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重 文
(深圳機場地產(chǎn)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28)
?
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研究
張 重 文
(深圳機場地產(chǎn)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518128)
針對某地區(qū)地下室結構底板、外墻及頂板等部位的防水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導致滲漏的普遍情況,對地下結構防水混凝土常見的設計失誤及施工缺陷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控制的技術措施。
地下室,混凝土裂縫,防水混凝土,滲漏
近年,隨著預拌混凝土在深圳高層建筑施工中的大量應用,特別是由于超厚、超長、大面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地下結構設計中的廣泛運用,雖然地下室迎水面結構混凝土均采用了防水混凝土,但是在工程施工期間,地下室結構底板、外墻及室外頂板等部位出現(xiàn)裂縫導致滲漏的情況仍然較為普遍。因此,在地下結構設計、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及施工的不同階段,均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混凝土抗裂措施,才能預防和減少地下結構防水混凝土裂縫的產(chǎn)生。
高層建筑的地下室作為設備用房及地下車庫使用,結構類型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室與室外土體接觸的迎水面結構,即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墻及地下室室外頂板等部位的結構混凝土通常設計為防水混凝土。常見的防水混凝土有抗?jié)B等級不小于P6的抗?jié)B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及纖維混凝土等。
目前,在深圳地區(qū)防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時,通常采用的原材料有:早強水泥、細骨料、粗骨料、水、摻合料(一般為粉煤灰)、減水劑(一種或兩種,兼泵送劑)、膨脹劑或合成纖維等。
2.1底板產(chǎn)生裂縫的部位及原因
地下室底板常見的結構設計形式為倒置梁板式、筏形基礎等。對于倒置梁板式結構底板,通常的底板混凝土厚度均在400 mm以上,混凝土較厚時,能延長地下水的滲透路徑;而且,底板混凝土的澆筑及養(yǎng)護都比較便捷,所以,在倒置梁板式結構底板混凝土結構背水面,很少產(chǎn)生裂縫。筏形基礎結構底板混凝土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在降低水化熱及減少溫度應力方面的施工工藝已經(jīng)非常成熟,所以,筏形基礎結構底板若精心組織施工,底板混凝土產(chǎn)生裂縫的現(xiàn)象也是可以避免的。
結構底板在較深的集水坑或電梯基坑部位容易產(chǎn)生裂縫甚至貫通性裂縫。由于在底板混凝土澆筑時,集水坑部位處于基坑標高最低處,容易積聚地下水。一方面,基坑積水改變混凝土拌合物的水膠比;另一方面,新拌混凝土在未硬化前受地下水滲水壓力的作用,兩種因素均能導致結構底板在集水坑部位的混凝土產(chǎn)生裂縫,甚至出現(xiàn)滲漏情況。
2.2底板裂縫控制的技術措施
地下室結構底板施工期間,當?shù)鼗羶?nèi)地下水較為豐富時,可采用在底板底面下設置滲排水盲溝的措施降排水;當?shù)鼗恋耐杆暂^差不易降排水時,可考慮在底板結構迎水面設計碎石濾水層,但濾水層要壓實且不能被地下水浸泡。底板結構外圍裸露的地基土應提前采用混凝土墊層封閉,防止地表水滲入底板地基土內(nèi)。當?shù)叵率业装鍨榇竺娣e或超長結構時,由于地下水位較高或工期等因素不宜設置普通后澆帶時,設計可采用膨脹加強帶代替普通后澆帶。
若結構底板混凝土施工完畢,底板仍產(chǎn)生裂縫并有少量滲水時,由于地下水滲水壓力較大,導致裂縫在結構背水面修補困難時,此時,可采用在底板結構背水面裝修層中設計碎石濾水層,并在濾水層周邊設計排水溝與原有集水坑連通,裂縫少量的滲水可通過濾水層排走。
針對結構底板在集水坑及電梯基坑易出現(xiàn)裂縫的情況,可采用在集水坑附近適當位置設置臨時集水井的施工措施。施工排水結束后,臨時集水井應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填筑密實。集水坑及電梯基坑相應部位的結構側壁及底板在設計時可以適當加厚,也能提高該部位混凝土的抗裂性。
3.1外墻產(chǎn)生裂縫的部位及原因
地下室外墻屬于超長混凝土結構。一次性澆筑的外墻混凝土,受其同層上、下層梁板等相連水平結構的強大約束,限制了外墻混凝土在其長度方向的整體自由收縮。因此,在外墻新澆筑混凝土齡期增長階段,若混凝土養(yǎng)護不好,外墻結構在其長度方向每隔一段距離,便會產(chǎn)生豎向收縮裂縫甚至貫通性裂縫。
部分工程設計時,設計會將主體結構框架柱兼做地下室外墻結構的一部分。這時,外墻、框架柱等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相交處(距柱邊緣不小于500 mm處),一般僅采用鋼絲網(wǎng)或快易收口網(wǎng)隔斷。由于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收縮不一致,外墻在此部位相交處,會產(chǎn)生裂縫甚至貫通性裂縫,相交處很容易出現(xiàn)滲水現(xiàn)象。
3.2外墻裂縫控制的技術措施
