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蕊,陳瑞花
●專題研究Special Lecture
體育鍛煉在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
房蕊,陳瑞花
采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量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自尊量表對1 029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探討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體育鍛煉、自尊之間的關系,并檢驗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結果顯示:(1)除優(yōu)化物力手段維度與自尊之間未達顯著性相關(r=0.059,P>0.05),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及其其他維度、體育鍛煉、自尊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2)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及其選擇穩(wěn)定目標、優(yōu)化物力手段維度均顯著預測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及其選擇穩(wěn)定目標、優(yōu)化物力手段、優(yōu)化精力手段維度均顯著預測自尊;(3)體育鍛煉分別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與自尊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結論:(1)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能夠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與大學生自尊提升密切相關,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自尊有一定促進作用。(2)體育鍛煉在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SOC策略可直接促進大學生自尊,也可通過增加鍛煉行為改善其自尊。(3)應關注體育鍛煉在鍛煉行為管理策略與心理健康效益之間的中介效應,注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動及自主性的養(yǎng)成。
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體育鍛煉;自尊;中介效應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持續(xù)下滑,心理問題突出已成不爭的事實。據(jù)我們初步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雖然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但他們并沒有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來。在當前“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陽光體育運動”“全民健身”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當代大學生體育鍛煉及其身心健康水平,已是當務之急。
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是GESTSDOTTIR和LERNER[1]提出的有關個體未來目標定向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過程理論,該理論以SOC理論為基礎,是指個體有意識地通過目標選擇、目標補償、目標優(yōu)化來積極協(xié)調(diào)個人目標、需求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資源,以增強個體功能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其中,SOC理論提出的選擇(Selection)、優(yōu)化(Optimization)和補償(Compensation),用于描述個體為自身未來發(fā)展進行目標選擇、目標追尋、目標維持/交替的一般調(diào)節(jié)過程[2]。
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的使用能夠促進個體目標實現(xiàn)最大化,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認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對青少年積極發(fā)展有一定的預測和塑造作用[3-6]。WIESE,F(xiàn)REUND,BALTES[7]在一項調(diào)查研究中指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心理幸福感、自尊等積極心理品質顯著相關。國內(nèi)目前尚沒有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的直接研究。WIESE等學者的研究對本研究探討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示。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個體對自我價值、能力的總體評價和情感體驗。了解自尊的影響因素、心理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許多考察鍛煉心理效益的研究中,將自尊作為重要指標來衡量鍛煉后的心理效益。國內(nèi)外已有部分相關研究傾向于認為,體育鍛煉對人的自尊存在一定的積極影響[8-12]。
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被看作是一種成功的生活管理策略。房蕊[13]將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理論引入體育行為研究領域,指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為在行為目標和行為手段方面浮現(xiàn)出的主題與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及SOC理論的選擇、優(yōu)化、補償策略相吻合。本研究中的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是大學生在鍛煉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地選擇和控制其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其操作性概念由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優(yōu)化物力手段4個維度組成。有理由假設,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需要關注的是,在鍛煉心理學研究領域,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的實證研究大都將體育鍛煉作為預測變量[14-15]。近年來,有國內(nèi)學者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結合本土研究取向,將體育鍛煉作為結果變量,探討影響體育鍛煉的內(nèi)在機制,構建促進體育鍛煉的路徑模型[16-19]。PICKETT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量在個體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中介效應。楊建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在大學生心理資本和人格發(fā)展之間起中介作用。而將體育鍛煉作為中介變量,從體育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到體育鍛煉行為進而影響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的研究尚不多見。
