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飛
(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水利勘測設計院,遼寧寬甸 118200)
?
寬甸山區(qū)小河道洪水災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萬麗飛
(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水利勘測設計院,遼寧寬甸 118200)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寬甸縣小河道洪水災害的分布情況、形成原因及成災特點,闡述了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本著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總結河道洪水災害幾種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強調了河道管理執(zhí)法的重要性。
【關鍵詞】寬甸小河道;洪水災害;成因;防治措施
寬甸縣位于遼寧省的東南部,鴨綠江中下游右岸,隸屬于丹東市。全縣總面積6193.7km2,轄22個鄉(xiāng)鎮(zhèn),總人口43.5萬人。該地區(qū)屬山地丘陵區(qū),境內地貌多變,地形復雜,山勢險峻,丘陵和谷地相間,地勢自北向南、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西北高、東南低。全境平均海拔400m,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是遼寧省的暴雨中心。全縣共有大小河流549條,其中10km以上河流46條,小河流503條,水系總長2798km,統(tǒng)屬鴨綠江水系。
寬甸縣特有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山洪災害分布廣泛、數(shù)量大、災害發(fā)生頻率高,屬山洪災害易發(fā)區(qū)。山洪災害主要表現(xiàn)為由暴雨徑流形成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濫。據(jù)資料統(tǒng)計,自1960年至今,共發(fā)生15次洪澇災害,平均頻率為每4年一次,每次均造成不同程度破壞。其中2010年8月21日,寬甸縣經(jīng)歷自196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暴雨,全縣22個鄉(xiāng)鎮(zhèn)平均降雨量全部超過200mm,其中古樓子鄉(xiāng)降雨量達665mm?!?.21”特大暴雨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37.9khm2,倒塌房屋1625間,受災人口10.36萬,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26.51億元。山洪災害嚴重制約了當?shù)亟?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居民的安定生活。近年來隨著防汛除險等措施的建設,寬甸縣諸多小河道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但目前仍受不同程度泥石流、滑坡垮塌、低洼積水等山洪災害威脅的險村險戶涉及26個村(組)萬余人。
寬甸縣境內河流屬山溪性河流,多流經(jīng)土石松散、坡嶺陡峻的山區(qū),每當發(fā)生區(qū)域性暴雨,則水源動力增大,極易發(fā)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自然災害,具有突發(fā)性強、水量集中、破壞力大、危害嚴重等特點。災害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受降雨、地形地勢及人類經(jīng)濟社會活動的影響,因此寬甸小河道洪水災害的成因具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雙重屬性。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寬甸小河道洪水災害發(fā)生發(fā)展的潛在條件,包括降雨影響、地形條件、地質和土壤條件等。
a.降雨是形成小河道洪水災害的直接影響條件。寬甸縣受海洋和高山的影響,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0%,雨量大而集中,降雨強度高,土壤極易飽和,當出現(xiàn)強降雨時,加速面蝕和溝蝕,極易造成重力侵蝕,引發(fā)溝沿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1]。
b.地形條件是形成水土流失造成洪水災害的重要因素。寬甸縣屬中山低山區(qū),境內山勢險峻,地形變化大,山高坡陡,全區(qū)70%以上面積山坡坡度大于25°,溝深谷窄,降雨匯流時間短,迅速產生地表徑流沖刷表土,下切溝底,溝坡坍塌,短時間內匯入河流形成洪峰,洪水通常暴漲暴落,沖刷力強,危害極大。
c.地質和土壤條件與小河道洪水災害關系密切。寬甸縣山區(qū)成土母質均為風化嚴重、破碎的風化花崗巖、片麻巖,崗脊巖石裸露,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條件,汛期土壤飽和,極易產生重力侵蝕,發(fā)生墜石、山崩、滑坡、泥石流等,使坡面上大量的松散物質沖入河道,淤積河床,堵塞河道,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導致漫溢成災。
2.2 人為因素
人類不正當?shù)纳a活動,不合理地利用水土資源和植被資源,是造成和加速寬甸縣小河道洪水災害發(fā)生、發(fā)展的主導因素。
a.侵占破壞河道,影響行洪。寬甸縣22個鄉(xiāng)鎮(zhèn)有150多個村屯堡在河道附近,還有個別鄉(xiāng)鎮(zhèn)屯堡居民房屋和生活設施建在河灘處、溝口及陡坡下等危險地區(qū)。人們亂倒生產生活垃圾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河道采沙、采石、沙金經(jīng)營者不按規(guī)劃地點堆放棄料,隨意堆放河道內,人為致使河道斷面束窄,嚴重影響河道行洪能力,洪水宣泄不暢,客觀上增加了抗擊洪水的難度[2]。
