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琳
【關鍵詞】感悟 閱讀 精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A-
0041-01
傳統閱讀教學模式體現為三個中心,即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成為了課堂的“傳聲筒”,忽視了教學的真正主體——學生,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閱讀教學應當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案形颉笔菍W生進行積累和運用的前提,學生知有所獲、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才能真正領略閱讀的魅力。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性作用,親身體驗閱讀,形成有層次的閱讀感悟呢?
一、用心誦讀,整體感知文本的意涵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薄岸嘧x”是學生理解文本意思,了解閱讀文本內容的基本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創(chuàng)新閱讀的形式,提供多種閱讀的機會讓學生充分閱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只有眼到、口到、心到,才能對文本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憫農》一詩時,教師沒有直接講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先讓學生反復朗讀這首古詩。一年級學生對這首古詩比較熟悉,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首先讓學生朗讀,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讀音,掃除朗讀障礙。然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出示一幅農民在田里鋤草的場景圖,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朗讀古詩,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多次朗讀中初步理解古詩句的意思。接著,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有的學生說:“中午,農民伯伯在地里頂著烈日為禾苗鋤草,出了很多汗水,滴入泥土里。盤子里的每一粒米飯都來得非常辛苦啊?!睂W生通過熟讀古詩,基本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由此可見,閱讀不僅要口眼并用,而且還需用心,學生借助想象傾心誦讀,獲得有關文本內容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題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睂W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不但可以比較透徹地理解文本內容,而且對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對文本主題思想的認識和理解,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在學習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字、詞,然后提出問題:“烏鴉口渴了怎么辦?烏鴉看到瓶子里有水自己卻喝不到怎么辦?你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烏鴉喝到水呢?”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去閱讀課文,第一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不用讀就能回答;第二個問題,學生可以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第三個問題則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進行分析總結,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三個不同層次問題的指引下閱讀課文,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這樣的問題層層深入,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智慧啟迪,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全身心投入閱讀,積極主動地思考,思維也更加活躍。
三、用心領悟,親身感受作者的情感
閱讀的過程實際是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過程,學生只有用心領悟,才能對文本傳達的情感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他們對文本中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情感還很難進行深刻理解和把握,這就需要教師講究恰當的引導策略,設計出不同的語境,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反復誦讀,去充分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這兒真好》一課時,學生先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通過朗讀,學生知道了這篇課文寫的是小熊一個人在荒島上非常孤獨,它在島上種了一棵樹,吸引小動物在這里安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朗讀思考:“你喜歡這只小熊嗎?為什么?”學生們讀得非常認真,理解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應當為朋友們提供方便,這樣才會結交到更多的朋友。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大量的信息,對課文傳達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很喜歡這只小熊。因為他愛交朋友。”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喜歡那個小島,太漂亮了?!边€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所有的小動物?!笨梢?,閱讀要從心開始,學生不僅理解文本的內容和主題,也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與感受,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讀”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讀中感知文本含義、領悟文本表達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的閱讀彰顯智慧與精彩。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