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艷
她生于南國,卻將一生奉獻給黃土高原;她是一位善感的柔弱女子,卻選擇了與泥巴、石頭相伴的雕塑人生。她是新中國第一批、西北第一位女雕塑家——何鄂。她創(chuàng)作的城市雕塑《黃河母親》永遠年輕地矗立在黃河之濱,而她自己卻已滿頭華發(fā)。她像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奉獻著一件件藝術精品。她注定會被時代和人們銘記。2016年2月,她被中國婦女聯(lián)合會授予2015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2016年4月30日,作為蘭州形象標識和重要景點的城市雕像——《黃河母親》將迎來她的30歲生日。30年來,這位年輕的母親靜靜地矗立在滾滾黃河之畔,溫柔地看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旅客在這里觀景、戲嬉、留影,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獨一無二的風景。30年來,她見證著這座城市的世事變遷,寄托著人們對中華民族的赤子情懷,凝聚著無數(shù)炎黃子孫對母親河的無限深情。
光陰似箭,時光如流。創(chuàng)造這個經(jīng)典形象的雕塑家已進入耄耋之年。在寬敞明凈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剛剛載譽而歸的雕塑大師何鄂先生。經(jīng)歷了時光的雕琢和歲月的沉淀,她看起來更加安詳和嫻靜。她說起話來語調平緩,有著江南女子的內秀和柔弱,但聊起雕塑藝術,卻能明顯感受到她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激情。
選擇雕塑:
做未做之事、知難而為之的勇敢抉擇
《黃河母親》
像很多人一樣,記者最早看到“何鄂”這個名字時,誤以為是一位男性。因為雕塑不光是需要智慧和靈感的藝術,也是拼體力的活計,涉及這一領域的女性極少,成為大師的則更寥寥無幾。1951年,何鄂考入西北藝術學院(現(xiàn)西安美院)美術系,在面臨專業(yè)選擇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雕塑。她的理由是:“上兩個年級學雕塑專業(yè)的都是清一色男生,我喜歡做未做之事,是好奇和勇敢讓我選擇了這一領域。”知其難,所以為之。最初的果決和篤行成就了后來的何鄂。
畢業(yè)后的何鄂到甘肅美術服務社從事雕塑工作。此后的大半個世紀,隴原的高山大河、黃土大漠便融在她的生命中,滋養(yǎng)著她雕塑藝術生命的成長。
敦煌臨?。?/p>
師古不擬古、傳承并創(chuàng)新的藝術頓悟
1962年,何鄂告別丈夫和年僅兩歲的大女兒,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做莫高窟彩塑的整理、臨摹和研究工作。
在寂靜蒼茫的大漠中,她與莫高窟中那些靜默的藝術造像相伴整整12載。12年中,她帶在身邊的兩個女兒在風沙中悄然長大,而她的藝術生命也在潛心的研究和忠實的臨摹中慢慢沉淀。在與洞窟里的塑像日復一日的零距離接觸中,這位年輕的雕塑家有了與古代無名工匠們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正是有了這段“厚積”的經(jīng)歷,使她后來迎來了“薄發(fā)”的創(chuàng)造井噴期。
在莫高窟的藝術殿堂中,何鄂不僅吸收了足夠的養(yǎng)分,臨摹技藝也日漸提升。
此時的何鄂,臨摹水平已經(jīng)很高了。然而,就算能夠“亂真”的臨摹也僅是步祖先之塵,這對于一直將“做未做之事”作為人生信條的何鄂顯然是不夠的。有一天,何鄂無意間看到了一本日本出版的敦煌藝術畫冊,其中收錄了自己的4件作品,旁邊寫著“何鄂摹制”。當時,她心里雖然興奮,卻總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她突然意識到,摹制的作品再好,別人也只是通過它們致敬的是古代先賢的智慧和光輝,并不能給這個時代留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她說:“古代的燦爛文化重重地推了我一把,使我清醒,明白了應該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造,尋找時代的創(chuàng)造。我終于明白了創(chuàng)造古代文明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其實就是兩個字——創(chuàng)造?!?/p>