基于前輩學者們的研究,針對大學生群體,本研究假設1: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體育鍛煉、自尊兩兩之間關系密切,研究假設2: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存在中介效應。旨在從主觀能動性的視角解釋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自尊水平,為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自主性、改善自尊水平,為高校繼續(xù)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有效落實“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體育鍛煉及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被試與程序
采用分層抽樣法,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臨沂大學、青島大學、魯東大學、聊城大學、菏澤學院9所高校的大一至大三在校生1 230名為測試對象,回收有效問卷1 029份,有效回收率83.7%。有效問卷研究被試平均年齡20.44歲(SD=1.44),男生478人,女生551人。采用集體施測、現(xiàn)場發(fā)放、現(xiàn)場填寫、現(xiàn)場回收的形式,問卷發(fā)放前由本研究者與任課老師聯(lián)系,測試前宣讀指導語,解釋研究目的,獲得調(diào)查授權認可與支持。作答時間20~25 min。整個測試在2015年5月至6月期間陸續(xù)完成。
1.2 研究工具
(1)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量表。采用房蕊編制《青少年自主健身行為量表》中的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子量表考察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水平。該量表由選擇穩(wěn)定目標(如我長期堅持自己的健身計劃,無須他人督促等4個條目)、補償應對損失(如健身活動受到阻礙時,我主動獲取新的技能/資源等5個條目)、優(yōu)化精力手段(如健身活動中我注意力集中,非常認真等4個條目)、優(yōu)化物力手段(如參加健身活動時,我經(jīng)常自備健身器材等4個條目)4個維度組成,采用李克特5點評分法,所有條目均正向計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3]。本研究中,該量表各維度Cronbach α系數(shù)分別為0.833,0.833,0.758,0.702,量表總分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9。
(2)體育活動等級量表。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訂《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從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一次鍛煉的時間、頻率3個方面考察體育鍛煉運動量,并以運動量衡量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水平。體育鍛煉3個方面各分5個等級,計1~5分。運動量=強度×(時間-1)×頻率,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運動量評定標準為:小運動量≤19分;中等運動量為20~42分;大運動量≥43分。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2[22]。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0。
(3)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編制自尊量表(SES)中文版。SES共10個條目,受試者根據(jù)每個條目表述狀況,評定自己符合的程度,每一條目進行1~4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23]。SE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國內(nèi)外已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699。
1.3 數(shù)據(jù)管理與統(tǒng)計
所得數(shù)據(jù)整理后,運用SPSS19.0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Cronbach α信度檢驗、Person相關、回歸分析、中介效應檢驗等統(tǒng)計分析。
2.1 Pearson相關分析
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總分及其各維度均與體育鍛煉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除優(yōu)化物力手段維度外,SOC策略總分、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得分均與自尊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體育鍛煉得分與自尊得分呈顯著正相關(見表1)。
2.2 回歸分析
以體育鍛煉為因變量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為自變量;以自尊為因變量,SOC策略、體育鍛煉分別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2),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對體育鍛煉
表1 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體育鍛煉、自尊的均值、均差及相關矩陣(n=1 029)Table1MeanSDCorrelations for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its sub-dimensionsphysical exercisesself-esteem
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其解釋變異量為10.2%,對自尊有正向預測作用,其解釋變異量為4.5%;體育鍛煉對自尊有正向預測作用,其解釋變異量為1.9%。
表2 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n=1 029)Table2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以自尊、體育鍛煉分別為因變量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見表3),選擇穩(wěn)定目標和優(yōu)化物力手段維度對體育鍛煉有正向預測作用,且選擇穩(wěn)定目標的預測作用優(yōu)于優(yōu)化物力手段,二者對體育鍛煉的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11.7%,而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未進入回歸方程;優(yōu)化精力手段和選擇穩(wěn)定目標對自尊有正向預測作用,優(yōu)化物力手段對自尊有負向預測作用,三者對自尊的聯(lián)合解釋變量為6.6%,補償應對損失未進入回歸方程。
