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委會會議紀要
?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編委會會議紀要
2015年12月16日,《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第二屆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召開。會議由編委會主任委員路甬祥院士主持,王大洲、王中宇、王佩瓊、王昌林、吳忠良、張柏春、張燕生、李伯聰、李洪鐘、杜澄、陸化普、羅鐵堅、徐錠明、殷瑞鈺、顧基發(fā)、高隨祥、傅志寰、詹文龍等委員出席會議。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會前會見了出席會議的各位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蘇剛教授出席會議并致歡迎辭。
受主編委托,編輯部主任王佩瓊編審做工作報告。報告共分五個部分:辦刊實踐的簡要回顧;2015年度主要工作;2016年度工作安排;若干體會以及存在的困難。編輯部認為,經過艱苦努力,刊物快速成長,傳播學數(shù)據(jù)日益向好,社會影響日漸擴大,形成了鮮明的宏觀性、綜合性、實踐性、跨學科的特色,在工程學術領域及學術出版領域有了一席之地。2015年度,順利地完成了預定任務;保持了刊物的既有風格及稿件質量,刊載文章內容或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工作立論,或圍繞工程實踐提出的問題立論,既注重理論性,又注重實踐性;對于跨學科學術期刊的規(guī)律有了新認識。2016年,刊物將改為雙月刊,這既標志著刊物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進展,也對編輯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構成新挑戰(zhàn)。2016年度的選題安排將緊密聯(lián)系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緊扣工程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力爭產生有分量、有影響、有啟發(fā)性的專題及文章。編輯部認為,學術期刊的本質屬性之一是學術話語權,權重則是所在學術機構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的量度。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刊之一,編輯部成員深感責任重大,更須砥礪前行。編輯部認為,刊物過去成績的取得實實在在地得益于編委會的思想指導及資源支持。編輯部相信,在新一屆編委會強有力的指導下,刊物面臨的困難一定會得到克服,刊物必有其光明的未來。
與會委員圍繞刊物的宗旨、定位,刊物的選題,以及網(wǎng)絡時代工程形態(tài)的新發(fā)展、工程學術的新理念,刊物如何發(fā)揮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工程技術發(fā)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詹文龍委員率先發(fā)言,黨的五中全會強調新的理念,首要的就是理念創(chuàng)新。在整個創(chuàng)新鏈條中,應當有科學,有技術工程,有產業(yè)。如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選題,從創(chuàng)新角度看,重離子加速器究竟有多少創(chuàng)新點?與經濟社會如何結合?如何向產業(yè)轉化?研究這些問題的文章就會與理念創(chuàng)新的要求有其較好的結合。編輯部的工作報告談到工程價值問題,可能要較多地考慮工程的性價比。工程的集成性可以引領產業(yè)的發(fā)展,科學工程如何引領產業(yè)發(fā)展,與國外比較,國內有差距。高鐵的發(fā)展在國內外獲得較高評價,引領了產業(yè)發(fā)展,是性價比高的案例。總之,《工程研究》應當突出工程創(chuàng)新,突出工程的性價比,突出工程對產業(yè)的引領。這將有助于樹立刊物的品牌。
