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芳莉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
?
【傳播學研究】
全球化時代中國地方媒體對在華非洲人的媒體報道研究
——以廣州報刊為例
黨芳莉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200433)
摘要: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以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2008年至2010年的83篇相關報道為對象,考察了我國地方媒體對非洲黑人的媒介呈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廣州媒體呈現(xiàn)了非洲黑人群體的、刻板化的負面形象,報道在報道主題、時間和篇幅長短上不平衡,同時采用了“數(shù)字游戲”夸大其數(shù)量,多數(shù)媒體都忽略了廣州黑人對中非貿(mào)易和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的貢獻,而將其進行簡單地“問題化”處理。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地方媒體;在華非洲人;媒體報道
一、研究背景
2009年7月15日,幾百名黑人聚集在廣州廣園西路派出所門前,抗議幾天前一名黑人為了躲避護照檢查而跳樓身亡,媒體稱之為“7.15”事件,隨后數(shù)月內(nèi)當?shù)孛襟w報道廣州黑人的稿件驟增。同時有關黑人的討論引起了廣大網(wǎng)民的注意,一個題為“廣州黑人達20萬黑人強奸案直線”的貼子在各論壇廣為流傳,跟貼者上萬。部分網(wǎng)民情緒激烈,甚至喊出“黑鬼滾回非洲”。這些也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有些媒體更徑稱這是種族歧視,也引起了非洲一些團體的抗議。2012年,類似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國際社會又一次聚焦這一人群。
根據(jù)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的調(diào)研, 1997年金融危機后,大量黑人由東南亞遷至廣州?!?000年前后,廣交會和廣州的批發(fā)經(jīng)濟吸引了非洲人的到來,并在2003—2005年之間形成一波黑人來穗經(jīng)商的高峰。”[1]而廣州作為在中國的黑人的主要聚集地,集中了目前在中國黑人總數(shù)的85%以上。這些跨國移民多為來自西非地區(qū)的族裔散居者、漂泊者,以男性居多,[2]并逐步形成了5個跨國移民較為集中的片區(qū),其中包括小北、天河北一帶的黑人聚居區(qū)。在當?shù)厝撕兔襟w看來,黑人聚居區(qū)有著不同的名稱,(方圓20公里的)城中之城、巧克力城、黑皮膚的耶路撒冷、廣州的布魯克林等。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貿(mào)易萎縮,加上中國政府對非洲人入境簽證的收緊,很多非洲人尤其是無簽證無護照的人向生活成本更低、監(jiān)控更寬松的地區(qū)轉移。新的黑人聚居地相對自由無序,當?shù)厝艘埠芸旖⒘撕谌松钌倘Α?jù)媒體報道,也帶來了老的黑人聚居區(qū)的治安問題和城市管理的壓力,“對于廣州的警察來說,可能是一場無盡頭的‘Tom and Jerry’”。[3]正是在這一“貓和老鼠”的游戲中,發(fā)生了7·15事件,“使廣州的黑人聞名全國,引得記者紛至沓來”。[3]除了廣州,在中國的其他城市如上海、北京、香港、重慶和義烏也形成了非洲黑人社區(qū)。[4]94-105
隨著中國在非洲擴展自己的經(jīng)濟影響和成千上萬中國人在非洲做生意當勞工,同樣成千上萬的非洲人也到中國做生意。當中國“龍”和非洲“鴕鳥”如何和諧共舞,在中國公共政治討論越來越引人關注。[5]在這一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國的媒體對非洲人的呈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運用內(nèi)容分析方法,分析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2008年至2010年的83篇非洲黑人報道,考察了我國地方媒體中非洲黑人的媒介鏡像。
二、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
(一)文獻綜述
按照國家或民族的界限來分,媒體中的“他者”主要有兩種:一是一個國家內(nèi)對某少數(shù)民族或弱勢群體的呈現(xiàn),一是國際關系中的跨國移民、民族或國家的媒體再現(xiàn)。[6]本研究屬于后者。20世紀后半葉,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全球資本要素及人力資源的跨國界日益頻繁和加快,國際移民浪潮方興未艾,對當代國際政治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媒體如何呈現(xiàn)跨國或跨文化的文化多樣性尤其重要。