表3 回歸分析結果匯總(n=1 029)Table3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結果支持研究假設1,即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體育鍛煉、自尊兩兩之間關系密切。
2.3 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假設體育鍛煉(M)是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X)和自尊(Y)之間的中介變量,按照溫忠麟等[24]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進行檢驗,并采用圖1所示方程和關系圖描述各變量的關系。本研究所有變量都已中心化。
圖1 中介變量示意圖Figure1Schematic diagram of imtermediary variables
檢驗結果(見表2)顯示,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且是部分中介效應。在引入體育鍛煉這一中介變量后,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對自尊的預測作用依然正向顯著,但回歸系數(shù)由0.241減小為0.189,ΔR2卻由0.045上升至0.050,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解釋自尊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1%(0.321×0.140/0.214= 0.21),意味著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可直接影響自尊水平,也可通過體育鍛煉間接影響自尊水平,其影響路徑見圖2。
圖2 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圖Figure2Media ting effect on phy 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依次檢驗體育鍛煉分別在選擇穩(wěn)定目標與自尊、補償應對損失與自尊、優(yōu)化精力手段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結果顯示(見表4),三個模型中體育鍛煉均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且是部分中介效應。體育鍛煉對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解釋自尊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分別為20%(0.316×0.140/0.217=0.20)、17%(0.232×0.140/0.190=0.17)、14%(0.222×0.140/0.220=0.14)。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分別可直接影響自尊水平,也可通過體育鍛煉間接影響自尊水平,其影響路徑見圖3,圖4,圖5。
圖3 體育鍛煉在選擇穩(wěn)定目標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圖Figure3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stable target selection and self-esteem
圖4 體育鍛煉在補償應對損失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圖Figure4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 and self-esteem
圖5 體育鍛煉在優(yōu)化精力手段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圖Figure5Mediating effect on phy 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and self-esteem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支持研究假設2,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存在中介效應。
3.1 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及其各維度與體育鍛煉(運動量)均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對體育鍛煉有正向預測作用,其解釋變異量為10.2%。在四維度對體育鍛煉的逐步回歸分析中,選擇穩(wěn)定目標和優(yōu)化物力手段維度對體育鍛煉有正向預測作用,且選擇穩(wěn)定目標的預測作用優(yōu)于優(yōu)化物力手段,二者對體育鍛煉的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11.7%,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未進入回歸方程。這與房蕊[13]的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研究指出,青少年能夠有意識地對健身目標和手段進行選擇、優(yōu)化、補償?shù)取?/p>
表4 體育鍛煉在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n=1 029)Table4Mediating effects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table target selectio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and self-esteem
值得思考的是,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各維度中,選擇穩(wěn)定目標、優(yōu)化物力手段對體育鍛煉有正向預測作用,而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對體育鍛煉的回歸系數(shù)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究其原因,可能與使用SOC策略的年齡階段有關。FREUND和BALTES[25]對年輕人(18~32歲)和老年人(59~85歲)研究發(fā)現(xiàn),年輕人更喜歡使用選擇策略,其次是優(yōu)化策略,而老年人更多使用的是補償策略。GESTSDOTTIR和LERNER[26]以5、6年級學生為被試改編成人版SOC問卷是也指出,基于損失的選擇分量表項目并不適合青少年早期。大學生往往將體育鍛煉看作消遣娛樂的一部分,鍛煉受阻時可能轉而參加其他娛樂活動,并不僅限于參加體育運動,因而補償應對損失和優(yōu)化精力手段對體育鍛煉的預測作用未達到顯著水平。而選擇穩(wěn)定目標對體育鍛煉的正向預測作用表明,無論健身健心、消遣娛樂還是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參加體育鍛煉都不是盲目的,目的不同,選擇鍛煉的目標和方式也有所差異。所以,大學生參加鍛煉之初,首先考慮的是選擇穩(wěn)定的鍛煉目標。而優(yōu)化物力手段的預測作用則是由物質條件的基礎性作用決定的,參加體育鍛煉以一定的場地、器材、設施為依托,體育基礎設施越完善越能吸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總體而言,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水平越高越可正向預測體育鍛煉。SOC理論是一個成功的生活管理策略,在個體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境下,其研究的出發(fā)點是人在畢生發(fā)展中如何成功地發(fā)展并避免消極的結果[2]。