傅志寰委員發(fā)言,辦好一個雜志很不容易,《工程研究》經過這幾年發(fā)展,取得了不少成績,進入了核心期刊。雖然還有很多困難,但發(fā)展趨勢是比較好的。但現(xiàn)在離高水平學術期刊還有不少差距。雖然進入了國內的核心期刊,但沒有進入SCI。我常為這個刊物約稿,但其他作者有異議,因為是否是SCI期刊與學術評價有關,年輕老師尤其重視這一點。現(xiàn)在刊物有好的基礎,編委會及編輯部實力較強?,F(xiàn)在路院士親自抓這個事,我看很有希望。如何辦好期刊,我提一個建議,工程院管理學部所屬期刊有一個做法,就是與工程論壇相結合。每期論壇文章很多,他們會從中選擇一些發(fā)表。如果刊物與中科院的技術科學學部的論壇結合起來,可能會有助于稿源問題。“工程評論”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主要是突出批評性,希望強化。
李洪鐘委員發(fā)言,刊物創(chuàng)刊時,師老是編委會主任,站得比較高,刊物立意高,范圍廣,社會工程也在其中,稿源應當很多。問題是新刊物知名度不夠,不是SCI期刊。我考慮,老科學家們,包括在座的編委都很了解本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又不像年輕學者那樣在乎是否SCI期刊,有新的想法、新的思想可以寫出來,投到這個刊物。期刊要設法提高它的影響因子,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出英文版,這樣可以較快地提高影響因子,較快地進入SCI。要多參加有關論壇,發(fā)現(xiàn)稿源,吸引過來,等到時機成熟,可以聯(lián)合辦論壇。這樣就會逐步發(fā)展起來。這個期刊這些年發(fā)展不錯,影響力一直在提高,編輯部成員都很敬業(yè),發(fā)展起來有個漸進過程,將來會更好。
殷瑞鈺委員發(fā)言,從季刊變成雙月刊,這是刊物的一個提高,現(xiàn)在由路院士組織這個雜志,我相信會有很大的進步。對刊物而言,稿件的選題組織很重要。黨的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規(guī)劃等對于國家發(fā)展是很重要的問題,刊物應當考慮將之納入選題范圍。這樣的選題不是一個學科可以解決的問題,一定要由許多學科進行交叉討論。一項工程不會只有原技術,一定是相關異構的,技術因素與經濟及其他因素結合起來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生產力??偸钦f我國的工程大而不強,一個很大問題是產品品牌,質量的品牌效應的問題,也應該在我們跨學科工程視野當中。關于稿件的組織方面,一是要特約撰稿,二是要組織學術會議、學術論壇,三是要加強宣傳工作,使年輕學者知道這個刊物。至于經費問題,不是大問題,但也是應當解決的。
徐錠明委員發(fā)言,我認為這個雜志刊物辦的非常好,每期的雜志,我都翻一翻,看一看,我認為整個雜志在進步。哲學家們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講的。工程是人類改變世界的造物實踐,我認為刊物的方向完全正確??镆獋鞑バ碌睦砟?,硅谷的理念就是《這里改變世界》。編輯部的“工作報告”講工業(yè)革命選擇了蒸汽機,一本書中講到制度推動了工業(yè)革命。這些新理念對于辦刊很重要。關于明年能源的選題很好,但立意不夠高。要注意巴黎氣候大會的精神,巴黎大會限定人類能源80%不得利用,煤炭資源利用不超8000億噸。如此,能源問題不僅要關注非常規(guī)能源的利用,而且要注意高碳能源的高效利用問題??飳⒅菐熳鳛榘l(fā)展方向,很好。有位老先生講,中國缺乏思想市場,智庫就是一個思想產品市場。我們刊物要開放共享,未來的知識是共享的,未來經濟也是共享的。希望這個雜志越辦越好。
張燕生委員發(fā)言,我是做經濟研究的,從經濟的角度發(fā)表一點看法。雜志辦得很好,無論是它的欄目,還是編委會的組成,還有目前的選題,都還是不錯的。我想談三點意見。第一點,“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五大理念中間所產生的工程需求能不能在下一步選題中間重點考慮?如何從全球視野來看工程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五中全會決議,關于開放發(fā)展講了兩個重要詞。一個是中國下一步將要深度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那么深度融入是什么概念?像“一帶一路”,亞投行,這些舉措下一步走下來會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從工程的角度來講,它會形成很多需求。第二句話,下一步要發(fā)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中國下一步可能在走出去,在全球投資會產生一些大的布局變化。