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楊朝中
從2015年高考的古代文化常識題說起
廣東 楊朝中
編者按:隨著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題向全國卷過渡,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本文以“古代文化常識”為切入點,輔以2015年真題,幫助廣大師生更加清晰透徹地了解這一趨勢。
在全國統(tǒng)一命題時,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不僅是《考試說明》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年文言試題中的常見內容。但是,自分省市高考之后,這一知識點便很少出現(xiàn)在各地的試卷里。欣喜的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出現(xiàn)在廣東、浙江、全國新課標等試卷中。筆者認為,這不是巧合,而是趨勢。
2015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里,有4套試卷是比較明顯地考查到古代文化常識的。其中,廣東卷是以文句翻譯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全國新課標卷Ⅰ和卷Ⅱ是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浙江卷則是出現(xiàn)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具體題型如下:
1.【2015·新課標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參考答案】D
【考點解析】本題重在考查考生對我國古代科舉制度(進士)、承襲(太子)、官職(兵部)及與帝王相關的特定稱謂(廟號)等知識的掌握情況。
“太子”,即皇太子,又稱王儲、皇儲或儲君,是我國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繼承人的稱謂,不能指其他兒子。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僅次于皇帝。我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女性沒有繼承權。繼承人的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繼承順序是以嫡子優(yōu)先、年長優(yōu)先。所以,D選項中的“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錯了。
2.【2015·新課標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參考答案】C
【考點解析】我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繼承順序是以嫡子優(yōu)先、年長優(yōu)先。雖最年長,但如果不是嫡子,也不可。這道題與課標卷Ⅰ相類似,實際上也是在考查考生對我國古代帝王的承繼、特稱以及古人取名的意義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C項中的“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不準確。
3.【2015·廣東卷】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參考答案】盧象昇指揮軍隊奮力作戰(zhàn),(戰(zhàn)場上)呼喊聲震蕩天空,從辰時到未時,炮彈打光了,箭也射完了。
【考點解析】本題重在考查考生對我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掌握情況。
古代十二個時辰的說法,即每晝夜的24個小時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2個小時。這十二個時辰分別用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稱呼。如:子時(即子夜)就是23點到1點,也就是夜里11點到凌晨1點,以此類推即可。當然,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我們只要籠統(tǒng)譯成“辰時”和“未時”即可,無需譯成具體的時間點。
4.【2015·浙江卷】古人有名有字。名與字意義上往往有聯(lián)系,或同義,或反義,或相關,如岳飛字鵬舉,意思是鯤鵬高飛。給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說明字與名的意義關聯(lián)。(各不超過25字)(4分)
(1)陳璋,字_____。說明: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孫冠群,字_____。說明: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參考答案】(1)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2)謙之 ?!肮谌骸币鉃槌鲱惏屋?,字“謙之”,以謙虛戒之。
【考點解析】本題的解答首先要參考例句分析的內容,然后根據(jù)名與字的意義進行分析。在“陳璋”中,“陳”是姓氏,“璋”是名?!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上說:“璋,一種玉器,形狀像半個圭?!比纭对娊洝ご笱拧恪罚骸皾鷿偻酰笥曳铊??!薄肚f子·馬蹄》:“白玉不毀,孰為圭璋。”(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根據(jù)“璋”的內涵,我們便可以取字“玉成”等??傊≈白帧敝灰谝馑忌洗蟮峙c“璋”相近、相聯(lián)或相反即可。同理,在“孫冠群”中,“孫”是姓氏,“冠群”是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中對“冠”字有三種解釋:①帽子(名詞);戴帽子(動詞)。②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③位居第一:《史記·蕭相國世家》:“位冠群臣,聲施后世?!贝丝碱}當取第③意義,意為力超群雄,出類拔萃。字“謙之”實際上是取其相反之意,意即要謙虛。
與前三道考題不同,本道題不僅在考查考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情況,還在考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本道題較前三道題更活,也較前三道題略難。前三道題重在識記,本道題重在運用。
中國古代文化內容極其廣泛和豐富,大致說來,它們包括“天文地理、目錄辭書、科舉官職、習俗禮儀、名姓稱謂、衣食住行、器皿物具、史傳典籍、紀時紀日”等,可謂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從皇宮貴族到黎民百姓,從科舉禮儀到社稷民生,林林總總,博大精深。對于這些本應引以為自豪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今人又能了解和掌握多少?
筆者謹以2015年廣東高考語文卷為例。從廣東省閱卷現(xiàn)場提供的參考答案及有關評分細則里,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該句全句的得分點并沒有明確落實在“辰”和“未”這一有關紀時的古代文化常識上(可能是有意降低試卷的難度,或者并沒有將此一文化常識作為重點考查的內容),但從考生的卷面得分來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因為能夠對句中的“辰”和“未”作出準確解釋的考生并不多。在抽查的近20份答卷中,僅有3位考生能夠將“自辰迄未”中的“辰”和“未”譯為“辰時”和“未時”,稍次一點的則譯為“從白天到晚上”“從早上到晚上”等大概意思;有的則譯成“從出生到現(xiàn)在”“直到現(xiàn)在”“到了第二天早上”等;甚至更有6位考生竟沒有對此進行解釋,只是照抄原句而已。以上抽查分析的結果,讓我們窺知了廣大考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和掌握的嚴重欠缺和不足。
那么,怎樣才能重拾起這些傳統(tǒng)文化呢?筆者認為,首先還是要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落實在課堂里,落實在考卷中。這是對年輕一代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具體做法是:
1.以《考綱》為綱,但不拘泥于《考綱》。《考試大綱》是我們復習考試的重要依據(jù),但知識又是具有系統(tǒng)性和聯(lián)系性的。所以,我們學習古代作品時要注意知識的遷移和轉化,除了要學習大量的文言現(xiàn)象外,還應該重視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常識。不能認為《考綱》指定的就重要,沒指定的就不重要,就不會考,就不去學。如廣東考題“象昇麾兵作戰(zhàn),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币痪涞姆g,評分標準規(guī)定:譯對大意給3分,譯對“迄”字給1分。如果考生沒能對句中的“辰”字“未”字作出合理的解釋,句意中的3分便很難全拿。
2.緊抓傳統(tǒng)名篇,進行重點學習。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經典名篇,如《滕王閣序》《蘭亭集序》《赤壁賦》《古詩十九首》《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游褒禪山記》等,其中包含了諸如“天文歷法、文史典籍、文娛音樂、名姓稱謂、官職任免、古代地理和科舉制度”等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識。這些作品顯然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化的重要篇目。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實際上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部分。通過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不僅能使學生在考試中多拿分,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其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之體悟。
年復一年的考試,年復一年的變化,要求教師與學生都要順應時代,順應改革,而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我們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朵燦爛的花朵必將在中國的校園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越開越耀眼!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65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