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晉
(??诮?jīng)濟學院,海南海口 571127)
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英譯策略
崔曉晉
(??诮?jīng)濟學院,海南???571127)
中華古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大量古詩詞曲,成為我國古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的茶文化更是古詩詞曲中的精髓部分。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古文化也開始面向全球。但由于各國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的古詩詞曲很難在其他國家落地開花,這就要求我們在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上下功夫。1871年英國傳教士的英譯版《詩經(jīng)》的問世,掀起了中國古詩詞曲翻譯的高潮,茶文化作為古詩詞曲的精髓部分,成為了翻譯者爭相翻譯的內(nèi)容。在對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中,由于沒有相關的規(guī)范和英譯策略,導致市面的英譯文本作品良莠不齊。本文針對如今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現(xiàn)狀,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策略。
古詩詞曲;茶文化;英譯策略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詩詞的地方就有茶,現(xiàn)在茶已發(fā)展成詩詞曲中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中國歷代詩詞人皆有描寫茶的佳作,簡稱為“茶詩”,如紅樓夢中的“掃將新雪及時烹”,浣溪沙中的“賭書消得潑茶香”。全球化不僅把中國的詩詞曲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把中國的茶文化帶到了國外。茶文化作為詩詞曲中的精髓部分,受到了外國人的喜愛,但是,由于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通,加之市面上關于詩詞曲的英譯書籍相當不規(guī)范,更不用說對茶文化的翻譯,外國人很難對我國詩詞曲中的茶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導致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難以在外國茁壯成長。本文分析了如今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茶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東西,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是我國獨特的一種文化,是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統(tǒng)一體。古詩詞曲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和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古詩詞曲的關于茶的描寫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茶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茶文化與古詩詞曲的結(jié)合不僅僅是語言上的結(jié)合,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相融。譬如,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寫道“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睂懙氖翘K軾為擺脫思鄉(xiāng)之苦,借煮茶來排解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對苦悶心理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由此可見,茶文化是古詩詞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詩人的情緒或是情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各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語言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的碰撞就是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的交流,各國文化的相融已成為當今全球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曲是我國一種既古老又優(yōu)美的表達方式,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古詩詞曲資源,我國可以稱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詩詞曲寶庫。并以其用詞精妙,意境深遠著稱于世?!安柙姟弊鳛楣旁娫~曲中一個重要的分支部分,也同樣具備了以上特點。從先秦到漢魏再到盛唐直至宋元明清的古詩詞曲中都散發(fā)著一縷縷幽幽的茶香。中國古詩詞曲被稱為是中華五千年的語言藝術(shù)瑰寶,茶文化又是其中的精華所在,由此,良好的英譯對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1譯者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有差異
當我們驚嘆于我國古詩詞曲用詞精妙,意境深遠時,對照中文和英譯作品欣賞時,總是感覺,英譯作品少了中文的那份神韻,原文中的意象在英譯中也不知去向,就連原本讓詩歌朗朗上口的韻腳也消失了,這樣英譯往往讓外國讀者有種中國古詩詞曲本就是索然無味的東西的感覺,這對于文化的傳播是很大的阻礙。到底是什么讓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變的面目全非的呢?究其原因,還在譯者身上,由于每個譯者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迥異,造成了對茶文化的理解偏差。還有的譯者根本對茶文化一無所知,單單憑過硬的英語能力就妄想翻譯我國歷史悠久的藝術(shù)瑰寶。這種做法不單單暴露的譯者的知識淺薄,而且也是對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褻瀆。
2.2古詩詞的特性,譯者難以把握
詩歌是最為復雜、精煉且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比其他形式語言形式的翻譯難度更大,對譯者的表達技巧、用詞能力和對文字的處理要求更為嚴格。由于漢字在音,形,義,語法方面比漢外的文字更為紛繁復雜,這就不可避免的使?jié)h語的外譯有無與倫比的困難。而中國的古詩詞曲是漢語最為濃縮精煉的部分,這就使對其的翻譯是難上加難。加之,中國大部分的古詩詞曲都是寓情于景,譯者很難對作者當時的感受感同身受,因此在用詞方面很難把握正確的情緒。
2.3譯者學識不足