《黃河母親》:
“出走”與“回歸”、創(chuàng)造與收獲的人生轉折
成吉思汗雕塑群之《一代天驕》
明白了這個道理后,何鄂開始否定自己,用她自己的話說:“對自己極度不滿?!?1歲的她離家“出走”,開始了獨自旅行,在廣闊的世界中去接觸鮮活的生命。旅途中,她遇到一位藏族老阿媽,言談舉止間盡顯草原婦女的純樸無虞,受此感動,她創(chuàng)作了題為《晚年》的青銅雕塑。此后,何鄂感到創(chuàng)作的題材越來越豐富,蒼生皆可雕可塑。她開始真正回歸自我,創(chuàng)造的靈感如泉噴涌,她的藝術生命和激情也開始熊熊燃燒。
1986年,《黃河母親》在蘭州黃河之濱落成。這件作品被稱為“中國城市雕塑成功范例和經(jīng)典之作”而被載入我國現(xiàn)代雕塑的史冊。它自誕生之日就走進了廣大市民的心中,大家好評如潮。何鄂也因此聲譽斐然,攬得多項大獎。今年,在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中,《黃河母親》作為呈現(xiàn)中國公共藝術發(fā)展脈絡的關鍵性節(jié)點,被遴選為最具文獻價值的11個案例之一。
何鄂工作照
這一偉大而又永恒的形象能獲得成功,得益于何鄂別具匠心的獨特設計。她抓住了“我們都是兒女,而母親卻是永恒的”這一靈感,大膽運用浪漫手法,以斜臥的母親形象代表黃河。近觀“母親”,沒有纖細的眉眼細節(jié),卻以簡練的雕塑語言,塑造了一個善良淳樸、端莊秀美、永遠年輕的母親形象,表達著每一個黃河兒女對“母親”的深情。
此后,只要何鄂有時間,她都會到《黃河母親》那里去轉悠。看著一撥一撥的游客在這里觀賞、拍照,何鄂站在他們當中,聆聽著人們的評價。
臺灣雕塑家李再鈐在文章中寫道:“《黃河母親》是何鄂前30年藝術成就的總和,這是她不斷鉆研傳統(tǒng)文化、刻苦創(chuàng)作實踐的結果?!?/p>
激情創(chuàng)作:
融生命于作品、寓真情于萬象的藝術情懷
《唐樂》系列
在二女兒何英的引導下,我們參觀了何鄂雕塑院的展廳。這里陳列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凝固的故事,都源自于生活。它們塑造著人生百態(tài),頌揚著真善美,表達著作者對人生的哲思、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體驗和對創(chuàng)造的追求。
《厚土》系列由“黃土”“沃土”“鄉(xiāng)土”組成,是何鄂給這片滋養(yǎng)了她藝術生命的土地最隆重的獻禮。通過這組作品,她盡情傾訴了自己對西部、對故鄉(xiāng)的千千情結?!拔矣昧苏?個月時間做這個作品,每天15個小時,不停地捏啊捏,手指上的指紋都磨沒了……雖然很累,但作品展出后很受歡迎,這才是我最高興的?!焙味跽f。
在火車上,看到那些村莊里的孩子,何鄂捕捉到了他們純潔的心靈。于是,在《希望星辰》中,她塑造了7個讀書年齡的孩子。其中有的是城里娃,有的是山里娃?!澳憧催@個放羊男娃的兩只手垂下來,就像兩個問號,好像在問‘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呢?這個失學女娃戴著頭帕,棉襖很短,棉褲又肥又大。也許她剛洗完鍋、喂完豬,站在山坡上羨慕地看著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們,那雙頭帕下渴望知識的眼睛讓人心動……”何鄂認為,人們生來就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對于那些農村的貧困孩子,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夢想,他們都是未來的希望。
《繡花女》
有一次坐公交車,上來一位失去一條腿的殘疾女孩。何鄂說:“哪位能給她讓個座嗎?”可是在座的年輕人沒一個站起來。兩站路后,女孩下車了,回過頭對她輕輕說了聲“謝謝”。這件事情觸動了她,回來便創(chuàng)作了名為《同學》的作品。作品中,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少年正攙扶著他殘疾的同學。作者以此呼吁人們關愛弱勢群體,用愛呵護他們的心靈。
何鄂用一雙粗糙的大手表達著心中最質樸的愛。通過這些作品,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勃發(fā)的生命力量和濃縮在藝術中熾熱的情感。在何英的講解中,言語間散發(fā)著一個女兒對母親由衷的敬仰。她說:“母親早已將生命揉入到藝術作品中了?!?/p>
