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1.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鄉(xiāng)土建筑初探
李晶晶1,2
(1.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結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介紹了其鄉(xiāng)土建筑呈現(xiàn)出的獨特風貌,通過對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兩個代表性村落進行調研,分析了該地區(qū)的建筑現(xiàn)狀,并對其中四棟建筑進行了測繪,旨在挖掘出甘南藏族鄉(xiāng)土建筑的文化特色,推動其保護工作的開展。
甘南藏居,鄉(xiāng)土建筑,藏式平頂房,榻板房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帶,是中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分為三個自然類型區(qū),南部為岷迭山區(qū),氣候溫和,是全國“六大綠色寶庫”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農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國的“五大牧區(qū)”之一。自治州轄夏河、碌曲、瑪曲、迭部、舟曲、臨潭、卓尼七縣及合作市,共有9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664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4.5萬km2,總人口73.07萬,有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54.2%[1]。
迭部古稱“疊州”,藏語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稱為是山神“摁”開的地方。迭部縣總面積5 108.3萬畝,其中森林覆蓋率達60%,植被覆蓋率達88%,是迄今為止甘川地區(qū)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區(qū),也是長江上游的重點水源涵養(yǎng)林區(qū)和青藏高原東部重要的綠色生態(tài)屏障。境內白龍江干流自西向東流經(jīng)縣境110 km,橫穿岷、迭兩大山系水系之間,達拉、多兒、阿夏、臘子河等20余條支流,從南北兩側匯入白龍江。迭部縣有藏、漢、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萬人,占總人口的72%[2]。
旺藏鄉(xiāng)屬半農半牧區(qū),蕨麻豬、犏雌牛和藏羊是半農半牧區(qū)所飼養(yǎng)的主要畜種,主要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蕎麥、玉米為主,主要經(jīng)濟作物有蠶豆、油籽等。半農半牧區(qū)的藏民生活相對比較穩(wěn)定、富足。
旺藏鄉(xiāng)所屬迭部林區(qū),木材資源和黏土資源豐富,因此房屋多就地取材,為“內不見土,外不見木”的藏式平頂建筑。高厚的黏土打墻包著木柱框架,屋內六面皆為不刷油漆的素木[3]。為防止屋頂漏水,房屋建成之后還要在屋面上鋪設一層松木皮,上覆一層約100 mm厚的黏土,既防水又隔熱保溫,體現(xiàn)了藏族先民的智慧。在當?shù)?,負責房屋建造及設計的大木匠——“掌尺”,通常是來自甘肅省臨夏州的漢人,他們根據(jù)戶主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思想進行設計;出力干活的工匠多為當?shù)夭孛?,其中,負責砌墻打墻的石工多為藏民,當?shù)厝瞬徽撃信紩驂Φ募夹g,而木工多是來自甘肅永靖縣的“白塔木匠”[4]。因此,當?shù)亟ㄖ欢ǔ潭壬铣尸F(xiàn)出漢藏結合的特點,尤其體現(xiàn)在院落的門頭上。與漢族傳統(tǒng)民居所不同的是,甘南藏居先打好外墻,再搭建室內木架。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政府加大扶貧力度,對傳統(tǒng)藏居進行改造,例如在正房前增設玻璃暖廊。使用了新材料的現(xiàn)代化藏居,大大改善了藏民的居住環(huán)境,但也使原汁原味的甘南藏居逐漸消失。旺藏鄉(xiāng)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藏居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僅在迭部博物館能看到其模型。旺藏鄉(xiāng)茨日那村的一座藏居,因當年紅軍長征途經(jīng)此地時,毛澤東同志曾居住過,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雖院內其他建筑均經(jīng)過改建,但仍能管中窺豹,推想出該地區(qū)傳統(tǒng)藏居的風貌。
該建筑為2層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房,共三間。1層為“土包木”,夯筑的黏土墻包裹著“井”字形搭建的松木屋架,榫卯結構。門開在房間的一側,進屋后右側為一個巨大的“連鍋炕”約占房間1/2的面積,墻壁四周為壁櫥。2層從院內看沒有包裹黏土,露出松木屋架。屋架向后縮進,讓出一個不到1 m的走廊,廊的盡端升起約300 mm的地臺,可供夏天納涼、睡覺。室內與1層結構類似,不同的是,房間左側以松木板另隔出一間小屋。