雜志應當開放全球視野考慮工程需求,考慮工程瓶頸,考慮工程管理所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是我的第一個建議。第二個建議是關于欄目的。有一個欄目是“工程調查”,我就在想從開放角度,工程的調查能不能對當年的坦贊鐵路做一個調查。我們知道坦贊鐵路是一個財務上破產的項目,但是它確實產生了中國的巨大無形資產?!耙粠б宦贰钡闹卮蠊こ添椖坑檬裁礃拥哪J阶?,需要總結。這個調查對回答這個問題會有幫助。香港地鐵的TOD模式也可以做一個調查,作為公共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沒有讓政府掏一分錢,它還給政府交2000億。像這樣的工程,可以做一些調查。最后一個建議,這個雜志要辦好,想做出一個智庫,這實際上會涉及整個國科大怎么變成一個中國和世界高端智庫的一個品牌。工程研究不僅僅是國科大的,可能還涉及工程院,它應當是個開放的體系。當然,這里涉及一個基金會的問題,好的智庫需要基金會的支撐?;饡闹С謺怪菐斓难芯扛陀^、更可持續(xù)。
顧基發(fā)委員發(fā)言,《工程研究》雜志思路與一般的雜志思路不一樣,有特色,應當保持。關于“工程調查”欄目,我們科學院的許多課題應當做工程調查。比如,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全球氣候變暖有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jù)?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過多地強調科學研究方面,沒有從社會方面進行考慮。我很高興《工程研究》發(fā)表了一篇關于氣候談判集團演化的文章。全球氣候變暖是否對所有人都不利?從社會角度考慮,有很多問題需要調查。三峽工程的生態(tài)影響問題也應當進行調查。工程要進行可行性研究,國外的可行性研究既講工程的利益,也講工程的負面影響。我們國家很少講工程的負面影響。我們這個刊物應當全面反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結果,既包括工程的科學技術方面,也包括社會方面,既包括工程好的方面,也反映工程不好的方面。
羅鐵堅委員發(fā)言,維納的重要著作《控制論》提示我們,研究工程問題時候要考慮人的因素,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他的討論跨過工程造物的邊界了,考慮到人的因素了?,F(xiàn)在很多人對信息的理解,我認為有些誤區(qū),我聽了很多報告,都是把信息化變成采集信息,存儲利用。其實這個過程是從工業(yè)化角度來看的,從信息化角度來說,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和智慧,字面上的不同反映了對于信息本質理解的不同,很多人在用工業(yè)化的概念理解信息化,如此就陷入很大誤區(qū)。從這個角度看,代碼就有重要意義了。代碼的容量是知識、智慧融入量的重要指標。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信息化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工程研究》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李伯聰委員發(fā)言,工程研究的背景是我國已經是工程大國,正在向工程強國的方向努力。將工程作為一個綜合性對象進行研究在西方也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路院士的支持下,中國的《工程研究》正式創(chuàng)刊,幾乎同時,同名英文期刊也創(chuàng)刊了,而且很快就成為SCI期刊。工程研究在國際上是一個新的、有發(fā)展前景的學術方向。目前,美國、歐洲的學者都在從事工程的綜合研究,與中國學者的研究比較起來各有優(yōu)點。工程研究大有可為。
張柏春委員發(fā)言,對于工程而言質量是一個大問題。質量是工程價值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過去因為質量問題,英國人要求德國人必須標注產品產地,那時德國人的產品質量不行。德國人將之作為文化恥辱。當然,后來德國人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德國制造成為精品的象征。日本產品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國的產品質量沒有延續(xù)古代絲綢和陶瓷上千年壟斷國際市場,帶來巨額貿易的輝煌傳統(tǒng),廉價大量?!豆こ萄芯俊窇敵珜Чこ涛幕ㄔO,引領工程文化向高品質方向發(fā)展,條件成熟時不妨舉辦一個關于以質量概念為核心的中國工程文化的論壇,并在刊物辦一個專題。
