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濤
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的當代變革
文/張濤
內容提要:宋代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形象真實,工致周密,意境深遠。當代工筆花鳥畫與宋代不同,其變革的方面表現在:造型觀念的改變、色彩觀念的轉變、構圖觀念的轉變、技法語言的拓展和材料運用的轉變。當代工筆花鳥畫應重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注重筆墨語言的運用,表現新時代的已經,以適應工筆花鳥畫發(fā)展的新要求。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傳統(tǒng);當代變革
中國是一個向來注重繼承傳統(tǒng)的國家,建立在農業(yè)文明基礎上,對文化傳承模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論述中國傳統(tǒng)藝術時,也就繞不開傳統(tǒng)。當然傳統(tǒng)不是一元的,而是多重的矛盾統(tǒng)一體,而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的一個組成部分。黑與白、多與少、大與小既是相對的,又是統(tǒng)一的。這種哲學觀也影響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一部分。
工筆花鳥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傳承美學精神的繼承者。對傳統(tǒng)的繼承性,正是工筆花鳥畫的一大特征??v觀中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陶器巖壁以及玉器上的魚鳥、畜獸紋樣,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花鳥藝術。其后,夏商周以及秦漢時期出現在石器、陶器、壁畫及絲織物上的紋樣,它們所蘊含的內在審美情趣以及表達方式,對后來的花鳥畫藝術影響重大。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花鳥畫形象已頻繁出現在一些繪畫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的作品如《洛神賦圖》中表現的飛雁、龍魚、草木等已具美感。隋唐是花鳥畫藝術發(fā)展時期,也是作為一門畫科獨立出來的時期,當時有薛稷、邊鸞等為代表的一批花鳥畫家。
入宋以后,黃筌、徐熙等畫家繼承了先輩畫法的同時,又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到北宋末期,工筆花鳥畫出現了一個光輝燦爛、盛極一時的局面。到元明清,民國工筆花鳥相對消沉,再沒產生更大的群體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和藝術多元化的需求,工筆花鳥又重新成為畫家樂于采用的表現形式和題材,一大批有過學院背景的畫家開始專門從事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他們或“借古開今”或“西學中用”,都在創(chuàng)作形式及畫面格調上為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從近年來美術展覽中的作品及當代一些有影響的畫家的作品來看,工筆花鳥畫已經在以下幾個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革:
一是造型觀念的改變。傳統(tǒng)工筆花鳥的造型基本上運用以人寫生為基礎的寫實手法,強調表現對象(花木、蟲鳥)的具象特性的精準把握。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藝術家或融合傳統(tǒng)或借鑒西方的寫生,使西方的形體、解剖、結構、明暗及空間感的觀念影響到中國畫壇,當代中國畫則在此基礎出現了抽象變形的風格,使現代花鳥畫在寫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繪畫空間。而在創(chuàng)作中,將這種改造過的主體意識及觀念重新融入畫面的每個細節(jié)與意蘊之中,這種新意象的產生,使工筆花鳥畫以生動逼真的物象表現及清新淡雅的格調重新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如第十屆全國美展中何曉云的《嫩綠輕紅》,莊道靜、咸宜的《百合》,在一般寫實的基礎上追求更精微極致的刻畫,強調了形式因素,吸收裝飾性繪畫的變形、夸張等造型手法,使整個畫面更加意象化。
二是色彩觀念上的轉變。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在色彩的運用上采用“隨類賦彩”的方法,不論是艷麗的重彩敷色,還是素雅的淡彩暈染,都以“再現”對象色彩為目的。由于傳統(tǒng)顏料在色彩品種和色相范圍所具有的局限,這種再現往往趨于“程式化”,比如畫葉片就只是在赭石或朱砂底子上罩染花青或石綠色。而今天的工筆花鳥畫,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促使藝術家用更加多元、開放的視角來看待自然萬物,從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把這種改造過的主體意識及觀念重新介入到畫面的每個細節(jié),并在寫實之外獲得了對“意”的重新解讀??茖W技術的發(fā)展和新材料的不斷出現,也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現空間?,F在的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已經不再僅僅限用“勾勒”“勾填”“沒骨”等,而是出現了各種新技法,常常是色墨并用,甚至以色為主,各種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在畫面上的運用,使色彩厚重、濃烈、夸張,同時還把西畫中的水彩、水粉、丙稀等色大膽融入當代工筆畫中,促使工筆畫的繪畫語言更豐富,效果更厚重大氣。
三是構圖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工筆花鳥的構圖講究物與物之間的主次,前后的搭配,強調布局的自然天成,不露人為的處理痕跡。而現代工筆花鳥的構圖更加強調畫面的主觀因素,借鑒和吸收現代平面構成原理,注重點、線、面的構成元素在畫面中巧妙組合與對比。必要時弱化畫面的空間感,強化構圖中的取勢和明暗調的處理,甚至有時畫面會呈現超越時空的錯位與重疊。從近年來全國性大展入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構成觀念的普遍使用,其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在畫展中表現得比比皆是,使得傳統(tǒng)章法的疏密穿插、銜接轉合觀念感受到局限性。在一些復雜而巨大的作品中,我們看到有些創(chuàng)作大膽突破傳統(tǒng)章法的構圖形式,如物象的密集性排列、單純的同一符號的著意組合、規(guī)整的直線造成的絕對的對稱,冷暖色塊間的著意搭配處理,塊面間的單獨分割與構成……
四是技法語言的拓展。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功,亦是傳統(tǒng)中國畫技法的總稱。歷代畫家無不對筆墨予以極大重視,認為“畫豈有無筆墨者”。“筆”通常是指烘、染、破、積、潑等墨法,以及干、濕、濃、淡的變化。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在技法上基本是通過勾勒、填色、暈染而成的,后來發(fā)展的“沒骨”畫法,弱化了線條勾勒的作用,除了暈染外,還有“撞水撞色”的處理,總而言之還是相當強調筆墨意味的?,F代工筆花鳥畫則在傳統(tǒng)技法基礎上有更加多樣的畫面和表現方法,如拓印、皺紙、噴繪、干擦、留白、油水分離,漬色擦洗、局部礬染、撞水撞色等等,有些畫家在同一畫面運用多種技法,使畫面產生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高難度與復雜度,成為現代工筆花鳥畫在技術層面上與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拉開距離的一種重要環(huán)節(jié)。
總之,中國的工筆花鳥畫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是審慎的、微妙的。因此,變革工筆花鳥畫,使之在新時代有一嶄新的面貌,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作者系《定西日報社》美術編輯
約稿、責編:秦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