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烈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四川道地藥材附子栽培技術(shù)
馬建烈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摘要:附子主產(chǎn)四川江油、布拖,兩地都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但是進入2015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半月多以來,四川江油基地種植地里,附子苗陸續(xù)出現(xiàn)枯萎死亡,部分田地枯萎死亡過半,隨著附苗死亡,其根部所結(jié)附子隨之爛掉,給種植農(nóng)戶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加強栽培技術(shù)管理及田間病蟲害防治十分必要。
關(guān)鍵詞:道地藥材;附子;栽培
附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側(cè)根(子根),其加工品入藥為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中止痛,散寒燥濕功效,主治亡陽虛脫、風寒濕痹、坐骨神經(jīng)痛、腹中寒痛、跌打劇痛等癥。烏頭為宿根性草本植物。于12月中旬,10cm地溫10℃以上時栽種,7d后發(fā)出新須根;次年2月地溫在9℃以上時開始出苗,先長出5~7片基生葉,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開始抽莖,地上部分在氣溫13~14℃時生長最快。3月上旬以后,地下莖節(jié)上長出白色根莖,不久即向下形成塊根及子根,一般塊根脫落痕的對面及兩側(cè)形成的子根較大,其余部位形成的子根較小。從子根萌發(fā)到長成附子一般需110~120d。
1栽培技術(shù)
1.1選地整地
四川主產(chǎn)區(qū)栽培烏頭,常采取在山區(qū)生產(chǎn)種根,在平地進行商品化生產(chǎn)的方法。
1.1.1種根生產(chǎn)用地宜在涼爽陽坡選玉米、小麥輪作6年以上,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紫色土。經(jīng)三犁三耙后,整平耙細,作寬1m的畦。結(jié)合作畦,施土雜堆肥2500~3000kg/667m2,加施過磷酸鈣15kg/667m2、餅肥50kg/667m2為基肥。
1.1.2商品藥材生產(chǎn)用地宜在氣候溫和濕潤的平地栽培。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前作以水稻、玉米為佳。在前作收獲后,深耕20~25cm,整平耙細,作寬1m的畦。用腐熟廄肥3500~4000kg/667m2、腐熟菜籽餅50~100kg/667m2、過磷酸鈣50kg/667m2作基肥,施入表層。
烏頭常以塊根繁殖。
1.2.1種根繁殖用地以11月上中旬栽種為好。按株行距各17cm開穴,穴深13~15cm。一級塊根每畦2~3行,用種根12000~13000個/667m2;三級塊根每畦4行,用種根20000個/667m2左右。將種根芽苞向下栽入穴中,栽后淋入人畜糞2000kg/667m2,并提溝土覆蓋畦面。栽時于畦端密栽幾個,以備補苗用。
1.2.2商品藥材繁殖用地常于12月上、中旬栽種。將畦面耬平后按株行距各17cm開穴,每畦3行。一般用二級塊根作繁殖材料。每穴栽1~2個塊根,芽頭向上立放于穴中央。為便于修根,每穴栽2個塊根時,應將塊根脫落痕朝向畦中心,因為塊根脫落痕一側(cè)不會形成子根。注意多栽一部分塊根,以備補苗。
1.3田間管理
1.3.1清溝及補苗出苗前用竹耙將過大的土塊耙到溝中打碎,再提到畦面耙平。將溝底鏟平,防止積水。2月中下旬苗出齊后,及時拔去病株,補齊缺苗。補苗宜早不宜遲。
1.3.2追肥一般追肥3次:第1次追催苗肥在補苗后10d左右,施人畜肥水(1∶1)3000kg/667m2,尿素27kg/667m2,穴施,覆土。第2次在4月上旬(第1次修根后),施綠肥2000kg/667m2、菜餅50kg/667m2、人畜糞水3000kg/667m2。第3次在5月上旬(第2次修根后),這時氣溫漸高,塊根膨大較快,應及時追肥,施廄肥1500~2000kg/667m2,加腐熟菜餅50kg/667m2。每隔2株開穴施入,前后2次開穴要錯開,再用人畜糞水6000kg/667m2淋窩,蓋窩。整平畦面。使之呈弓背形。
牧民群眾在發(fā)展草原畜牧產(chǎn)業(yè)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tǒng)養(yǎng)殖模式和養(yǎng)殖理念。采用放牧養(yǎng)殖模式開展動物養(yǎng)殖,每年放牧期近11個月,使草場嚴重過牧。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烏拉特前旗規(guī)模化、標準化畜牧養(yǎng)殖存欄量不足10%,地區(qū)大多草食動物基本處于放養(yǎng)、散養(yǎng)狀態(tài),標準化、集約化養(yǎng)殖僅占2%左右。
1.3.3修根為促使塊根肥大,提高品質(zhì)和產(chǎn)量,通常應修根1~2次。第1次在4月上旬,第2次在5月上旬。先采用橫摘法去掉基生葉,用附鏟刨開植株附近的泥土,露出塊根,刮除較小而多余的塊根(現(xiàn)多用手),選留2~3個對生的較大塊根,修完1株后立即蓋土,再修第2株。注意修根時不得損傷主根。第2次修根主要是去掉新長的小子根,以保證選留的附子發(fā)育。
1.3.4摘尖和掰芽4月上、中旬(第1次修根后7~8d)摘去頂芽,一般留7~8片葉。當頂端腋芽長出4~5片葉時,再將腋芽摘尖。以后每周摘芽1~2次,將下方生長的腋芽及時掰掉,掰芽時勿傷葉片。