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選擇、優(yōu)化、補償理論同樣可以用于描述大學生如何選擇積極的體育鍛煉目標,如何優(yōu)化達到鍛煉目標所需要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在遇到障礙無法正常參與體育鍛煉時如何補償?shù)?。可以認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是一種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培養(yǎng)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促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2 大學生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對自尊有較好的正向預測作用(P=0.000),這一結果得到了前人相關研究的支持。GESTSDOTTIR[5]等認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夠顯著預測青少年積極發(fā)展指標(如自信、能力、聯(lián)結、品質和關愛等);ZIMMERMAN,PHELPS和LERNER[6]研究發(fā)現(xiàn),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得分越高的青少年在積極發(fā)展指標上的得分也越高;WIESE,F(xiàn)REUND,BALTES[7]研究指出,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個體的心理幸福感、情感平衡、自尊水平相關顯著。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除優(yōu)化物力手段外,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的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維度均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P=0.000),優(yōu)化精力手段、選擇穩(wěn)定目標對自尊均有正向預測作用(P=0.000),優(yōu)化物力手段有負向預測作用(P=0.012),補償應對損失對自尊的回歸系數(shù)未達顯著性水平。這與WIESE,F(xiàn)REUND,BALTES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
導致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故而在策略的選擇上會有所不同。叢曉波[27]在對自尊的本質研究中曾指出,文化傳統(tǒng)賦予了中國人的自尊內(nèi)容,并呈現(xiàn)出三個重要特點,即重視“順”的人生理念,現(xiàn)實功利色彩以及“里表相別”的行為原則。在我國,受傳統(tǒng)觀念和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成績和排名成為評價個體能力的標志,個體非常關注自己的社會性評價,擔心自己表現(xiàn)不如別人,通常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向外界展示自身能力,盡量回避可能損傷自尊心的情境。而補償應對損失是個體經(jīng)歷挫折或失敗或者實現(xiàn)目標受阻之后采用的一種補償、替代策略,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如果鍛煉效果不理想、體育活動項目不擅長或者實現(xiàn)鍛煉目標受阻時,多數(shù)大學生可能會選擇逃避或退出體育鍛煉,從而避免自尊心的損傷。由于個體存在保護自尊的心理傾向,才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選擇穩(wěn)定目標、優(yōu)化精力手段、優(yōu)化物力手段的策略選擇上,較少使用補償策略。因此,補償應對損失對自尊的預測作用難以達到顯著性水平。
本研究中的自尊是整體自尊,是個體在整體上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而不是基于對具體領域活動能力和品質的認知判斷。優(yōu)化精力手段和選擇穩(wěn)定目標是個體對自身和周圍情境權衡的基礎上的統(tǒng)籌自我決定,這意味著優(yōu)化精力手段和選擇穩(wěn)定目標傾向越強的個體,越能自信地評價自己,其自尊水平也越高。相反,注重優(yōu)化物力手段的個體,更注重對具體領域活動能力和品質的評價,從而降低了個體的整體自尊水平。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作為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與大學生自尊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
3.3 大學生體育鍛煉與自尊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育鍛煉(運動量)與自尊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體育鍛煉能夠正向預測大學生自尊水平(P=0.000)。這一結果得到了以往相關研究的支持。鐘伯光,姒剛彥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6周體育鍛煉后,女大學生在協(xié)調(diào)性、運動能力、整體身體自我概念與整體自尊等方面較鍛煉前有顯著提升;房蕊[8]對939名大學生的研究認為,長期鍛煉群體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非長期鍛煉群體,并且當體育鍛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不論何種類型的鍛煉,都有利于提高自尊水平;王大貴等[9]對577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尊感,而且每次鍛煉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對自尊具有直接影響。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密切相關,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顯著高于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28]。人際交往中,面對被拒絕時,高自尊者傾向于通過社會交往,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來恢復自尊。體育鍛煉能夠為大學生提供社會交往的環(huán)境,有利于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個體社會交往能力,進而提升自尊水平。
張靜[29]在《自尊問題研究綜述》中,從結構上將自尊分為整體自尊和具體自尊,具體自尊主要包括學業(yè)自尊、情感自尊、社會自尊和身體自尊等。江玉華[30]對240名大三學生的調(diào)查顯示,有鍛煉習慣的比沒鍛煉習慣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身體自尊水平,而且身體自尊還是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抑郁水平的中介變量。張連成等[31]研究發(fā)現(xiàn),鍛煉量與大學生身體自尊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身體自尊是構成整體自尊的一個次級領域,隨著處于低水平的具體自尊發(fā)生變化,處于高水平的整體自尊也會發(fā)生變化[32]。體育鍛煉作為改善身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夠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身體自尊的改善,進而提升整體自尊水平。
