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李朝霞 陳曉康
“定位”新材料作文寫作指導及示例
湖南 李朝霞 陳曉康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為了探究青年學子在心理上把“自我”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某心理學家在紙上畫了一座山和一個圓,然后讓受測者分別在山和圓的上面用一個點標出位置。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青年都將自己的位置標在山頂和圓心,也有少數(shù)標在山腰或山腳和圓的邊緣。經(jīng)過詢問,未將自己的位置標在山頂和圓心的青年說出了他們的想法:
甲:我是來欣賞這座山、豐富這個圓的,而不是來占領(lǐng)它們的。
乙:我不在乎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我處在這個世界中已經(jīng)很幸福。
丙:這個圓需要拓展,所以我愿意處在它的邊緣。
……
要求:讀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樣的聯(lián)想或感悟?請全面分析材料,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寫作指導】
材料指出:“多數(shù)青年把自己的位置標在山頂和圓心”“也有少數(shù)標在山腰或山腳和圓的邊緣”,這實際上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定位。選擇前者的是多數(shù),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定位:以自我為中心;后者也有人選擇,說明有人對于自己有和大多數(shù)人不同的定位:注意擺正自我的位置,突顯(或彰顯)他人的位置。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對這兩種定位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態(tài)度,雖然后面心理學家詢問了那些少數(shù)人做選擇的原因,但這并不代表選擇在山頂和圓心的定位就是不對的;另外,題目要求允許學生去“聯(lián)想”“全面分析材料”,所以,兩種定位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是一種定位,寫作立意的重點在于“對自己的正確定位”——即無論是山頂還是山腰,圓邊還是圓心,到底哪一種定位是適合自己的,這才是關(guān)鍵所在。
這樣分析過后,構(gòu)思的角度雖然可以細分為很多種,但是大的寫作方向,主要是下面兩個:
選擇這一種定位的,文中明確給出答案的有三個,也是可以再繼續(xù)分析的三種思路。
1.甲:我是來欣賞這座山、豐富這個圓的,而不是來占領(lǐng)它們的。
站在山頂是大多數(shù)人攀爬的目的。站在山頂,就意味著你能夠看到更遠的景致,會擁有的更多,但是同時,你也會有別的遺憾。有時候我們只顧前行,只顧著攀向眼中的山頂,卻忘了此行的目的。我們走得太快,路邊過往的風景反而沒有留意。如果我們不去欣賞那些山中的芳草鮮花,潺潺流水,登上山頂?shù)哪康挠质菫榱耸裁茨??只是為了占領(lǐng)?只是為了山頂?這樣反而少了太多樂趣。倒不如愜意地漫步山腰,細品這一路風光。這就是定位——山頂固然有山頂?shù)母哌h,山腰亦有山腰的意趣,我愿意待在安靜的山腰。
2.乙:我不在乎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我處在這個世界中已經(jīng)很幸福。
站在山頂,登高遠望,心中自有一番豪邁氣概;站在山腰,曲徑通幽,又何嘗不是一種悠閑舒適。無論是在山頂也好,山腰也罷,我都在山中。山看著我,我也看著山,我還能看到各式不同的景色,還能自由地呼吸著空氣,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了,無關(guān)我在山頂,還是山腰。我不在乎我在哪里,我只在乎山本身。這就是定位——無論山頂山腰,我只在乎這一座山,我只珍惜還能有攀爬這山的幸福與幸運。
3.丙:這個圓需要拓展,所以我愿意處在它的邊緣。