由于西方國家的特殊歷史,他們對跨國移民的研究比較多。如Henry研究了加拿大的亞洲移民的新聞報道,發(fā)現(xiàn)報紙總是把亞洲移民之間發(fā)生的殘殺與幫派相聯(lián)系,即使這被多次證明無關后,報紙的這種報道定式并沒有改變。[7]學者發(fā)現(xiàn),在描述跨國移民時更多地使用貶義詞,如溫哥華的亞洲移民的住所經(jīng)常在新聞中被描述這“怪物的家”。[8]早在1977年,Paul Statham就曾指出,英國小報中的移民和少數(shù)民族報道傳達了大量反種族的信息,主流大報則相對溫和一些。[9]78英國的報紙在報道跨國移民時采用了多種形式的“移民威脅論”,用數(shù)字游戲來夸大移民的數(shù)量,對移民貼上如反社會、“庇護尋求者”等標簽。[10]
美國媒體的有色人種和移民的呈現(xiàn)研究成果很豐富,很多研究表明媒體對有色人種和少數(shù)民族新移民被“刻板化”——貧窮、沒教養(yǎng)、有運動和音樂天賦、單親家庭等,并且常常與犯罪相聯(lián)系(Dixon & Linz,2000a, 2000b; Entman, 992),[11]媒體對少數(shù)族裔尤其是非裔黑人的犯罪化報道通常會影響隨后的法律審判(Dixon & Linz, 2000a, 2000b; Gilliam & Iyenger, 1998, 2000)。[12]而加拿大對跨國移民的報道也存在再現(xiàn)不足和錯誤再現(xiàn)的問題,并引起了不良的社會影響。[13]
目前國內(nèi)對跨國“他者”——外國移民的研究幾乎空白。中國長期以來是移民輸出大國,因此中國的跨國移民很少得到關注,而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工作、學習和生活,廣州的非裔移民和社區(qū)就是代表。由于這是一個比較新的現(xiàn)象,目前沒有一篇關于中國媒體報道黑人的系統(tǒng)研究文章,但是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這一群體進行研究時零星提及。
李志剛(2009)稱,本地媒體近年刊載了數(shù)篇以黑人違法犯罪為主題的文章,同時網(wǎng)絡內(nèi)外各大論壇都有關于廣州黑人的貼子,“一個負面的黑人群體形象被構建起來,黑人形象與犯罪、艾滋病、黃賭毒等聯(lián)系起來”。[14]他說道:“由于和當?shù)厝瞬煌恼Z言和生活方式,小北的非洲移民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目光,一份最新了報道稱不小北為‘巧克力城’”。
關于這些負面報道所產(chǎn)生的影響,李志剛(2009)等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非洲人對這些負面報道表示不滿,“本地媒體的負面報道為調(diào)研設置了障礙”。[15]Adams Bodomo(2010)也提到,在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 16 July 2009 一期上的報道—— “Africans protest in Guangzhou after Nigerian feared killed fleeing visa check,” 在香港和華南引起了轟動,普通人突然意識到大量非洲人在廣州,而每一個香港和華南的非洲人都被看成是潛在的非法移民。[16]
(二)研究方法
在關于廣州黑人的媒體報道中,中國各級媒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報道,但報道最多、最集中的是廣東的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因此,我們的樣本選擇這兩大媒介集團關于非洲黑人的報道。媒體關于黑人的報道主要源于和圍繞黑人圍攻派出所前后,因此在時間上我們以2009年7月15日即廣州黑人圍攻派出所的時間為基礎,選取2008年7月15日至2010年7月14日兩年間兩大報業(yè)集團的各報刊上關于非洲黑人內(nèi)容的83篇報道。本研究主要結合文本分析和內(nèi)容分析法。
(三)資料收集
我們在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的網(wǎng)站上分別輸入非洲、黑人、非裔等關鍵詞進行搜索,查找2008年7月15日至2010年7月15日兩年內(nèi)關于廣東的非洲黑人的所有報道,剔除與本文研究對象無關的內(nèi)容,然而按圖索驥,根據(jù)網(wǎng)上所提示的報紙出處上該報紙的電子版找出PDF格式版。最終獲得樣本83篇。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報道不包括不在廣東的黑人的新聞報道,如關于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和歌王杰克遜的報道很多,他們雖然是黑人,但不在廣東。同樣,也不包括在中國其他地方的黑人的報道,如上海、北京的非洲人社區(qū)。
