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語文
明成祖時期,一次科考結(jié)束,幾個主考官一致推舉貴族子弟孫日恭為狀元??墒牵?dāng)名冊傳到皇帝那里時,皇帝皺了皺眉:“‘日’與‘恭’兩個字搭在一起,不就是一個‘暴’字嗎?這樣的名字,怎么能當(dāng)大明朝的狀元?”
正巧,同榜中還有一位舉人,名叫邢寬,這個“寬”字恰好與“暴”字意思相反。于是,皇帝便指著邢寬說:“人就得有容人之量,為官之人更應(yīng)該懂得寬待百姓。這邢寬多好,狀元就是他了。”由于皇帝的改動,狀元落在了寒門子弟身上。
人們議論紛紛:“這邢寬只是一介寒士??磥硎赖雷兞?,新狀元出身貧寒,可不是到‘冷門’去了?”于是,“冷門”這個詞誕生了,指的就是那些從來沒被注意的人或事。
一天,蘇東坡要去馬水鎮(zhèn)拜訪一個朋友,他來到一個岔路口,不知該往哪條路走。這時,他看見一位老人坐在路口的大石頭下歇腳,就上前問路。
老人聽了,也不答話,轉(zhuǎn)身走到大石頭后面,露出頭,看了他一會兒,然后就走了。
蘇東坡一時不解:這老人一不指路,二不答話,卻轉(zhuǎn)到大石頭后面看我,是什么意思呢?蘇東坡思考了一會兒,恍然大悟:老人在石頭后面露了一會兒頭,“石”字出頭,不正是“右”字嗎?老人是告訴他要往右走?。∮谑?,蘇東坡就朝老人指的方向去,果然走到了馬水鎮(zhèn)。
戰(zhàn)國時期,《九九乘法歌訣》開始流行了,有一個故事就和它有關(guān)。
那時候群雄割據(jù),齊、楚、韓、魏、燕、趙六國都懼怕秦國。有個叫蘇秦的人,就去游說齊王,希望齊國可以出兵抗秦,齊王拒絕道:“我們沒有足夠的兵力呀!”蘇秦便不緊不慢地算了起來:“您的城里一共有七萬戶人家,每戶至少三個男丁,這樣一算,就是二十一萬。有這二十一萬大軍,還怕大事不成嗎?”
其實(shí),一戶人家哪會有三個男丁呢?即便有,也可能老的老、小的小,如何征戰(zhàn)沙場呢?可是,蘇秦為了說服齊王出兵,也不管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兵力就做了估算。從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成了一句俗語,含義是做事不問是非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