相比結構底板及頂板,地下室外墻屬于豎向構件,不具備蓄水養(yǎng)護的有利條件。因此,外墻混凝土澆筑完畢,要按照制定的養(yǎng)護方案嚴格進行養(yǎng)護。新澆筑的地下室外墻混凝土,外墻兩側均安裝了模板,需要將模板與混凝土脫開后才能養(yǎng)護,但模板脫開后不宜一次性完全拆除。由于常用的外墻木模板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應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差小于20 ℃時,才能將外墻木模板全部拆除。地下室外墻結構混凝土同條件養(yǎng)護試件達到設計強度以后,應及時進行外墻防水及室外回填土作業(yè)。
考慮到地下室外墻與框架柱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相交處易開裂,地下室外墻結構宜與主體結構框架柱分開設計。當此處設計的外墻與框架柱相連接時,該部位混凝土澆筑前,在相交處采用鋼絲網(wǎng)(或快易收口網(wǎng))隔斷的同時,還應在相交處增加一道中埋式止水帶,采用雙層設防控制混凝土相交處出現(xiàn)裂縫滲水的情況。
4.1室外頂板產(chǎn)生裂縫的部位及原因
地下室室外頂板一般采用無梁樓蓋板結構或有梁樓蓋板結構,通常設計為種植頂板。室外頂板采用無梁樓蓋板時,結構板的設計厚度通常在400 mm左右,無梁樓蓋板的厚度較厚,不容易產(chǎn)生裂縫;室外頂板采用有梁樓蓋板時,結構板的設計厚度最小有180 mm甚至150 mm等,結構板太薄,很容易產(chǎn)生裂縫。由于靠近塔樓周邊部位的室外頂板受塔樓結構的強約束,所以室外頂板距離塔樓越近,裂縫越多。而且,塔樓與地下室基礎產(chǎn)生的差異沉降也是集中在塔樓和室外頂板相連接的部位。基礎不均勻沉降也會導致頂板出現(xiàn)裂縫,部分頂板結構背水面的裂縫甚至會沿著相連接的剪力墻向下延伸到墻體的中上部。
設置水平后澆帶的有梁樓蓋板室外頂板,后澆帶結構梁兩端的封口模板封堵不密實,頂板混凝土澆筑時,后澆帶結構梁底內(nèi)通常會滲入較厚的混凝土。后澆帶結構梁全截面范圍內(nèi)的混凝土如果不完全斷開,會約束該區(qū)域單獨澆筑梁板混凝土的整體自由收縮,也會導致頂板產(chǎn)生裂縫。
地下室室外頂板混凝土澆筑前,塔樓施工用的臨時結構開洞位置如果選擇不當或處理不當,也會導致施工洞口周邊的頂板產(chǎn)生裂縫。因為施工用的垂直運輸機械(如塔式起重機、施工升降機等)一般緊鄰塔樓附近的室外頂板布置,臨時洞口斷開結構梁的部位屬于剛性突變,會在板角部位產(chǎn)生受力裂縫。
地下室頂板上行走的材料運輸機械超載也會使結構產(chǎn)生受力裂縫。
4.2室外頂板裂縫控制的技術措施
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及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中均規(guī)定,“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 mm”。室外頂板采用無梁樓蓋板結構時,結構板設計厚度通常大于250 mm,滿足上述規(guī)范要求。室外頂板設計為有梁樓蓋板時,即使在結構混凝土內(nèi)敷設有各類管線的情況下,部分工程設計的頂板結構板厚度也不滿足上述規(guī)范要求。因此,設計單位在采用有梁樓蓋板進行室外頂板結構厚度設計時,應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確保結構板厚度不小于250 mm,這也有利于室外頂板防水混凝土的裂縫控制。
室外頂板混凝土澆筑完畢,水平后澆帶梁板模板內(nèi)殘余的混凝土要立即全部鑿除干凈。在后澆帶封閉之前,后澆帶兩側水平結構要做好支撐加固措施。
室外頂板的臨時結構開洞,如吊料口、施工電梯口、塔吊口等,應盡量避開主次梁交叉處等應力集中的部位。對于多塔樓結構,塔樓若沿地下室周邊布置,垂直運輸機械最好布置在塔樓靠近室外回填土的一側;若塔樓在地下室頂板中間部位分布,頂板臨時結構開洞位置應做好結構加固及臨時支撐措施。
工程施工期間,要嚴格控制地下室頂板上的各類施工荷載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nèi)。
5.1實例一
1)地下結構防水混凝土設計概況。深圳某高層建筑為一棟地上31層、地下3層的商務公寓樓,總用地面積約3 000 m2。工程采用框支剪力墻—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竣工日期為2013年10月。
地下室結構平面近似呈矩形,長邊×短邊約為75 m×43 m,地上塔樓結構平面尺寸較地下室小。地下室底板結構采用倒置式梁板,厚度為450 m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400 mm~450 mm,高度為3.8 m~4 m;地下室頂板采用有梁樓蓋結構,室外頂板厚度180 mm。底板、外墻及室外頂板結構均采用摻加膨脹劑的抗?jié)B混凝土。地下室僅在底板沿長邊中間設計1條膨脹加強帶(間歇式),外墻及室外頂板設計均無后澆帶。
2)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分布特點。a.結構底板在電梯基坑及較深集水坑的結構背水面產(chǎn)生少量貫通裂縫,底板其他部位也有少量的貫通裂縫產(chǎn)生,有滲漏。b.結構外墻拆模初期在結構背水面生成有較多的豎向條狀裂縫,前期裂縫較寬,并且存在滲漏情況;后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裂縫已自行愈合且無滲漏,少數(shù)裂縫仍存在滲漏情況。c.室外頂板在板底出現(xiàn)的條狀裂縫較多,裂縫方向平行于整個樓層平面結構的短邊方向,與外墻相連接板跨結構背水面產(chǎn)生的裂縫,其中部分裂縫向下一直延伸到外墻中上部。頂板裂縫多為貫通性裂縫,且局部裂縫存在滲漏現(xiàn)象。
5.2實例二
1)地下結構防水混凝土設計概況。深圳某住宅小區(qū)由2層地下室及13棟塔樓組成,含6棟2層~6層的多層塔樓及7棟30層~31層的高層塔樓,總用地面積約53 800 m2。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墻—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竣工日期為2015年10月。