(四) 編碼
1.按照主題,我們將這些報道分為六類:(1)犯罪與社會安全:主要包括黑人販毒、賴債、強奸、圍攻派出所、非法居住等影響社會治安。其中三篇比較特別,其中的非洲商人是受害者,他們的錢被搶;有一篇為政府為非洲黑人進行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詢活動;另一篇為黑人小姐妹玩時跑丟,被警察送回家,其他全部為黑人的犯罪或反社會行為。 (2)利用中國的資源如衛(wèi)生、教育和就業(yè)等:包括非洲黑人在廣州就醫(yī)看病、黑人子女在廣州上學、免費檢查HIV等,尤其提到中醫(yī)的力量。(3)非洲黑人對中國的體育、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包括在中國的黑人運動員、黑人當志愿者去學校教英語、黑人歌手以及中國文化的愛好者等。(4)非洲黑人的生活方式: 包括黑人在廣州的生活狀況、夢想與現(xiàn)實、快樂與艱辛、食品等,這些報道多為深度報道,尤其是在圍攻派出所之后。(5)黑人英雄:此類報道源出同一個新聞事件,翻車的貨車上的水泥包壓住了從車上滑下來的六名工友,一名黑人沖進現(xiàn)場救人不留名的好人好事。媒體發(fā)起號召尋找他,并稱市政府可能會授予“見義勇為獎”。 (6)其他,不屬于以上類別的,如當?shù)亟?jīng)濟報道中提及黑人客商作貿(mào)易等。
2. 按照文章的字數(shù)我們將報道分為三類:短篇為1 000字以內(nèi),中篇為1 000到2 000字,長篇為2 000字以上。
3.以圍攻派出所事件2009年7月15日為分界,我們把樣本報道的出版時間段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事件發(fā)生前半年和一年之間,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1月14日。第二階段:事件發(fā)生前半年內(nèi),2009年1月15日至2009年7月14日。第三階段:事件發(fā)生后半年內(nèi),2009年7月15日至2010年1月14日。第四階段:事件發(fā)生后半年到一年之間,2010年1月15日至2009年1月14日。
(五)研究問題
為了研究廣東媒體對非洲黑人的報道,我們具體提出了以下假設:廣東的兩大報業(yè)集團是如何報道和再現(xiàn)非洲黑人的?其主題、篇幅、時間分布有何特點?這些特點在不同的媒體集團之間、黨報與非黨報之間有沒有區(qū)別?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報道主題在兩集團之間及其內(nèi)部各報紙之間、黨報、非黨報中的分布呈不平衡狀態(tài),犯罪報道占到近半數(shù),整體上呈現(xiàn)了非洲黑人這一群體的負面形象
表1 兩大媒體對非洲黑人的報道
表1表明,兩大集團對非洲黑人的報道主題不平衡,總體來說,負面新聞尤其是犯罪太多,共37篇,占報道問題的45%。黨報的報道則呈現(xiàn)兩個極端,站在政府的立場上,一方面出于社會管理的需要,更多地聚焦于犯罪報道;另一方面出于“中非友好”“和諧社會”政治宣傳的需要,又過多集中正面報道,6篇黑人英雄、好人好事報道中黨報占了5篇。而非黨報則較多客觀深入的關于黑人生活方式的報道。
兩集團在報道數(shù)量上差別很大,廣州遠遠多于南方集團。究其原因,與其集團下屬媒體的地理定位和性質(zhì)有關。具體地說,廣州日報集團媒體受眾主要在廣東省的首都廣州市,其主報《廣州日報》就是廣州市委機關報,而黑人主要集中在廣州市的部分區(qū),加之廣州報業(yè)集團的日報較多有3份,因此該集團的報道量遠遠多于南方日報集團。
(二)文章長度分布在總體上、兩集團、黨報、非黨報之間的差別較為明顯
從表2可見,報道篇幅分布也不平衡,廣州集團多短篇和中篇,而短篇和中篇多犯罪報道,南方集團的長篇的深度報道所占比例很大,多為關于生活方式的報道。究其原因,由于南方報業(yè)集團以其專業(yè)主義報紙《南方周末》而聞名,整個集團的報刊都受此影響,較多獨立性,因而較多客觀性的、關于黑人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和背景歷史的報道。此外,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的主報《南方日報》是廣東省的省委機關報,其下屬報紙影響范圍是廣東省或者珠江三角洲甚至全國,而日報較少,為兩份,其他報刊多為周刊或者半月刊,因此其報道量少于廣州報業(yè)集團,但周刊和半月刊的性質(zhì)決定了其長篇報道遠遠多于廣州報業(yè)集團。
表2 兩大媒體的報道篇幅分布
(三)報道數(shù)量與報道時段的關系在兩個集團和黨報與非黨報之間的分布呈現(xiàn)較為復雜。
圖1 兩大媒體報道曲線圖
如圖1所示,廣州集團、黨報、非黨報的報道數(shù)量在研究時段內(nèi)的曲線相似,圍攻事件前即前三個時段呈上升趨勢,事件后報道銳減。南方集團的曲線稍有差異,第一、二時段報道下降,其余時段和廣州、黨報、非黨報相同。
