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麗葉·買買提
摘 要:本文從人格權具有與生俱來的憲法性質的權利概述入手,對人格權的民法典規(guī)定和表述意義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人格權;憲法意義;民法表述
人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格權,在人類近代歷史當中,爆發(fā)的人權運動同憲政制度的有效結合,產生了人權。本文在積極加強人格權研究的過程中明確指出,憲法是產生人格權的基礎,忽略了憲法的重要作用,民法中闡述的相關理念便無法成立。由此可見,在積極進行人格權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這一法律權利具有民事和憲法兩種權利屬性。
1 人格權具有與生俱來的憲法性質的權利
憲法是規(guī)定人格權性質的主體,并得到了憲法的認定。民法相關知識當中,對人格權性質及來源產生了爭議,然而人格權具有與生俱來的憲法性質的權利是不可逆轉的。
西方啟蒙運動是人格權產生的基礎,其徹底形成是在人權運動以后。人格權產生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依據就是憲法和天賦人權等思想。從理論上來看,現階段,不同領域專家學者針對人格權的定義及概念等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總體上來看,都是認同其對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反應?!叭怂詾槿怂碛械臋嗬笔侨藱嗟幕竞x,其中明確指出了人權應用過程中的要求。從憲法的角度來看,人權應用過程中通常包含三種形式,分別為應有權利、實有權利和法定權利。
憲法是最早對人權進行設定的,其中將其描述成一種法定權利,是人權當中最基礎的內容,能夠對憲政的價值進行充分的體現。它的主要功能是對公民進行保護,從而免受國家的危害,因此國家是其針對的主體,能夠對國家運行過程中的公權進行約束,同時也明確指出,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對公民履行什么樣的義務。
我國在起草民法典的過程中,多數專家都認為應將人格權劃分到憲法規(guī)定的相關權利內容當中。而人格權在現代的民法當中,主要包含的內容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及人格尊嚴等,而這一規(guī)定最早是出現在憲法當中的。例如,十八世紀當中美國發(fā)表的《獨立宣言》就明確指出,人們生來都是平等自由的,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是不可以被剝奪的。這里所包含的人格權當中還存在生命權和對幸福展開追求的權利。而針對這一規(guī)定,十八世紀法國還制定了《人權宣言》[1]。
由此可見,人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格權。在人權運動和憲政等制度進行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人權,由此可見人格權具有與生俱來的憲法性質的權利。在對人格權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先明確它首先是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憲法的相關規(guī)定內容,它無法在民法當中體現出較強的制度性。
2 人格權的民法典規(guī)定和表述意義
(一)人格權的創(chuàng)設將最重要的私權賦予了民事主體
公民是憲法的主體,憲法在構建過程中能夠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創(chuàng)設;而自然人的主體地位體現在私法當中,因此民法在創(chuàng)設過程中能夠賦予主體一定的民事權利。我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權利都是建立在公法基礎之上的,這一權利的創(chuàng)設必須由憲法來開展。自然人是社會當中市民的稱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享受私法當中規(guī)定的權利,這一內容必須有民法在進行創(chuàng)設,從而有效的同不同民事主體展開對抗[2]。在這種情況下,債權、繼承權和物權等民事主體應當擁有的權利都需要由民法來進行創(chuàng)設,這同憲法毫無關聯。
然而人格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最初的創(chuàng)設有民法進行,然而主要內容包含主體資格的權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權利能力從本質上來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權利。盡管人格權的創(chuàng)設應當有民法進行,然而事實上憲法卻對其進行了構建。但是對人格權的解釋不可以應用憲法來完全代替。這是因為憲法無法創(chuàng)建市民的社會秩序,不符合憲法的基本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對民法進行應用,從而第二次將一定的權利賦予人格權[3]。這一過程中,不會對人格權原有的含義及價值產生影響,而第二次的權利賦予,會將人格權的價值進行提升,也能夠促使其在應用過程中,更加具有實用性。
(二)促進民事權利體系逐漸完善
民法相關內容的構建,需要將公民日常生活中的義務及權利進行調整,因此創(chuàng)設過程中應注重對私權的保障。同時在實施調整工作的過程中,包含財產及人身兩項內容。這兩項內容是私法社會中的主要內容,二者應用過程中實際上是對正常人的基本生存條件進行滿足,這同公民日常生活中擁有的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等就有較大的差別。
現階段,這兩方面內容當中,針對財產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體系和內容,二元結構體系當中包含物權和債權等內容,可以對其進行充分的說明。同財產權利相比,人身關系體系當中具有一定的混亂性,體系化程度較低。而該體系中的身份關系內容,擁有較高的規(guī)范程度,其結構體系當中,核心為親屬權和配偶權等,同時爭議不存在于私權屬性當中[4]。
事實上,現階段,我國在積極進行民法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人格權發(fā)揮了重要的功能,特別是針對民事權利體系的重新構建而言,為民法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并且,這一過程中,憲法對人格權的規(guī)定也成為創(chuàng)新民法人格權體系的重要依據。然而,我國在積極對民法和憲法等相關體系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這一過程是連續(xù)不斷的[5]。
3 結論
綜上所述,憲法在對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guī)定的過程中,并沒有包括人格權內容,由此可知,人格權不受民法的約束和限制,同時,單純的認為人格權只能由憲法進行規(guī)定,而完全不受民法的限制是錯誤的。事實上,人格權失去了民法典的規(guī)定,將導致其失去了第二次構建的機會,從而無法將實際的法定權力作用于民事主體之上,這樣一來,會導致憲法在應用過程中,賦予人格權的功能成為虛設,毫無真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忠. 人格權法獨立成編的體系效應之辨識[J]. 現代法學,2013,01:44-57.
[2]尹田. 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J]. 法學研究,2003,04:3-14.
[3]姚輝,周云濤. 關于民事權利的憲法學思維——以一般人格權為對象的觀察[J]. 浙江社會科學,2007,01:91-98.
[4]王竹. 《侵權責任法》立法程序的合憲性解釋——兼論“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的憲法意識[J]. 法學,2010,05:28-35.
[5]馮佳斌. 環(huán)境權的權利構造與立法實現——對德國“一般人格權”理論之借鑒[J].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