能站在圓心的位置當然好。誰不想站在圓心?受人矚目,引人羨慕,人人都在看著你,人人都在贊美你??墒菆A心的位置是有限的,圓心只有一個,因此很多事情,就沒那么幸運。有中心就有邊緣,有熱鬧就有冷清。然而如果沒有邊緣怎么看得到中心,沒有冷清又哪里顯得出熱鬧呢?因此,需要有人站在邊緣,需要有人承受寂寞。就像史鐵生說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奔热蝗绱耍驹谶吘?,我們就要學會明白邊緣的意義。有的人恰恰愿意待在邊緣,因為他在邊緣,能做在圓心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拓展這個圓。這就是新的格局和境界。有人風光地站在圓心,有人默默地拓展這個圓,這個世界更需要哪一種人呢?這就是定位——我愿意做一個默默奉獻的人,愿意安靜地拓展這個圓。
綜上可見,三個人的回答,雖然答案一致,但緣由不同。三種不一樣的觀點就是三種不同的思路,也是三種對自己的定位和態(tài)度。
材料本身雖然大部分都在談第一種定位,對第二種定位只是一筆帶過,但并沒有表明態(tài)度。因此這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構(gòu)思方向。選擇山頂和圓心到底對不對,材料沒有說,那么我們怎么看待這種定位呢?答案應該是積極肯定的。就像第一種定位里乙說到的,我不在乎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我處在這個世界中已經(jīng)很幸福。山頂也有山頂?shù)暮?。還是一開始的分析,山頂山腰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只在這個定位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是“正確定位”。
心理學家測試的對象是誰呢?青年學子。因此大多數(shù)人選擇山頂和圓心,是完全能夠理解的。青年學子,正值大好年華,正是深造學習,一展
抱負的時候,心中有登上巔峰和站在圓心的愿望和理想,應該被正視和鼓勵。有目標才有動力,過程固然會有高低起伏,艱難困苦,但長此以往,持之以恒,也必有成功的一天。這就是定位——人生在世,就當積極奮斗,永不言棄,不斷攀登新的高峰,讓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發(fā)光發(fā)熱。
【例文】
我愿身處邊緣
湖南省岳陽市十五中高三315班 許 航
著名作家張曉風曾撰文感嘆女兒“愿坐在跑道邊鼓掌”的心態(tài),言論一出,人們爭辯不休。自我定位于人各異,張曉風愛女做出選擇的原因或許是感知到了貼切的幸福。對我而言,比起濃厚釅烈的烈酒,我更鐘情于清淺如茶的人生。
每個圓只有一個圓心,而界定圓的范圍的輪廓,只能稱其為邊緣。不是每個人都能站在圓心的位置,但必定有人成其邊緣,正如茨威格所說:“永遠不要妄圖成為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即便如此,世界也因你的存在而愈完整?!钡蛨A來說,沒有邊緣對其界定,它也不過是攤開的空白,是隨手勾勒的凌亂。
光輝耀眼的往往無法越目觀其本質(zhì),摒棄高位浮華下的樸素才是返璞的本真,大宋文人墨客多繪寫盛世繁華的圓心,卻難有人從王城邊緣,市井之中看出大勢將崩的國運。盡管有王安石,辛棄疾等擁有將自我放逐邊緣覺悟的志士能人,但歷史大手一揮還是拂亂了整圓的秩序,流落滿地的滄桑。邊緣有嘶聲吶喊的心力,卻少有翻天覆地的成果,但這已足以目見其在大廈傾頹之時躬身一扶的手筆。
把自我放在中心,就難以拓展心界的疆域,抬腳移步之外皆是自己的領(lǐng)地,又怎會想到要向圓外奔跑呢?
把自己放在邊緣,也是對自我的一種善舉,川大教授蒙文通并不以學問居高自傲,而是提議讓學生自主出題考驗,開“學制考制改革”的先河。蒙先生學會踱步自邊緣處觀望,首先放低了身份,從而能在學生中如流品茗,潤澤生活的輪廓。汪涵在《有味》中說他更喜歡臺下的生活,而不是在電視上那個光鮮亮麗的自己,“如同小村的一縷炊煙,讓我能看見聞到回家的路”,沿著邊緣磕磕絆絆,找尋的卻是心的方向。
立足邊緣,向里走,是圓心,是光鮮亮麗的美好,向外走,是一片未知的疆域,是待拓展的希望。然而,站在圓心,將自我固化,本就輕柔地扼殺了一切可能,因此,我愿處在邊緣生活,成就自己清淺而又不失本味的人生。
【簡評】文章上來就擺明自己的定位,“比起濃厚釅烈的烈酒,我更鐘情于清淺如茶的人生”,對材料的理解已然比較透徹。既然確定了定位,下面就開始談為何“我愿身處邊緣”的原因。后文列舉了古今實例,然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向里走,是光鮮亮麗的美好,向外走,卻是待拓展的希望,站在圓心會固化,處在邊緣會有可能,因此我想成就自己清淺的人生。作者的文筆優(yōu)美,思路清晰,文章確屬佳作。
(指導教師:李朝霞 陳曉康)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