也可看出,兩大集團的報道時間太集中,沒有將非洲人作為一種常態(tài)人群來報道,而是圍繞一些特定的事件來報道。例如,在圍攻派出所事件的半年內(nèi),更多的非黨報媒體開始關注這一人群,深度報道他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和歷史,而事件發(fā)生前、后時段都非常少,或者沒有。又如所有關于黑人英雄的報道(共6篇)也都集中在事件發(fā)生的那幾天,但據(jù)被采訪的黑人和廣州市民說,以前也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但是媒體并沒有關注。
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了廣州報刊關于非洲黑人的媒介呈現(xiàn)還具有以下特點:
1.媒體過多聚集于犯罪報道,非洲黑人被呈現(xiàn)為犯罪、非法移民,在非洲客商中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由于媒體的放大功能,這些媒體“鏡像”強化了部分黑人的缺點或負面消息,也印證了對廣州黑人社區(qū)做過調(diào)查研究的李志剛教授的觀點:“出于獵奇和吸引眼球的需要,一些媒體總是喜歡抓住黑人群體中發(fā)生的少數(shù)不良事件大肆報道,而對正面的事件毫不關心?!盵1]
媒體“鏡像”最終影響到公眾對黑人的認知,并給當?shù)厝伺c黑人移民之間設置障礙?!霸趶V州主流媒體對黑人區(qū)作為‘問題化’判斷后,網(wǎng)絡上針對黑人的負面言論幾乎同時猛增起來。不少媒體尤其網(wǎng)絡都提到廣州黑人犯罪率飆升,但從不指出信源和具體比率?!盵1]Adams Bodomo指出,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上的報道“尼日利亞人避護照檢查致死 非洲人在廣州游行抗議”(“Africans protest in Guangzhou after Nigerian feared killed fleeing visa check) 在香港和華南引起轟動,普通人突然意識到廣州有那么多非洲人,而每一個在華非洲人都被看作潛在的非法移民。[17]
2.西方媒體一樣,中國媒體對黑人的再現(xiàn)存在較為嚴重的刻板化傾向。從身份來看,廣州媒體報道最多的非法移民,然而事實上,據(jù)學者們的調(diào)查,廣州的非洲人主要是客商、小生意者。此外,從上文圖表可見,報道主題多是犯罪或治安問題,非洲人也相應被再現(xiàn)為犯罪、鬧事者,這一點與西方媒體相似。此外,非洲黑人被再現(xiàn)為貧窮的、愛占小便宜(如不付車費、愛討價還價)的艾滋病患者,存在較高的刻板化傾向。
從形象上來看,這一點從前面描述黑人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就可以看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個中非混血排球運動員丁慧時,總是提到他“黑皮膚、厚嘴唇、大白牙、頭上頂著一個個小卷卷發(fā)球,分明是個標準的黑人”,同時稱他“小黑”“黑娃”等。
3.絕大多數(shù)媒體都忽略了廣州黑人對中國社會、中非貿(mào)易和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的貢獻,而將其進行簡單的“問題化”處理。如一篇題為《黑人涌動,裹挾五大問題》的文章列舉了廣州黑人帶來的五大問題:一是原住民認同障礙,二是種族問題的隱患,三是國際人口非法遷移,四是城市資源新壓力,五是群體權利需求以及其他,如爭奪部分就業(yè)機會、在非洲裔人口內(nèi)部也會產(chǎn)生各類犯罪,甚至是涉黑組織,還有傳統(tǒng)的國際性難題“黃”“賭”“毒”[18]其他也有如艾滋病、中非人種的混血等問題。
而報道中很少涉及黑人對中國的貢獻,即使有也主要集中于被刻板化了的黑人擅長的流行音樂和體育行業(y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貢獻,尤其是經(jīng)濟,只是在一篇講打擊三非人員的文章中提及。然而根據(jù)近幾年來學者的調(diào)查和研究結果,廣州的非洲人為中非貿(mào)易、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為中非的語言、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19]
4.克拉克( Clark)在研究歐洲的移民時提到,援引數(shù)據(jù)以突出移民劇增,強調(diào)移民對當?shù)厣鐣膲毫εc威脅,這種讓數(shù)字說話的策略,Clark稱之為“數(shù)字游戲”。[20]這一“數(shù)字游戲”普遍存在于廣州報刊對黑人的報道中,幾乎每一篇寫非洲人的文章都有關于廣州非洲人的數(shù)目的“猜測”,但數(shù)字從2 000到20萬不等,在網(wǎng)上更達到30萬甚至40萬。下面一篇有代表性報道:“據(jù)中國官方統(tǒng)計,2003年以后,在中非貿(mào)易熱潮的帶動下,赴廣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速度遞增。廣州常住的外國人數(shù)目前已達5萬,其中可統(tǒng)計的非洲人就有2萬多,并且這個數(shù)據(jù)還不包括數(shù)量不詳?shù)摹[居’非洲人,有報道稱這個數(shù)字至少20萬。”[21]