b.不合理開發(fā)建設活動是造成山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寬甸縣礦產資源豐富,硼海、紅石、大西岔、振江、八河川、牛毛塢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有近百年的采礦歷史。多年采礦活動嚴重破壞山體、植被,惡化自然環(huán)境,造成采空塌陷區(qū)達102.87km2,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等災害;此外,近幾年由于產業(yè)結構調整,人們只注重抓林業(yè)經(jīng)濟,忽視了生態(tài)保護,原生態(tài)林改變成桃園、板栗園、蠶場等經(jīng)濟林區(qū),并且在林區(qū)內噴灑農藥等除草藥物,園區(qū)內雜樹、雜草不生,降低了水源涵養(yǎng)能力,逢降大雨,土壤飽和,陡坡山體便產生滑坡而形成泥石流。2010年“8.21”特大暴雨使長甸、古樓子、虎山3個鄉(xiāng)鎮(zhèn)遭受嚴重山洪災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c.河道管理不善,堤防隱患多。全縣河道治理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沒有統(tǒng)一的治理標準,受資金影響,基本上是哪里有危險就治理哪;部分河道由于管理跟不上,河道內的河心林長成參天大樹,擠占河道,縮小行洪斷面,遇到洪水造成水位壅高,流速加大,沖毀堤防,甚至使河流改道;此外,堤防隱患多,大多數(shù)堤防只能經(jīng)得起一般洪水的沖刷,部分鄉(xiāng)鎮(zhèn)屯堡堤防工程護坡石被不法分子拆得千瘡百孔,加之河道采沙、采石管理不規(guī)范,筑路、開礦造成大量的棄土、石屑、尾礦隨意沖入河道,淤塞河床,毀堤決口,從而加劇了洪水破壞的頻率和規(guī)模。
自2010年大洪水之后,寬甸縣小河道洪水災害的防治工作已經(jīng)引起河道主管部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針對該地區(qū)河道遭受洪水的危害程度和當?shù)貙嶋H情況,加強領導,堅持“治一條成一條”,克服“各自為戰(zhàn),你東我西,各爭地利”的局面,齊抓共管,按小河道所在流域的自然特點和建設需要,全面評價,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統(tǒng)籌規(guī)劃,把治山、治地、治水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根除水患。
3.1 加強小流域治理,實施水土保持工程
依據(jù)“因害設防”建設思路,做到治理、監(jiān)督、保護并重。實施“礦區(qū)禁煤復墾”“修山補山”等一系列生態(tài)治理和修復工程,對城鎮(zhèn)周邊、公路兩側、景區(qū)沿線范圍內的廢棄礦山、裸露山體等實施生態(tài)治理和修復。采取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配置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按規(guī)劃的小流域由上而下,從坡到溝,由溝到河,因害設防,層層攔截,有效地遏制水害,保住源頭林地,減緩坡面徑流,溝壑布設壩系攔蓄水土,確保河道暢排。
a.封山育林,把水患堵在源頭是防洪救災的關鍵。山地崗脊坡陡,土層薄,應實行封山育林。天然林根系發(fā)達,生命力強,具有喬、灌、草三層結構,可有效截持雨水,涵養(yǎng)水源,保護好這部分天然林是根治水害的根本。對崗脊坡地立地條件差的疏林、裸地營造耐旱、抗瘠薄的水土保持林,恢復植被。山腹地、近山、低山立地條件好的地方,實行封造結合,對材質較差的林地、荒坡,實行擇伐改造,營造用材林和薪炭林。
b.搞好荒坡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水患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對25°以上的坡地,實行造林種草封育治理。對于柞蠶放養(yǎng),要著眼于長遠利益,徹底改變“掠奪式”的經(jīng)營方式,注重養(yǎng)場,延長更新年限;對桃園、板栗園要采取修建截水壕、魚鱗坑、梯臺田等工程措施,同時采取生物措施(植物穿帶造林、植物護?。?,減少坡面徑流,山腳坡地修梯田,變三跑田為高產田。
c.固溝造林,攔蓄水土。山區(qū)溝壑侵蝕是造成小河道淤積、河床不穩(wěn)、洪水泛濫的根源,應采取工程措施修筑谷坊,谷坊間營造根系發(fā)達的速生固溝林,以防止溝頭延伸,控制溝底下切,減少溝壑侵蝕[3],條件允許可建塘壩,發(fā)展養(yǎng)殖、種植業(yè)。
3.2 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針對寬甸縣河道洪水災害的特點和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寬甸縣河道洪水災害防治措施除了加強小流域治理外,還應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縣有大小河流500多條,要因地制宜,科學治理,根據(jù)河段比降、兩岸河灘材料及土質,本著經(jīng)濟實用的原則,確定采用何種治理措施。
a.工程措施。首先對需要治理的河段確定設計防洪標準,根據(jù)實際情況,一般鄉(xiāng)鎮(zhèn)按10年一遇洪水設計,重要的集鎮(zhèn)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其次確定采用何種工程措施,該地區(qū)常用的防洪工程措施有干砌石護坡、鐵絲籠護腳、鐵絲籠丁壩、漿砌石擋墻、混凝土擋墻、混凝土護坡及模袋混凝土護坡等型式。近年來生態(tài)防洪工程的興起還包括格賓網(wǎng)石籠堤防型式,并且得到了廣泛應用,寬甸縣自2010年大洪水之后修建的堤防,大部分都采用了格賓網(wǎng)石籠護岸型式,應用效果很好。具體采用何種工程措施,與工程所在地現(xiàn)有材料有關,體現(xiàn)就地取材的特點。
