每一所大學都有各自的研究特長與傾向,他們對于《紅高粱家族》的研究興趣點也多種多樣,如作品的政治性主題、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小說的敘事特色等。雖然有些研究成果有牽強附會之嫌,但也從整體上反映了西方學術界對莫言作品的研究熱情。
另外,莫言在美國的翻譯學術團體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這些團體包括美國文學翻譯協(xié)會、美國翻譯協(xié)會、美國口筆譯研究協(xié)會等。2013年和2014年,有學者針對莫言的影響力和作品的譯介效果對美國的翻譯學術團體進行調研,結果顯示:100%的參會人員都認識莫言;在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也有超過90%的被調研者知道莫言及其作品;了解莫言的途徑之一就是學術會議。
此外,文學評論家的參與對于《紅高粱》的廣泛傳播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起,文學評論界就對莫言的《紅高粱》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一部分評論家持肯定態(tài)度,另一部分則恰恰相反,還有一部分有褒有貶。雖然至今我們仍然不能針對《紅高粱》各家文學評論給出相對客觀公允的判斷,但我們必須承認,恰恰是這些熱議為《紅高粱》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逐漸變?yōu)榻?jīng)典貢獻了一份力量。
(二)《紅高粱》的主題特色
莫言在自己以《紅高粱》為代表的文學作品里,從多方視角對中國的革命活動以及社會建設過程進行了大膽的揭示、質疑和批判。這樣一種對社會陰暗面進行揭露的表達手法恰恰與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不謀而合,因為美國人尤其對諷刺的、批判政府的、唱反調的文學作品感興趣。需要指出的是,莫言對敏感的社會現(xiàn)象與政治問題進行揭露和抨擊并非刻意地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唱反調,也無意讓政治主題增加其作品在西方社會影響力的砝碼。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也曾多次聲明:自己獲獎是文學的勝利,而不是政治的勝利。
另外,莫言的小說通過精彩的故事來訴說中國社會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使得其作品充滿了民間趣味和社會真實感,這完全符合西方人所欣賞的作品類型。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曾有表述:莫言將幻想與現(xiàn)實、社會和歷史結合了起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口述傳統(tǒng)中找到了一個出發(fā)點。莫言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中找到的出發(fā)點,向世界呈現(xiàn)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莫言也深入刻畫了人性中一些最為本質的內容,如對自由的向往、對壓迫的抗爭等。這樣一種異域的生活符號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好奇心理,而小說表現(xiàn)出的人性最原始的特性則能夠與西方讀者產生共鳴。
三、中國文學境外傳播與接受的啟示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大部分文學家沒有機會像莫言一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通過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而促進作者作品銷量的途徑?jīng)]有廣泛的推廣意義。但除此之外,通過莫言《紅高粱》在西方社會經(jīng)典化過程的原因剖析,我們依然可以總結出很多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和啟示。
(一)譯者主體的選擇、標準與培養(yǎng)
莫言代表作《紅高粱》的經(jīng)典化過程以及其本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都離不開高質量的翻譯,那么相應的與翻譯相關的諸多問題都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例如譯者標準與選擇、翻譯策略與方法等。有很多學者都提到應該優(yōu)先選用國外本土優(yōu)秀譯者。首先,國外優(yōu)秀譯者會從本國讀者文化背景及閱讀偏好出發(fā),自主選擇翻譯和推薦哪些中國文學作品最受西方讀者歡迎,而一名中國譯者如果沒有在境外國家融入足夠長的時間,則很難對該國家的社會文化做到深層次理解。另外,國外優(yōu)秀譯者能夠貫徹更加徹底的“歸化”翻譯策略,能夠將中國文化進行改寫,以更符合英語國家讀者的審美標準,還能在語言表達方面更加地道自然,達到讓本國讀者閱讀起來就像是譯者自己創(chuàng)作的文本一樣。
不可否認,當前讓外國優(yōu)秀譯者承擔“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會產生更強的針對性和成效性,但是境外漢學家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往往不到位、不透徹,所以最好與中國學者相結合,由中國學者提供相應的研究資料做參考。另外從長遠來看,中國文化最終能夠全面、徹底地走出國門,必然要求中國譯者作為中堅力量。因為從譯者使命感以及所需譯者數(shù)量來看,只有中國自己才能培養(yǎng)出足夠優(yōu)秀的譯者來滿足這樣一個國家層面重任的要求。當然,中國優(yōu)秀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同時中國譯者也需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二)翻譯方法與策略