“廣州到底聚居了多少非洲人?這似乎是沒人能說清的問題。廣州社科院的研究說有兩三萬,此前不同的媒體報道說兩萬、八萬、十萬人的都有,也有民間傳說為20萬人。”[22]但是也有媒體意識到了這一點,并試圖平衡,如:“2009年幾乎所有關于黑人人數(shù)的報道都引用了‘20萬’,然而據(jù)廣州公安局相關人員的統(tǒng)計,目前在廣州合法居留的黑人只有2 000人,而不是近期媒體所說的2萬多,即使包括非法居留者,長期居留(連續(xù)居留6個月以上)的黑人也最多只有數(shù)千人?!盵1]
這些數(shù)字游戲在中國人中引起了恐慌心理,這一點在網(wǎng)絡上就可以看出。不少網(wǎng)民發(fā)貼稱如果中國政府不再作為,黑人將會成為中國“第57個民族”(目前中國有56個民族)。作者在google上用關鍵詞“中國第57個民族”和“黑人”搜索,共得25 400多條相關信息。如在一個有名的網(wǎng)上社區(qū)里,有人發(fā)貼“熱烈祝賀:中國出現(xiàn)第57個民族”,共280人回復,多數(shù)言辭非常偏激,閱讀者304 782人。
四、結論及建議
如上文所分析,中國媒體對跨國“他者”非洲黑人報道的時間分布、數(shù)量、主題以及新聞源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中國媒體對黑人“他者”的媒介再現(xiàn)中存在嚴重的刻板化傾向,黑人報道的新聞源太過單一,主要來源于中國官方部門,尤其缺少黑人自己的聲音。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中國的媒體如果想更好地融入全球,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而媒體報道要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中國政府必須制定關于外來移民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完善對華外國人的管理體制,而不是如今警察“貓抓老鼠”式的天天檢查。同時完善信息渠道,避免對合法居留的非裔人士造成困擾;[1]攜手民間組織,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讓當?shù)厥忻衽c非洲黑人加強溝通與理解,改善“很近很陌生”的關系。因為就目前來看,對中國人來說,“黑人就是黑人,沒人會關心一個尼日利亞人和剛果人有什么區(qū)別,黑人穆斯林與黑人天主教徒又有什么差別。[1]而對于非洲人來說,“沒有一個中國朋友”,常常被當作小偷一樣的“壞人”接受警察檢查。
在政府管理的基礎上,由于媒體在中非之間的互相認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媒體必須有所作為。具體地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政府對媒介的監(jiān)督。全球化時代,我國政府致力于建設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這一點也肯定要表現(xiàn)在媒體內(nèi)容上。而且,利用我國黨和政府對媒體的控制屬性,媒體應確保非洲黑人這一跨國“他者”的合理再現(xiàn)。
二是對媒體從業(yè)人員進行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傳播的培訓,讓媒介從業(yè)人員和媒介鏡像中的跨國“他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最終能對跨國“他者”做到平衡報道,讓這些不同于我們的“異己”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在當?shù)厝说母鞣N社會場景中。同時豐富新聞源,而不像現(xiàn)在主要來源于政府官員,直接采訪黑人,讓黑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一位被采訪的黑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總希望能與本地媒體作誠懇的交流,但一直沒有機會,現(xiàn)在黑人群體出了個別不好的事情,于是你們都來了?!?“去年地震,我們給災區(qū)捐了7萬元,就從沒有一個媒體加以理會呢!”[1]59
三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從全球范圍來看,網(wǎng)絡為不同于“我們”的“他者”等弱勢群體和關心他們的民眾提供了一個發(fā)表言論的平臺。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傳統(tǒng)的移民國家如加拿大、英、美等國的做法,[10]讓跨國移民建立自己的網(wǎng)站來發(fā)出自己的呼聲。[13]
[參考文獻]
[1]甄靜慧.非洲黑人在廣州[J]. 南風窗, 2009,(19):56-58.