b.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河道兩岸推行栽種楓楊、水曲柳樹、紫穗槐等植物固灘護堤的做法,形成綠堤屏障,束水固沙,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可有效保護兩岸土地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工程措施相比較,生物措施不但經(jīng)濟,而且耐久,還能為當?shù)厝罕妿硪欢ǖ慕?jīng)濟效益。
c.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多以疏導為主,搞好清淤清障,疏浚河道,擴大行洪斷面,對沖刷嚴重的彎道根據(jù)條件裁彎取直,防止人為增大比降,加大沖刷能力,對于比降較陡的河道,采取工程措施,人為降低比降,減緩沖刷堤岸。同時應積極采取生物措施,針對不同樹種的生長條件,確定防洪堤不同位置的栽種品種。楊樹、柳樹、楓楊喜水耐澇,且根系發(fā)達,具有較強的固土抗沖刷特點,一般用于堤腳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具有耐瘠薄的特點,適應于生長在含水量少的沙堤上,多種植在堤防迎水坡和背水坡上,有效防御人為及牲畜破壞,涵養(yǎng)水分,防止水土流失,達到防護和固堤雙重功效。對于大部分小河道,盡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形態(tài)和走勢,對于一些險要的河段按防洪標準,堅持工程防護和生物防護相結合,如石籠壩與生物防護相結合,做到防洪安全與生態(tài)兼顧,在建設中突出生態(tài)性、親水性、景觀性,建設集防洪、景觀、休閑于一體的生態(tài)防洪工程[4]。
d.實施工程鑒定修復。定期對已建成的塘壩、堤防等水利工程進行全面細致普查工作。此外,進行工程安全鑒定,對存在安全隱患工程實施除險加固,充分完善工程的防洪及經(jīng)濟效益。
3.3 強化管理,防治結合
加強河道工程管理與執(zhí)法是根治寬甸縣小河道水害的必要手段。工程要建一段、成一段、管好一段,落實好承包責任制,包管、包護、包養(yǎng)、包建、防止邊建設邊破壞;要加大宣傳《防洪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提高全民法制意識;加大執(zhí)法力度,做到依法執(zhí)法、嚴格執(zhí)法,敢抓敢管;各級水利部門要組織工作人員經(jīng)常性地對河灘進行巡查,對在河灘放牧、割柴、點火、隨意挖沙、亂倒垃圾污物、破壞樹木者進行嚴肅處理,減少人為破壞,有效遏制水害。
寬甸縣小河道洪水災害的防治,涉及到整個山區(qū)的建設與發(fā)展,工程量大、投資多、見效慢,但利益長遠。應本著“防治并重,治管結合,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治理,防害興利”的方針,以林為基礎,以治山為本,以小流域為單元,從上到下,由坡到溝,由溝到河,分期分批治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防止到處開花不結果的重復工程,積極鼓勵個人投資投勞,增強全民參與意識,達到調動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目的,為山區(qū)致富、根除水害開辟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禮先,于志民.山洪及泥石流災害預報[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1.
[2] 孫丹丹.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建設[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4(1):81-83.
[3] 唐邦興,李憲文,吳積善,等.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及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4] 陳增民.寬甸縣的河道治理[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12 (5):14-16.
Causes of small river flood disaster in Kuandian mountain area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AN Lifei
(Liaoning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Kuandian 18200,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importance of river governance is described through analyzing distribution condition,formation causes and disaster features of small river flood disasters in Kuandian County.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ever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asures in river channel flood disaster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first and prevention-control combination.The importance of river channel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is emphasized.
Key words:Kuandian small river channel;flood disaster;formation cau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measures
DOI:10.16616/j.cnki.11-4446/TV.2016.04.013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4774(2016)04-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