以上研究結論為本研究結果的合理性提供了部分解釋證據(jù),自尊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受各種內(nèi)外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不斷發(fā)展。MBOYA[33]認為自尊受家庭關系、外貌、學校、生理能力、音樂能力、情緒穩(wěn)定性、健康、同伴關系等8個方面的影響。體育鍛煉作為一項集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于一體的身體活動,在整個鍛煉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能夠切實感受到體育鍛煉對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的促進作用,還能在鍛煉參與中獲得更多的人際、精神享受,提高自信,改善自尊水平,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效益。
3.4 體育鍛煉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與自尊之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除優(yōu)化物力手段與自尊的相關系數(shù)不顯著(P>0.05),不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在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總分、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對自尊的影響中,體育鍛煉均起部分中介效應。這表明,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作為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可以直接促進大學生自尊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過增加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運動量)進而起到改善其自尊水平的積極效益。
可能的解釋是,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策略的使用可以增強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即主動設置合理的鍛煉目標,作出相應的鍛煉計劃,并根據(jù)周圍情境的變化主動進行補償、優(yōu)化,反映到具體的鍛煉行為中,表現(xiàn)為鍛煉的強度、持續(xù)時間、頻率更加科學合理。適當?shù)捏w育鍛煉有利于大學生構建良好人際關系,提高其身體自尊,進而提升整體自尊水平。同時,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和手段能夠帶給擁有者足智多謀、靈活機智等正面光環(huán),對其自尊有直接促進作用。在具體的鍛煉行為中,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體現(xiàn)了大學生對周圍情境、資源與自身條件的掌控,以及實現(xiàn)目標受阻時采取的替代措施、調(diào)節(jié)個人精力的主動性,反映出大學生自信、樂觀、積極的一面,此時對自己的整體評價較高,因而自尊水平也高。
另外,本研究結果表明,當體育鍛煉這一具體行為介入時,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不僅可以直接影響自尊,還可以通過體育鍛煉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自尊。但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對體育鍛煉的回歸系數(shù)未達到顯著性水平,補償應對損失對自尊的回歸系數(shù)未達顯著性水平。這表明,體育鍛煉實踐中,僅僅知曉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和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備合理選擇和利用策略和手段的能力,做到知行悟合一,切實付諸實際的鍛煉行為,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自尊(心理健康)。當考慮到選擇穩(wěn)定目標、補償應對損失、優(yōu)化精力手段等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對自尊的影響作用時,更應落實到具體的鍛煉行為中。
本研究中介模型得到了相關研究的支持:PICKETT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當壓力較大時,個體的運動水平受到壓力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其心理健康,即運動量在個體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中介效應。楊建等[21]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在大學生心理資本和人格發(fā)展之間起中介作用。因此,在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的研究中,不僅要考慮到體育鍛煉帶來的心理效益,更要關注體育鍛煉在鍛煉行為管理策略與心理健康效益之間的中介效應,注重從主觀能動性的視角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能力,提高體育鍛煉參與水平,促進身心健康[34]。
(1)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SOC策略作為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能夠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與大學生自尊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大學生體育鍛煉對其自尊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積極的鍛煉行為管理策略可以直接促進大學生自尊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過促進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進而起到改善其自尊水平的積極效益。
(3)在鍛煉心理學研究中,應關注體育鍛煉在鍛煉行為管理策略與心理健康效益之間的中介效應,注重從主觀能動性的視角培養(yǎng)大學生合理選擇和利用積極鍛煉行為管理策略的能力,提高體育鍛煉參與水平,促進身心健康。
[1]GESTSDOTTIR S,LERNER R M.Positiv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The Development and Role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J]. Human Development,2008,51(3):202-224.
[2]BALTES P B.On the incomplete architecture of human ontogeny.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al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52):366-80.
[3]馮金平.社會支持在SOC策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1):1229-1231.