迭部林區(qū)因木材資源豐富,取材方便,價格低廉,建筑多為木建筑。不僅建筑內外,甚至連村莊鋪設的道路、路邊圍欄、排水管也均為木制。榻板房是林區(qū)最常見的建筑類型。但是,其防火性能極差,這些木構架經(jīng)過風吹日曬后極易燃燒。由于各戶之間的距離很近,一旦一戶著火,燃燒的木板發(fā)生彎曲,火星彈到旁邊的屋頂上,引起“連鎖反應”,火勢便難以控制。
迭部縣多兒鄉(xiāng)臺力傲村曾在三年內發(fā)生兩起嚴重的火災,一起發(fā)生在2012年,另一起發(fā)生在2014年。2012年的火災,全村76戶幾乎全被燒毀。火勢蔓延迅速,逃生是第一要務,沒時間搶救財物,因此火災的損失是毀滅性的。災后重建時,村里一戶有錢人改用石材建房。在2014年的火災時,由于這座房子的阻隔,有14戶幸存下來。之后當?shù)卣畬﹂桨宸康姆阑饐栴}重視起來,投入大量的資金,組織對榻板房進行防火改造。將屋頂上的“榻板”換為石棉瓦和彩鋼板,大大提高了防火性,但破壞了榻板房的建筑特色,顯得不倫不類?,F(xiàn)在,原汁原味的榻板房僅在極其偏遠的地方有所保留。我們此次所調研的阿夏鄉(xiāng)那蓋村由于地處海拔2 000 m的高山,交通極其不便,政府的扶貧項目將村民遷至山下,因此村里的建筑無改造的必要而幸存下來。
那蓋村位于松木山與扎尕山之間,僅有約2 m寬的山路通往山上,2015年政府撥款將道路拓寬至3 m,至此才通了車。經(jīng)過近40 min顛簸的車程,調研小組一行才到達那蓋村。為節(jié)約土地,躲避戰(zhàn)亂,村落建于半山腰,交通不便,與世隔絕。
整個村落依山體走勢層層而建,房屋一面附著于山體之上,一面便是山崖。榻板房多為就地取材的松木所建,連接屋宇之間的是以木樁架起的松木板所形成的“棧道”,寬不足1 m,上鋪一層約100 mm的黏土,這也是村子的道路。將圓木一分為二,中間掏空,一段一段的連接起來,沿步道鋪設在靠山的一面,便是整個村莊的排水系統(tǒng),靠崖的一面則用松木制成木柵欄。
由于村落建在半山腰上,土地有限,所以每戶只有一進院落,院子不大,里面有飼養(yǎng)牲畜的牲畜棚。正房通常為2層,第1層為傳統(tǒng)的“內不見土,外不見木”的藏式平頂建筑,屋外搭一個獨木梯可上房頂,進入第2層。第2層用于存放草料和雜物,是兩面坡的“人字形”屋頂,即為所謂的“榻板房”。
甘南藏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鄉(xiāng)土建筑呈現(xiàn)出有別于西藏藏居和四川藏居的獨特風貌。然而,一方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另一方面由于當?shù)厝罕娙狈ξ幕杂X,甘南藏居極大的受到現(xiàn)代化的沖擊,失去了原有特色。此次調研對其中的4棟藏族民居進行了測繪,并在調研結束后繪制測繪圖和效果圖,一方面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對于甘南藏居保護問題的重視,推動其保護工作;另一方面為原生態(tài)的甘南藏居留下一些寶貴的資料。
[1] 甘肅省人民政府網(wǎng)站[DB/OL].http://www.gn.gansu.gov.cn.
[2] 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pP 3q36XopGS0L1ezzzYf_wTwhIJxSJNO qN7rxal77HixpNPdjyQH DxJGpLvY7qra_WneFJt2hP0P0SrUp_Paq.
[3] 任志遠.甘肅藏居[J].建筑學報,1983(7):52.
[4] 李晶晶.淺析永靖白塔寺川古建筑營造技藝[J].發(fā)展,2015 (2):96.
Inquiry on local architecture of Diebu County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
Li Jingjing1,2
(1.China Arts Research Academy Graduate School,Beijing 100029,China; 2.College of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Combining with geological location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the paper introduces unique style of rural architectures.Through investigating two representative villages in Diebu County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it analyzes local architecture status,carries out four buildings surveying and mapping,with a view to find out rur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specialties of south Gansu Tibetan town and to promote its protection work.
southern Gansu Tibetan,rural architecture,Tibetan-style flat-roofed house,template house
K928.5
A
1009-6825(2016)35-0001-02
2016-10-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5YJC760045);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5LZUJBWZY022)共同資助
李晶晶(1986-),女,在讀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