1.3.5灌排水附子生育期必須保持適當濕度,干旱時要注意澆灌水,以水從畦溝內(nèi)流過不積水為度。雨季要注意及時排除積水。
1.4病蟲害防治
1.4.1白絹病主要為害莖基和塊根。夏季高溫、高濕易發(fā)此病。感病后,根莖處逐漸腐爛,莖上葉片由下至上逐漸變黃,當塊根大部分腐爛時,葉片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在莖基部或根部可見到白色絹絲狀菌絲和似菜籽狀褐色菌核,發(fā)病部位最后腐爛成亂麻狀。
防治方法:①選無病種根,栽種前用40%多菌靈浸種3h;②與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輪作;③雨季及時排水;④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⑤發(fā)現(xiàn)病株連同周圍的土一起挖出,撒石灰消毒病穴。
1.4.2霜霉病主要為害苗期葉片,俗稱“灰苗”或“白尖”。病苗心葉邊緣反卷,葉色灰白,葉背產(chǎn)生淡紫色的霉層,蔓延后枯死。
防治方法:①苗期徹底拔除病苗,并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②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或乙磷鋁500倍液防治。
1.4.3葉斑病此病為害葉片,俗稱“麻葉”。3~8月發(fā)病,4月下旬為高發(fā)期。自基部向上發(fā)病,葉片上呈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后期病斑上產(chǎn)生黑色小點,有的具輪紋。
防治方法:①忌連作;②發(fā)病期用4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50波爾多液每10~15d噴治1次;③收獲后集中將病株病葉燒毀,徹底消滅越冬病菌。
1.4.4白粉病常發(fā)生在6~9月。自莖下部葉片開始感病,逐漸向上蔓延,葉片產(chǎn)生白粉狀霉層,葉片反卷,焦枯死亡。
防治方法:①發(fā)病初期用25%粉銹寧2000倍液或托布津1000倍液噴射;②收獲后集中燒毀病株殘葉。
1.4.5萎蔫病6月下旬為害最重。病株莖上出現(xiàn)長形黑色條紋,葉脈呈黑色油浸狀云紋,葉柄上有黑褐色條紋,葉片逐漸變黃或紅紫色,枯焦死亡。
防治方法:徹底去掉帶病塊根,栽種時塊根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液浸3h。
另有干腐病、花葉病等病害。
1.4.6主要蟲害為害主根的有黑絨鰓金龜子和棕色金龜子幼蟲;危害葉牛的是銀紋夜蛾幼蟲等??刹捎枚攫D、黑光燈誘殺及殺蟲劑噴殺。
2留種技術(shù)
烏頭以塊根繁殖。附子收獲后,將主根根據(jù)大小分為三級:一級每百個重2kg,二級每百個重0.75~1.75kg,三級每百個重0.25~0.75kg。其中,一級和三級塊根作烏頭種根,二級塊根作附子種根。
種根貯藏,可留在蔸上假植于砂壤土中,種時取出。亦可取下種根,挖坑用砂層積貯藏。挖坑深度為60~70cm,鋪一層種根后上蓋16cm厚砂土,直到地面,做成瓦背形,四周和中間立玉米稈等保持通氣。
3采收與加工
3.1采收
烏頭一般在栽后第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獲。如遇連續(xù)陰雨,塊根容易腐爛,可提前采收。刨起塊根,切去地上部莖葉,將子根(泥附子)與母根(烏頭)分開,抖去泥土,干燥。生品需加工。
3.2加工
3.2.1鹽附子取較大的泥附子洗凈后,浸入膽巴鹽水(每50kg泥附子用膽巴20kg、食鹽15kg,加水30kg)浸泡3d以上,撈出晾曬至表面水干,再浸1d,撈出晾曬。如此反復3次。每次再浸時加膽巴鹽水適量,始終保持溶液的量和濃度。然后再日曬夜浸5~6d,使其充分吸收鹽分,直至附子表面密集鹽粒,變?yōu)閳杂矔r為止。
3.2.2白附片又名白片、雄片。取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凈后用膽巴水(每50kg用膽巴20kg,加清水15kg)浸泡5~7d后撈出,稱膽附子。鍋里放入新老膽巴水各半,煮約1h,至透心后撈起,放入有少量老膽巴水的清水中浸泡1d,去皮后,再放清水中浸泡約10h撈起,縱切成2~3mm薄片,放清水中浸泡,撈起后攤放,曬至有圈角時,收起密閉用微硫熏后曬干即成。
3.2.3黑順片又名黑片、附片。取稍小的泥附子,按前法制成膽附子,用浸泡過附子的膽巴水(即老水)煮至透心,在清水中浸泡過夜撈出,不經(jīng)剝皮,切片厚4~5mm。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3d,每天換清水1次,撈出在加有紅糖的清水缸中浸染成黃黑色時取出,蒸10~12h,片子出現(xiàn)光澤油面,曬干或炕干。
烏頭以飽滿、質(zhì)堅實、斷面色白者為佳。鹽附子以個大、質(zhì)堅實、表面光滑者為佳。白附片以片勻、黃白色、半透明者為佳。黑順片以片大、均勻、棕黃色、有光澤者為佳。
參考文獻: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研究所.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精選本(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
[3]孔令武,孫海峰.現(xiàn)代實用中藥栽培養(yǎng)殖技術(sh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6-01-8
作者簡介:馬建烈(1956-),男,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藥用植物學和藥用植物栽培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