視藝術為生命的何鄂有一種近乎苛刻的嚴謹。這一次,應主辦方需求,要重新雕刻一件《黃河母親》送去臺灣。團隊辛苦多日,終于要完工時,卻發(fā)現(xiàn)雕像頭部石材上出現(xiàn)一點瑕疵。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局部替換,然而,何鄂卻堅持重新尋找材料。她親自去漢中上山選料,重新雕刻。她要求創(chuàng)造完美,送去臺灣的作品必須是精品。
創(chuàng)辦雕塑院:
奔跑不止、燃燒不熄的生命狀態(tài)
在很多人的人生選擇中,人到花甲之年,便可以退休頤養(yǎng)天年了。何鄂卻退而未休,57歲時,她決定創(chuàng)業(yè)。她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何鄂雕塑院,以實現(xiàn)她“弘揚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時代精品”的夢想。然而,創(chuàng)業(yè)是艱難的,寫信、找人、為雕塑院選址、談租金,還被人催債。在生存最艱難的時候,她接到一個新疆的城雕項目,這才讓雕塑院存活了下來。在實現(xiàn)夢想的路上,這位好強的女性拋灑了不少淚水、也飽嘗了各種辛酸。
所謂天道酬勤,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有了這樣一個文化產業(yè)運營的平臺后,何鄂也進入藝術豐產期。她的藝術激情迸射,生命充滿了活力,每天堅持工作,很少休息。
雕塑院成立22年來,共完成大小雕塑項目150多個,最大的是2006年完成的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qū)的5組青銅《成吉思汗雕塑群》。這個雕塑群規(guī)模宏大,內涵豐富,共有110個人物和40匹馬。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將一個偉人的成長與成功放在群體中展現(xiàn),作品令人震撼。這一項目由何鄂創(chuàng)作并擔任藝術總監(jiān)和工程總指揮,歷時8個月的時間,參與的人員達800人。參與該項目的雕塑家唐世儲曾在文章中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如此規(guī)模的雕塑,簡直是不可思議,但何鄂做到了。這其中的困難很多……何鄂不允許有退路,還一定要做好,這份迎難而上的氣概,我佩服?!表椖客瓿珊?,獲得全國城雕年度大獎,被譽為“新時期雕塑的奇跡”。
回憶起這項工作,何鄂最自豪的是:“參與的所有人都超越了自己,做了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彼^偉大的事情不是實現(xiàn)了某個人的愿望,而是讓一群人的夢想都能展翅飛翔。
暮年的何鄂從沒有想過停下來,她還在追尋著藝術智慧的最高點。她是忙碌的,也是精彩的。她會躬身實踐參與設計作品,也會爬上爬下完成雕塑過程;她會忙前忙后策劃雕塑展覽,也會在各種研討會上表達和發(fā)聲……
對于雕塑藝術,何鄂善于用詩性的語言表達她的深刻見解。她說:“要讓智慧之光在我們的雕塑藝術作品中得到永恒!要將藝術奉獻給時代和人民!”
泥巴無言而藝術有情。在追求藝術永恒的道路上,何鄂收獲了一個豐盈的生命,也譜寫一位不甘雌伏的女子用藝術融入時代的傳奇人生。
(責編 小夕)
人物簡介
何鄂,1937年生,上海金山人。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歷任甘肅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現(xiàn)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城雕藝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xié)會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委員會高級專家顧問、甘肅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甘肅何鄂雕塑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