[4]賈遠娥,張曉賢.青少年積極發(fā)展的新視角:意向性自我調(diào)節(jié)[J].心理研究,2013,6(2):90-96.
[5]GESTSDOTTIR S,LEWIN-BIZAN S,EYE A V,et a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in middle adolesc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585-600.
[6]STACY M.ZIMMERMAN,ERIN PHELPS,RICHARD M.LERN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U.S.Adolescents: Where the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Meets the Deficit Model[J].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2008,5(3):153-165.
[7]WIESE B S,F(xiàn)REUND A M,BALTES P B.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An Action-Related Approach to Work and Partnership[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3):273-300.
[8]房蕊.大學生身體鍛煉時間、頻度、強度與自尊關系探討[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27(6):758-760.
[9]王大貴,王大江,李學林.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5):27-30.
[10]鐘伯光,姒剛彥,劉皓.體育鍛煉對香港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44-48.
[11]EDWARD M,SHANNON L M,SUSAN M B.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Middle-Aged Adults: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Efficacy Influences[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7,20(1):67-83.
[12]QASIM S,RAVENSCROFT J,SPROULE J.The Effect of Karate Practice on Self-Esteem in Young Adul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A Case Study[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14(1):167-185.
[13]房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為概念模型建構與量表研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14]熊明生.國內(nèi)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研究方法學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8):56-59.
[15]殷恒嬋,傅雪林.對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研究的分析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4,24(6):37-39.
[16]丁維維,毛志雄.自我決定理論在中學生鍛煉行為促進領域的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5):84-91.
[17]呂慧青,王進.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動機沖突解釋模型研究[J].體育科學,2011,31(12):30-37.
[18]邱芬,崔德剛,楊劍.基于運動承諾的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5):384-389.
[19]項明強.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和健康幸福的路徑: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模型構建[J].體育科學,2013,33(8):21-28.
[20]PICKETT K,YARDLEY L,KENDRICK T.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A 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is[J].Mental Health Phys Activity,2012,5(2):125-134.
[21]楊劍,崔紅霞,陳福亮.大學生心理資本、體育鍛煉行為與人格發(fā)展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2):96-100.
[22]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4,8(1):5-6.
[23]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3:318-320.
[24]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5]FREUND A M,BALTES P B.The Adaptiveness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Strategies of Life Management[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2,57(5):426-434.
[26]GESTSDOTTIR S,LERNER R M.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findings from the 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2):508-521.
[27]叢曉波.自尊的本質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87-91.
[28]張彥.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影響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4(5):185-189.
[29]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82-85.
[30]江玉華.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與抑郁水平影響的調(diào)查[J].體育與科學,2009,30(5):80-82.
[31]張連成,竇皓然,高淑青.體育鍛煉提高身體自我概念的心理機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3):190-194.
[32]李曉東,張力為.自尊及其與體育運動關系的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5):620-622.
[33]MZOBANZI M.MBOYA.Perceived Teacher's Behaviors and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 Self-Concepts[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15(4):491-499.
[34]王東升,馬勇占.自我效能在體育鍛煉行為改變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2):242-249.
Mediating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ANG Rui,CHEN Ruihua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The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scale,PARS-3 and 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1029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physical exercises and self-esteem of college students,meanwhile,the 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was verified.Results showed that:1)In addition to"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was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r=0.059,P>0.05),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its other dimensions,physical exercise,self-esteem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2)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s well as its stable target selection,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physical exercises;Physical exercises,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stable target selection,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elf-esteem.3)Physical exercises play a partial mediator rol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stable target selectio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respectively.Conclusions:1)The SOC strategies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exercises participation;strategy selection and using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and physical exercise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2)Physical exercises play a partial mediator rol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 strategies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The SOC strategies can direct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and also can improve self-esteem by increasing exercise behavior.3)The 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 between exercise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should be focused on.Mobilizing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developing the autonom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llege students'exercise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physical exercises;self-esteem;mediating effect
G G804.8
A
1005-0000(2016)05-393-06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5.005
2016-05-03;
2016-08-05;錄用日期:2016-08-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BTY045)
房蕊(1971-),女,山東青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體育行為及體育心理研究。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山東曲阜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