英譯中國的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需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一般的翻譯者很難達到這種高度。想要很好地英譯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首先,要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詩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對各個朝代的古詩詞曲都有很深的認識的理解。其次,還要了解茶的文化,從采茶制茶開始,到每種茶的烹法,以及最后的品茶都要有深厚的功底。最后,要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語言習慣有一定的了解。三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的英譯不能按照英文直譯的方式來進行翻譯,這樣翻譯出來的詩僅具其形,不具其神,這就使中國古詩詞曲的魅力大打折扣,只有形神兼?zhèn)涞挠⒆g才是優(yōu)秀的英譯。在茶文化的英譯過程一定要有相關的翻譯策略,包括補充譯法,相關意象轉(zhuǎn)化譯法等。
3.1補充譯法
我們知道,漢語的詩詞曲中是沒有曲折變化的,而英文中卻是很常見的,所以譯者不得不考慮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等的變化。其次,漢語不僅有音,形,意的變化,而且每個詞的詞性多變,時而作名詞,時而作形容詞,時而作動詞或副詞。最后,漢語極簡,省略極多。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的文化交流活動,要把原詩中的意思完完整整地傳達給外國的讀者。古詩詞曲中獨特的語法與英文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在古詩詞茶文化英譯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原詩詞曲中沒有出現(xiàn)的成分和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不是譯者隨意添加的,而是根據(jù)英文的閱讀習慣和思維差異進行調(diào)整的,這些成分讓譯文更加精準。如《冬夜即事》中的“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睂懙氖嵌箍吹较卵┝耍s緊招呼侍兒將新雪掃起,用雪水烹茶。如果我們把這個內(nèi)容直譯出來,外國讀者恐難理解。楊憲益、戴乃迭將其譯為“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And g 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譯文將新雪譯為“fresh fallen snow”,譯文中增加了“fallen”,表現(xiàn)了雪落下的狀態(tài),雖然是比原詩中增加的內(nèi)容,但使譯文更加符合英文習慣,使外國讀者讀起來更加順暢舒服,也將原詩的魅力體現(xiàn)出來了。另外,將“試茗”翻譯為“how to make good tea”,譯文中增加了“good”,雖是譯者自己增加出的內(nèi)容,但卻更能表現(xiàn)出茶的香甜。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幽幽茶香。
3.2相關意象轉(zhuǎn)化譯法
中西方傳統(tǒng)不同,風俗不同,歷史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翻譯起來,困難重重,有時甚至遇到英文中不存在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譯者找到相關的意象來表達其含義。比如中文中的“陰陽”,英文中就不存在這個意象,這就使西方人感到困惑,不知所云。為了避免在英譯中出現(xiàn)這種狀況,譯者會找到相關意象替代原詩中的內(nèi)容。如《過山農(nóng)家》中的“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譯文翻譯為“Don '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the farmer said.“We are very much pleased by the fine day to air our grain.”譯文中用“cloudy smoke”意寓“煙暗”,用相關的意象來描述烹茶時的煙暗,用外國讀者最能理解的意象去表現(xiàn)中文中比較晦澀的東西。西方人比較喜歡較為精確,有實證性的東西,而中國人則喜歡模糊,具有意象性的東西。翻譯時容易出錯的原因就是外國讀者對中國的某些意象不了解,而中國古詩詞曲正是以其朦朧的意象享譽全球。要想讓譯者能翻譯好中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必須要讓譯者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和語言特點,然后通過對中國各種意象的了解去翻譯這些模糊朦朧的東西。
3.3譯者加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和相關知識
雖說在中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翻譯要按照相關的翻譯策略,但譯者的文化修養(yǎng)和相關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內(nèi)容。譯者首先要花時間去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學習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并要知道為什么說中國的歷史流淌著一脈幽幽茶香。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只是對中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翻譯的前提,還要弄清中西方文化差異,語言差異,及表達方式的不同,學會中英文中相關意象的恰當表達。最后譯者要運用上述的翻譯策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翻譯得恰到好處。
中國古詩詞曲茶文化是我國最重要的非文化物質(zhì)寶庫。全球化的進程讓各國的文化都有機會走出國門,為了讓世界的人民都能欣賞到我們國家的古詩詞曲茶文化的無與倫比的魅力,我們有義務培養(yǎng)并要求我國的英譯者憑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和過硬的翻譯能力,把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很好地翻譯出來,能被西方人所接受,并為之深深折服。謹以此文,提出中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英譯的一些簡單策略,望能拋磚引玉,共同促進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傳播。
[1]賈瑋品,顧正陽.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英譯之我見[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3-127.
[2]劉金龍,葉紅衛(wèi).跨文化視角下的古詩詞曲英譯策略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02-405.
[3]劉金龍,劉曉民.評《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126-127.
[4]何晨蕾,陳玉瓊.淺談花茶茶藝解說詞與古詩詞的結(jié)合[J].茶業(yè)通報,2014(1):42-44.
??诮?jīng)濟學院2015年度校級重點科研項目:《海南民間文化習俗的英漢翻譯現(xiàn)狀研究》hjkz15-10
崔曉晉(1980-),女,滿族,甘肅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