[2]柯學東,杜安娜.廣州“黑人”部落全紀錄[N].廣州日報,2007-12-13(B6).
[3]炫風,等. 廣州黑客大遷徙[J].南都周刊, 2009, (342):13-15.
[4]Bertoncello, Brigitte & Bredeloup, Sylvie. 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n “trading posts” in Hongkong and Guangzhou[J].China Perspectives, 2007,(1):94-105.
[5]程映紅.龍和鴕鳥能共舞嗎?也談非洲人為什么“歧視”中國人和對中國不“感恩”[N].共識網(wǎng),2010-8-28.
[6]Fursich, E. Medi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anl,2010,(6): 113-130.
[7]Bertoncello, Brigitte & Bredeloup, Sylvie. 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n “trading posts” in Hongkong and Guangzhou[J]. China Perspectives, 2007,(1):94-105.
[8]Dunn, K. & M. Mahtani.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J]. Progress and Planning,2009,(3):22-23.
[9]Statham, P.Racism-United Kingdom, Walter, Jessika. (ed.) Rac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ass Media[R]. Vienna, European Research Centre on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2002:78-79.
[10]黨芳莉.經(jīng)濟危機時期英國的移民報道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從廣州媒體報道非洲黑人說起[J]. 唐都學刊,2013, (5):82-86.
[11]Dixon, T. 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crime news portrayals of Black criminals: Understand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rior news viewing and stereotype endorsement[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6,(3):162-187.
[12]Dixon, T. 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crime news portrayals of Black criminals: Understand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rior news viewing and stereotype endorsement[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6,(3):162-187.
[13]古俊偉.加拿大少數(shù)族裔媒體再現(xiàn)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06, (4):43-45.
[14]李志剛.客居中國的非洲移民[J]. 現(xiàn)代中國通訊,2009,(12): 28-30.
[15]李志剛,薛德升,杜風,等.全球化下“跨國移民社會空間”的地方響應——以廣州小北黑人區(qū)為例[J]. 地理研究,2009,(4): 45-53.
[16]Adams Bodomo. 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 2010,(4): 693-707.
[17]Adams Bodomo.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2010,(4):693-707.
[18]包勝勇.黑人涌動,裹挾五大問題[J].南都周刊,2009,(342):31-33.
[19]Adams Bodomo.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2010,(4):693-707.
[20]Clark, C. Counting backwards: the Roma “numbers gam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 Radical Statistics,1998,(9):38-40.
[21]炫風,沈玎,單崇山,等.廣州黑客大遷徙[J].南都周刊,2009,(342):28.
[22]李荔華.淘金夢照進不確定的現(xiàn)實[N].信息時報,2009-8-6(C1).
[責任編輯石曉博]
Chinese Local Media’s Reports about Africans in Times of Globalization —Taking Guangzhou Daily as a Sample
DANG Fang-li
(SchoolofHumanit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Studies on the 83 report news of Southern Daily Newspaper Group and Guangzhou Daily Newspaper Group about black Africans indicate that most local media’s reports about black Africans neglect the contributions of black Africans in Guangzhou to Sino-Africa trades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refore, some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lobalization; Chinese local media; black Africans in China; media report
文章編號:1008-777X(2016)01-0078-06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G276.3
作者簡介:黨芳莉(1972—),女,陜西合陽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新聞傳播學博士后,主要從事文學文化傳播研究。
基金項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研究青年項目:全球化時代我國媒體的非洲移民報道與網(wǎng)絡輿論研究(11YJC860008);2014年西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計劃重大培育項目(XDFR201403)的資助。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