地下室結構平面呈矩形,長約218 m,寬約185 m。沿地下室頂板周邊及中間均設置有塔樓。地下室設普通后澆帶。底板結構采用倒置式梁板,厚度為400 m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50 mm~500 mm,高度為3.9 m~5.4 m;地下室室外頂板采用無梁樓蓋結構,厚度450 mm。底板、外墻及室外頂板結構均采用摻加合成纖維的抗?jié)B混凝土。
2)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分布特點。a.結構底板在部分電梯基坑及集水坑部位存在少量貫通裂縫并有滲漏現(xiàn)象,底板結構背水面的其他部位無裂縫產(chǎn)生。b.結構外墻在結構背水面產(chǎn)生少量豎向條狀裂縫,并存在滲漏情況。c.室外頂板無裂縫產(chǎn)生。
5.3實例三
1)地下結構防水混凝土設計概況。深圳某住宅小區(qū)由3個相鄰且相互獨立的地塊組成,含18棟25層~31層的高層塔樓,總用地面積約68 500 m2。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墻—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預計竣工日期為2016年8月。
每個地塊設置一個地下室,每個地塊的塔樓沿地下室頂板周邊分布,地下室頂板結構平面呈近似直角三角形或矩形,其中直角三角形地下室的面積最大,直角長邊約248 m,直角短邊約144 m。地下室均設普通后澆帶。底板結構采用倒置式梁板,厚度為400 m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00 mm~350 mm,高度為3.9 m~5.2 m;地下室室外頂板采用有梁樓蓋結構,其中次梁為井字梁,室外頂板厚度150 mm。底板及頂板有結構找坡。底板、外墻及室外頂板結構均采用摻加合成纖維的抗?jié)B混凝土。
2)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分布特點。a.結構底板在部分電梯基坑及集水坑部位產(chǎn)生少量貫通裂縫并存在滲漏,底板在結構背水面其他部位無裂縫產(chǎn)生。b.結構外墻在結構背水面生成有較多的豎向條狀裂縫,局部裂縫為貫通性裂縫,且存在滲漏現(xiàn)象。c.室外頂板在結構背水面生成較多的條狀裂縫,裂縫位于井字梁之間純板跨部位的板角處,多數(shù)裂縫為貫通性裂縫,存在滲漏現(xiàn)象。室外頂板距離塔樓越近的部位產(chǎn)生的裂縫越多。
對地下防水混凝土裂縫進行綜合控制,首先,需要結構設計方根據(jù)底板、外墻及頂板等不同結構部位防水混凝土的特點,分別進行抗裂優(yōu)化設計;其次,需要防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供貨商做好與防水混凝土抗裂性相關的必要試驗和檢驗,如補償收縮混凝土限制膨脹率試驗及檢驗、纖維混凝土彎曲韌性和初裂強度試驗等,并應根據(jù)前期防水混凝土實際施工中發(fā)生的裂縫原因進行及時分析,必要時應對后期防水混凝土配合比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最后,需要施工方在施工過程中把控好防水混凝土的澆筑以及養(yǎng)護質(zhì)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混凝土產(chǎn)生早期收縮裂縫。
[1]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S].
[2]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
[3]GB 50496—2009,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guī)范[S].
[4]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S].
[5]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
[6]JGJ/T 178—2009,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S].
[7]JGJ/T 221—2010,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S].
Research 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oncrete cracks
Zhang Zhongwen
(ShenzhenAirportRealEstateLimitedCompany,Shenzhen518128,China)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leakage caused by waterproof concrete cracks of a region basement structure bottom plat, external walls and roof and other parts, analyzed the common design faults and construction defec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waterproofing concrete, proposed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basement, concrete crack, waterproof concrete, leakage
1009-6825(2016)19-0075-03
2016-04-20
張重文(1984- ),男,工程師
TU75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