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瓊剛
【關鍵詞】初中語文 讀寫結合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A-
004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閱讀課在初中語文學科中占的課時最多,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過程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將讀與寫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通過讀后感訓練促進讀寫結合
讀后感訓練是在學生進行文章整體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讀后感悟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讀后感訓練,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吸收文章精華,為個人寫作積累寶貴的素材,這對于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有著重要意義。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天凈沙·秋思》是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它短小精悍,描繪了一副蕭瑟悲涼的畫面,抒發(fā)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并讓學生以讀后感的形式談談自己的感悟,鼓勵學生進行短文創(chuàng)作,如此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馬致遠的思想感情,引發(fā)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把握曲中寂寥的意境。
二、通過角色扮演促進讀寫結合
初中語文課文大多帶有作者強烈的個人情感,為了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教師可在教學中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文章的主體從“他”變?yōu)椤拔摇保寣W生感悟作者賦予文章的內涵。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豐子愷《竹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通過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竹影的語句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初步了解有關竹子這種植物的文學寓意,然后組織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作者的情感及文章中的竹子代表的寓意。課后,讓學生收集更多的與竹子相關的寫作素材,并以“我心目中的竹子”為寫作主題,將積累到的與竹子有關的詩詞等寫作素材運用到寫作中,以此增強他們的賞析能力,達到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的效果。
三、通過拓展訓練促進讀寫結合
拓展訓練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頗有益處,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典型的主題材料,讓學生從中選出幾個有趣的點,展開想象與討論,根據(jù)一定的擴寫規(guī)則進行拓展訓練,先進行口頭描述,鍛煉學生的即時寫作能力,再進行書面擴寫。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夸父逐日》是一篇簡練的神話故事,言簡而意豐。教學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本單元的寫作練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此故事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話擴寫“夸父追日”故事,深化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擴寫之前,教師應教給學生擴寫的方法,如補充故事情節(jié)、加強細節(jié)描寫等,并讓學生將擴寫的方法運用到拓展寫作實踐中。
四、通過體裁變換訓練促進讀寫結合
初中語文教材提供了多種體裁的文章供學生學習,教師可通過體裁變換訓練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實現(xiàn)教學中讀與寫的結合,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有重要促進作用。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由古詩詞變換為記敘文、散文或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先指導學生對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典型的意象等進行解析,而后讓學生運用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自己的筆觸展現(xiàn)作者的情感與意圖。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杜牧《赤壁》這首古詩時,筆者就運用了體裁變換訓練法,讓學生在全面了解這首詩的基礎上,將硝煙滾滾的戰(zhàn)場、美貌傾城的二喬、才華橫溢的周瑜等作為發(fā)散思維的對象,張開想象的翅膀,續(xù)寫那一場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抒寫自己的看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被看成是學生與作者、作品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過程不僅包括欣賞、吸納,也包括表達與運用。初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進行讀與寫的良性互動,通過多種途徑促進讀與寫的結合,以達到提高學生文章感知能力與寫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