《紅高粱》的經(jīng)典化得益于其譯者葛浩文先生的優(yōu)秀翻譯。在一次訪談中,葛先生談到了自己的翻譯觀:“雅”的重要性要高于“信”和“達”[1]。在一次演講中,葛先生也提到,“作者寫作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他的譯者,而是為了他的讀者。而我們也是在為讀者翻譯”。葛浩文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將小說看作一個整體,先從文化背景開始,再了解小說的整體特點,做足功課后再著手進行語言的翻譯。從而我們可以看出葛浩文先生在翻譯莫言作品時優(yōu)先考慮的是英語國家讀者的感受,他的這種“為讀者翻譯”的翻譯理念是為了讓廣大不懂漢語的英語國家讀者能夠接受并喜愛中國文學作品。
葛浩文之所以堅持“為讀者翻譯”的理念,無疑正是出于對翻譯接受重要性的認識。就當前來說,中國文學作品在西方國家的譯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作品在境外被翻譯出版的中國作家大概只有150位,僅占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的13%;在美國,每年上市的翻譯作品僅占全部出版文學物的3% 左右,這里面中國當代小說的數(shù)量則更少。在這樣一種局面下,葛浩文先生“為讀者翻譯”理念以及“意譯”的翻譯方法就具有相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葛浩文先生的“為讀者翻譯”并不代表會對中國語言和文化“不忠實”和“曲解”。相反,葛先生對待翻譯非常嚴謹,翻譯莫言的《紅高粱》時,先后寫信一百多封,打的電話更是不計其數(shù),目的就是為了與作者莫言進行充分的溝通以更為準確地呈現(xiàn)小說原貌。另外,葛先生的“改譯”手法僅僅符合當前的社會條件,并非一定奉為不可改變的標準。隨著中國文學影響力在西方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當西方社會了解和接觸了足夠長時間的中國文學作品之后,忠實于原著的翻譯不會讓西方讀者難以接受的時候,翻譯理念一定會逐漸演變?yōu)椤爸覍嵱谠钡臏蕜t。
(三)譯介途徑商業(yè)化
《紅高粱》在西方社會的迅速傳播除了張藝謀的同名改編影片的促進作用之外,商業(yè)出版社的介入對于作品的推廣作用也不可忽視?!都t高粱家族》的英譯本由美國著名的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發(fā)行,發(fā)行數(shù)量巨大,而莫言的其他作品基本通過非營利的大學出版社出版,銷量都不是很大,基本在一千至兩千冊之間。所以說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出版社的商業(yè)利益。葛浩文先生曾指出,譯者提交譯稿之后,編輯們最關心的是什么樣的作品賣得更好,而不是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商業(yè)利益他們會不惜代價地刪和改。
出版社是架在作者和譯者、讀者之間的橋梁,從市場化角度進行圖書交流及文化合作的方式更具活力和持久力。葛浩文先生曾指出:中國好作家與好作品都不少,唯獨缺乏完整的營銷體系,輸出乏力,所以與電影等文化產品相比,文學作品的國際影響力遜色很多。為此,中國政府應該加強與國外大型出版機構間的商業(yè)合作,使我們獲得海外成熟的圖書銷售渠道和全球市場,在中國文學輸出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并掌握作品的選擇、翻譯及出版等方面的話語權。除此之外,還應該重視優(yōu)秀文學作品影視改編、境外主流媒體宣傳、進入國際書展、亞馬遜等國際銷售平臺、引入代理人制度等多渠道譯介途徑的開發(fā)與建立。
四、結 語
通過影片《紅高粱》在境外的經(jīng)典化過程分析,我們認識到當前中國經(jīng)典文化在境外的傳播依然處于初級階段,西方對于中國經(jīng)典影片作品的接受與認同程度還相當有限。所以為了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使命,當前首先應該選擇中外譯者合作的模式,因為在中方譯者提供有關中國文化背景介紹的協(xié)助下,國外優(yōu)秀譯者能夠貫徹較為徹底的“歸化”翻譯策略,作品風格更符合西方觀眾的喜好。另外,在文化的傳播策略上以受眾群體為中心,從整體上對整部作品的“意譯”進行把握,要重視與國外商業(yè)媒介結構的合作,以獲取國外成熟的銷售網(wǎng)絡,再逐漸提升自身在境外文化傳播等領域的話語權。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莫言小說英譯語言特征研究”(課題編號:HB14YY00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閆怡恂,葛浩文.文學翻譯:過程與標準——葛浩文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14(01).
[2] 許方,許鈞.翻譯與創(chuàng)作——許鈞教授談莫言獲獎及其作品的翻譯[J].小說譯介與傳播研究,2013(02).
[3] 楊榮.從小說到電影: 看《紅高粱》的改編[J].電影文學,2015(16).
[4] 鮑曉英.從莫言英譯作品譯介效果看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2015(01).
[5] 王立.《紅高粱家族》在美國的翻譯和傳播[J].青年記者,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