陸化普委員發(fā)言:刊物的未來發(fā)展目標,一個是智庫,一個是高端學術期刊。在我看來,這在概念的內涵上有些矛盾。高端學術期刊以SCI為標志,在高校無論是遴選學術新人,還是晉升職稱,這幾乎成了絕對的標準。當然,這種現(xiàn)象不是很好,但正視現(xiàn)實的話,不進入SCI很難變?yōu)楦叨藢W術期刊。進入SCI的文章大多是基礎性的學術論文,而智庫需要的文章與此不同,很難進入SCI。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出版英文版。談到“城市群的結構與發(fā)展模式”選題,城市群到目前這樣一個發(fā)展階段,速度挺快,但是理論支撐有欠缺,發(fā)展到這樣一個高級形態(tài),如果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撐,會導致實踐中一系列問題出現(xiàn)。比如說,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等現(xiàn)代的城市病,生產生活都會進一步惡化。如果好的理論支撐跟得上,健康城市化這種理想就有可能實現(xiàn)。
吳忠良委員發(fā)言,提三個建議:一是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做好“十三五”規(guī)劃方面的研究,應該是我們《工程研究》這個雜志份內的事情。實際上,在操作層面上有許多問題。有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發(fā)展怎么規(guī)劃?市場經濟怎么規(guī)劃?這些觀點值得推敲。聯(lián)合國組織的SDI,實際上就是一種科學規(guī)劃。二是建議《工程研究》推進免費在線共享,以提高引用率和影響力。三是建議刊物不要匿名評審。既然請專家評審,就要相信專家的操守,匿名評審某種程度上是對專家的不尊重。
王昌林委員發(fā)言,提幾點建議:一是刊物要緊扣工程主題。可以請一些老專家,就重大工程的經驗教訓寫文章。他們現(xiàn)在有時間做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文章領導關心,讀者也愛讀。第二個建議是請老專家就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如重大實驗室、智能電網(wǎng)等工程的合理性進行研究,提出建議。第三個建議是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專家就工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進行研究,寫成文章在刊物發(fā)表。工程經濟的評價指標研究就是一個值得做事情,美國自然科學經濟每年出一本報告,叫《美國科學和工程指標》,內容很詳細,對工程規(guī)劃和設計,對我國的重大科技工程的實施會有幫助。
王中宇委員發(fā)言:工程的社會研究很重要,這個刊物建立工程社會研究平臺很有必要。對2016年的幾個選題我很有興趣。第一個是關于信息化與產業(yè)鏈關系的選題,產業(yè)鏈破碎化問題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是個大問題。第二個是城市群結構的選題。城市化反映的是國民生存狀況的問題。我國的城市人口已經過半,農村狀況堪憂。過去中國人口是面狀分布,現(xiàn)在向城市集中。城市化的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值得研究,中國有獨特國情,不能跟著別人的邏輯走。要進行獨立研究,研究的進路,一是事實,二是邏輯。第三個關于能源的選題很重要。能源結構會發(fā)生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發(fā)展幾百年靠的就是地下化石能源,現(xiàn)在難以為繼了。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現(xiàn)代化能源問題怎么辦?是個大問題。應當研究,不應當局限于非常規(guī)能源??茖W本質上是解決認識問題,工程是解決改造世界的問題。我們的刊物可以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即從工程眼光看社會,也可以倒過來從社會的眼光看工程。
