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劉 力
歷史敗給反間計
陜西 劉 力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動蕩難安的戰(zhàn)國時代,各路士人用自己的智慧謀略在中華大地上叱咤風(fēng)云。有謀略自然就有陰謀。吳起堪稱赫赫名將,依然架不住齊妻威迫,最終選擇殺妻而做成功業(yè),然而換來的是魏國不信任,楚國難容身,老士族的怒火終于淹沒了吳起,楚悼王身上趴下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死于反間的吳起,而是整個楚國。因為過不了多長時間,楚國的著名詩人兼將軍屈原也最終無情地被楚國洶洶而來的朝臣和頃襄王驅(qū)逐,汨羅江的清流埋葬了屈原,也葬送了楚國的云夢大澤。
正在廉頗堅壁清野政策逐漸顯效的時候,秦國所用的反間計謀終于開始在趙國朝野流布,一個趙括代替廉頗的計劃開始成為趙孝成王的執(zhí)拗。藺相如拄著拐杖來了,趙王堅持換將;趙括之母顫巍巍地來了,趙王依然故我。最后長平四十萬軍隊讓趙武靈王辛苦經(jīng)營的趙國輝煌一去難返,趙括最終也只能背水一戰(zhàn),寧死為趙國降卒求得一生,卻不料,最終是秦國無法處置后的殺降,一場反間計頓時讓趙國陷入了沉寂。
內(nèi)亂頻繁,權(quán)臣當(dāng)?shù)?,燕國受盡了屈辱。好不容易從敗亡與弱國中站立起來的燕國,終于開始中興,試圖換回自己過去的強盛。這一次,古老的燕國把目光投向了齊國,這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桓公那樣的巨人的東方大國。這一次這個東方大國的君王是齊閔王,而北方的燕國君主是燕昭王。燕昭王的勵精圖治換來了燕國的強大,而樂毅也橫空出世,一戰(zhàn)成名,一舉拿下齊國七十余城,最終只剩下莒城、即墨二城,因為田單誓死守護,難以攻下,樂毅最終采用了恩威并用、圍而不打的策略,經(jīng)過兩三年的努力,就在快要拿下城池的時候,突然昭王病死,燕惠王繼位,聽信謠言,最終讓騎劫代替了樂毅,燕國開始兵敗如山倒,田單趁機一鼓作氣,迅速恢復(fù)齊國,而燕國也最終淪落不復(fù)。
地處偏遠(yuǎn),幾乎陷入困頓的秦國終于在商鞅的徹底變革中煥然一新,開始尋求機會謀求東出,人才濟濟的山東六國不時有才俊進(jìn)入秦國,秦國的橫空出世指日可待。然而,秦昭襄王在兵家巨子白起的一次拒絕出兵中,終于發(fā)怒了,他對白起一直以來的謹(jǐn)慎感到惶惑,于是最終他選擇了逼死白起,然后自己一意孤行。結(jié)果可想而知,屢屢征伐最終帶來的是次次大敗而歸,歷朝國君積累的土地財物消耗殆盡,整個秦國也幾乎再次陷入莫大的危機。
殷鑒不遠(yuǎn),后事之師,后來的君主也不斷重復(fù)著這樣的歷史悲劇。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總是讓人捉摸不透。
當(dāng)崇禎皇帝的大明王朝已經(jīng)窮途末路時,袁崇煥這樣一個文臣依然用錚錚鐵骨守衛(wèi)著大明的安寧。崇禎皇帝寧愿把大把大把的財物累積在宮中,也不愿意去犒勞戍邊的將士。就在這樣的困境中,袁崇煥依然忍受著難以忍耐的艱難,他自籌糧餉,不懼屈辱,硬生生地筑成了攔截清軍入關(guān)的堅強堡壘。清軍動用了當(dāng)時所有最具攻擊力的武器,但最終都只能在明軍的笑聲中落敗。清軍沉默了,在他們無計可施的時候,想到了那條千用不敗的計謀。一個“袁崇煥要反了”的消息頓時傳遍了大江南北,人們驚愕之余,大明的劊子手卻已經(jīng)搶先拿下了袁崇煥,最終袁崇煥被活剮三千多刀而死,眾人分尸而食,慘狀讓人痛惜。大明王朝最后一道屏障終于打開,清軍入關(guān),崇禎皇帝只好吊死在北京的煤山上。
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就可以看作一部計謀史。在這中間,讓我們最難以忘懷的還是反間計,因為畢竟反間成與不成全在于人心的思量。方寸之間,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命運就已經(jīng)謬以千里了。
歷史上也不能說沒有反例,燕昭王面對洶洶而來的“樂毅謀反”的傳言,直接殺掉了告密者,群臣一心,自然就有了七十城的戰(zhàn)績。然而,又能有幾人可以如此相信,而又從而被人信任呢?我們常常引以為傲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又何曾真正成為舉世而存的真理?
在用人之道上,也該不會總?cè)缒莻€扶不起來的阿斗一樣,當(dāng)始終壓著他的諸葛亮終于星隕五丈原,他感覺自由了,空氣中仿佛也充滿了馨香??上Ш镁安婚L,司馬氏的鐵蹄最終還是踏破了蜀國的大門,他也只能在“此地樂,不思蜀”的笑談中遭人恥笑終生了。
反間,不僅僅來自他人,更來自自己,來自自己內(nèi)心的那叢似乎從來都很悄然的幽暗之花。
(作者單位:陜西省丹鳳中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