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銘
?
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王慧銘
【摘要】目的 探析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將其分為兩組,每組6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行為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的運動功能評分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可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關鍵詞】行為護理;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康復效果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運動功能障礙是腦梗死的主要并發(fā)癥,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現(xiàn)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患者康復運動治療中實施護理可改善康復效果?,F(xiàn)選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資料,對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男78例,女44例,年齡為50~78歲,平均年齡為(62.35±2.33)歲;病程為1~4個月,平均病程為(1.63±1.21)月。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符合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1],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按患者意愿將其分為兩組,每組61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首先,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重癥患者實施皮膚清潔等護理;其次,嚴格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并做好用藥不良反應的護理;再次,主動與患者建立良性溝通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最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和就醫(yī)環(huán)境,并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
觀察組在康復運動治療中給予患者行為護理,具體如下。
體位訓練中的行為護理:若患者意識清醒,則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體位訓練,每日2次,每次持續(xù)時間為0.5 h左右。同時,向患者家屬說明體位訓練的相關注意事項,避免患者的上肢軀體處于屈曲的狀態(tài),還需避免下肢伸展頻繁。若患者的意識不清醒,則對患者進行被動護理。
穴位按摩中的行為護理:主要按摩部位為患者的四肢。對上肢進行按摩時,取患者仰臥位或坐臥位,按摩患者的曲池穴﹑少海穴﹑合谷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上肢部位活動。對下肢進行按摩時,按摩外膝眼穴﹑昆侖穴﹑照海穴,同時指導患者自行活動下肢,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
移位練習﹑生活能力訓練中的行為護理:指導患者從床上到輪椅上自行活動,并鼓勵其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的陪同下站立行走。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培養(yǎng)其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能力。
1.3 評價標準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2],評價內(nèi)容包括上肢-坐位﹑下肢-仰臥位兩大部分,滿分100分,包括上肢66分,下肢34分。0~50分表示患者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50~83分表示患者出現(xiàn)較為顯著的運動功能障礙,84~94分表示患者出現(xiàn)中度運動障礙,95分以上表示患者為輕度運動障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運動功能有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P 61 61 28.37±9.63 27.39±8.06 >0.05 81.32±13.64 59.41±7.93<0.05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其主要發(fā)病機制為供應腦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發(fā)生阻塞及狹窄,從而致使腦梗死患者發(fā)生腦組織缺氧﹑缺血的狀況,對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有研究顯示[3],腦梗死患者在搶救后,引發(fā)腦部神經(jīng)受損,其中,最常見的治療后并發(fā)癥是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預后。在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訓練中應用行為護理可輔助受損組織恢復,并為受傷組織再創(chuàng)造提供必要條件。
行為護理是臨床護理中新興的護理模式,以行為醫(yī)學和行為科學為重要理論基礎,重視對生物﹑心理以及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在臨床護理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針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而言,對其實施行為護理可增強對其四肢的鍛煉,幫助患肢逐漸恢復運動功能,最終實現(xiàn)肢體功能的重建[4]。通過對患者進行體位訓練﹑肢體穴位按摩﹑移位訓練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針對性護理,可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從而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運動功能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本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綜上所述,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可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嬌,梁哲,劉紅超.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7):3807-3808.
[2]周洪梅.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價值[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34(l):84-86.
[3]于靜.臨床護理路徑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445-1446.
[4]穆信利.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效果影響[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2):221-222.
Effect of Behavioral Nursing on Motor Dysfuncti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Huiming Zhongsh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of behavioral nurs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motor dysfunction.Methods A total of 122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motor dysfunction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1 patients for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behavioral nursing,and nursing efficacy of thes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nurs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motor dysfunction can improve the exercise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Behavior Care,Cerebral motor 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2.169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16(2016)02-0227-03
作者單位:361000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