高隨祥委員發(fā)言,《工程研究》發(fā)展還是很快的,一路走來不容易。現(xiàn)在面臨一些困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刊物的跨學科特色及綜合性定位。這樣的定位要求作者要有對于工程的全面體驗,要有思想,要有智庫學者的學識。這樣,符合要求的作者群人數(shù)就比較少。但這個定位恰是這個刊物的亮點,很可能催生一些新的東西,新的學科??锏木C合性要求跳出工程看工程,綜合很多學科來研究工程問題,如此,很可能催生“工程學”這樣的新學科。刊物應當堅持這樣的立意。智庫方向正確,走下去可產生影響,帶來稿源。
王大洲委員發(fā)言:提一點建議,現(xiàn)在國家層面一直在討論互聯(lián)網(wǎng)+,我覺得我們期刊也需要走互聯(lián)網(wǎng)+的道路。具體做法建議建立中國工程研究的門戶網(wǎng)站。我們現(xiàn)在也有一個網(wǎng),就是工程研究編輯部的網(wǎng)頁,這個網(wǎng)頁主要是投審稿的一個門戶,展示我們雜志發(fā)表文章,功能太單一了。這個網(wǎng)站應該是跨學科的工程研究領域,成為跨部門、跨領域的研究平臺。這樣,這個門戶網(wǎng)站的信息就會非常多元,可以有工程前沿進展的情況,可以有國際國內工程研究主要的機構的展示,最新成果的展示,也包括我們雜志自身的東西,可以提出一些工程問題,可以設工程論壇容納各種各樣的評論。發(fā)展起來之后,有可能工程領域的企業(yè)也好,技術開發(fā)部門也好,有關領導部門也好,這個門戶網(wǎng)站變成了一個必須瀏覽的事情,這樣就會有廣告投入解決運營的資金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方向。
路甬祥主任委員做了總結發(fā)言。各位委員做了很精彩、很有內涵的發(fā)言,充分肯定了上一屆編委會及編輯部卓有成效的工作。上一屆編委會在師老的指導下,對《工程研究》的定位宗旨、欄目設置是很正確的,這一方向和基本原則都應該得到堅持。各位委員對于《工程研究》下一步提高質量,擴大影響,發(fā)揮學術引領性作用,提出了有創(chuàng)意、有指導性、有可操作性的許多很好的建議,希望編輯部同志們很好地研究采納,反映到我們《工程研究》下一步發(fā)展中去,體現(xiàn)在2016年以至于長遠的工作實踐當中。講幾點意見。第一,要認識國家發(fā)展新形勢及世界工程技術發(fā)展的大趨勢為我們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信息化、網(wǎng)絡化不僅對科技產業(yè),而且對整個文明形態(tài)都帶來了新的變化。能源轉型發(fā)展,未來二三十年將構建新的可再生、清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源結構。以綠色低碳、網(wǎng)絡智能制造為特征,制造領域會有大的發(fā)展。新的經營服務模式不斷涌現(xiàn)。第二,關于刊物的定位。除了延續(xù)過去好的做法,還要發(fā)揮刊物的智庫作用。這樣一個平臺不是一個簡單的、有邊界的平臺,實際上是無邊界的網(wǎng)絡體系,可以為國內智庫或者高端智庫提供一個窗口,這樣的話,我們的稿源就會豐富起來,影響就能擴大。也要主動約稿,比如找主持過國家重大工程的老專家總結重大工程的經驗教訓等。第三,要實現(xiàn)刊物的開放獲取,重視網(wǎng)絡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通過網(wǎng)絡擴大刊物影響。第四,在信息網(wǎng)絡時代,對于工程這個概念要有新的理解。原來講的工程技術是基于科學知識和管理知識的綜合性的造物,在信息網(wǎng)絡全新的環(huán)境下,工程產生信息知識、智慧概念,不僅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還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幾乎無所不包的知識??锏臋谀績热葸€應當更多地反映綠色化發(fā)展的大趨勢。我相信在編委會的集體努力下,在編輯部同志們的敬業(yè)奉獻精神推動下,我們的刊物一定會越辦越好,一定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最后,杜澄委員做了表態(tài)發(fā)言,代表編輯部非常感謝各位編委的建議和一貫的支持,非常感謝各位編委的蒞臨,而對于“感謝”最好的表達則是編輯部全體同仁將盡力使各位編委的意見、建議在新一年的辦刊工作中得到落實。
DOI:10.3724/SP.J.1224.2016.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