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英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外語系,河南鄭州 451200)
淺析茶葉名字英譯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研究
蘇寶英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外語系,河南鄭州 451200)
茶名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能夠反映出茶葉本身的形狀等,還濃縮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觀念。在中國茶文化領域中,茶名是一個獨特的藝術窗口。茶名英譯對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意義重大。本文在介紹中國茶葉的命名方法分類的基礎上,探討了茶名英譯的影響因素。同時,總結出茶名英譯的幾點策略,以促進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
茶名英譯;翻譯策略;茶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只有做好茶名翻譯工作,才能積極有效地進行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外宣,讓異域讀者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茶名英譯方面存在的問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茶名英譯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找到茶名英譯的有效策略,促進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中國茶葉的命名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寓意深厚,是中華民族審美觀點、地理文化、鄉(xiāng)土習俗的縮影??梢哉f,茶名本身就是一門厚重精深的藝術。如普洱茶、虎丘茶、龍團、鳳餅、鐵觀音、瀑布仙茗,這些茶名語言之優(yōu)美、內涵之深厚讓人嘆為觀止。以下內容詳細闡述了中國茶葉的命名分類方法。
1.1以產地命名
中國有句古話“名山出名茶”。自古,茶就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中國的許多茶都冠有山名,如龍井茶產自杭州西湖的龍井山;虎丘茶產自蘇州的虎丘山;六安茶產自六安山等。還有松蘿茶、天臺山茶等都是以產地山名命名。此外,也有許多茶以產地的行政區(qū)域命名,如匡廬茶、陽羨茶等。
1.2以形色香等物理特征命名
茶葉最主要的物理特性就是外形、顏色和香氣。中國茶葉中有許多是以茶的某一方面物理特性命名的。以形色香等物理特征命名的茶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滿了藝術性,如“雀舌”、“鳥嘴”、“蟬翼”、“蘭香”等。以“雀舌”為例,雀舌指的是茶葉的外形像雀的舌頭。這個名字用具有鮮明形象的事物來喻指,充滿了趣味性。
1.3以采摘時節(jié)命名
不同的茶葉有著不同的采摘時節(jié)。茶葉的采制十分講究節(jié)氣,如果節(jié)氣不對,會影響到茶葉的質量。所以,中國茶葉中許多都冠有傳統(tǒng)時令,比如社日、清明、谷雨等。以“雨前茶”為例,顧名思義,雨前茶要在谷雨時節(jié)之前采摘。
1.4以傳說故事或美好祝福命名
在中國,茶被稱為“真君子”,有著高雅不俗的含義。所以,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們極愛茶,他們將自己的才情賦予茶名中,讓茶名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如“瑞草魁”、“仙茗茶”、“明月寮”等,這些茶讓人只聞其名就心馳神往。據《續(xù)茶經》記載,中國古代的茶名中凡有“玉、金、瓊、華”字樣的寓意祥瑞,凡有“”云、龍、黃金“字樣的寓意高貴吉祥。
1.5以創(chuàng)制人或茶樹的名字命名
除了以茶葉本身的物理特性命名,中國的茶還有一種命名方法,就是以創(chuàng)制人或茶樹的名字命名。以這種方法命名的茶葉種類不多,比較知名的有“金俊眉”和“迎春”茶。
茶名英語中存在不少的問題,概括來講,主要有四點:(1)沒有統(tǒng)一使用tea作后綴。在茶名翻譯中,譯者對是否使用tea作后綴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有的譯者選擇用,有的譯者選擇不用,也有的譯者翻譯這個茶名時,那個茶名也不用。以“白牡丹”為例,譯者直接將其譯成White Peony。顯然,這種譯法是極為不妥的。譯文讀者很容易將White Peony誤認為是花名白牡丹,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困惑。(2)單純采用拼音音譯,未加任何譯注。在茶名英譯中,有大量的茶名都是簡單的音譯。對于不熟悉中國茶葉文化的異域讀者而言,音譯的茶名等同于一個空洞的符號,沒有任何有用的價值和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音譯茶名弱化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和交流。(3)譯名無法體現茶葉的物理特性及文化內涵。茶葉最主要的特性包括顏色、形狀、香氣和采制時節(jié)等。上文提到,中國有許多茶是以茶葉的某一個或多個物理特性命名的。但是,譯者在翻譯這些茶名時無意或無奈地從繁就簡,采用直接音譯法或其它比較簡單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使得茶名蘊含的文化內涵全部丟失,這也是茶名英譯存在的最大的問題。(4)忽略了譯文讀者的文化和審美習慣。很多譯者在進行茶名英譯時沒有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文化和審美習慣,結果導致茶葉譯名不但不被譯文讀者理解,反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以“西湖龍井”為例,很多譯者將“西湖龍井”翻譯成“dragon well”。“龍”在中國寓意“尊貴、權利、吉祥”。但是,在英語詞匯中,“龍”的對應詞“dragon”指的是一種大蛇,寓意為“兇暴、邪惡”。因此,用“dragon well”來表達“西湖龍井”是十分不恰當的。
3.1茶名英譯混亂,無統(tǒng)一術語
眾所周知,中國有很多名茶。但是至今為止,在世界茶葉市場都沒有出現中國的名牌。究其原因,這與茶葉英譯商標不統(tǒng)一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中國學術界并沒有出版權威的茶名相關術語字典,無法有效指導和規(guī)范茶名英譯。在茶葉市場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也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茶名英譯原則,導致茶名英譯混亂。
3.2茶類翻譯專業(yè)人才匱乏
合格的茶類翻譯人才既要具備一定的茶文化背景知識,又要有過硬的翻譯功底,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我國高等院校中開設“英語翻譯”專業(yè)的學校有很多,但大多是商務英語,很少涉及茶英語翻譯方向。同時,也有不少的高等院校開設了茶學專業(yè)。但這些專業(yè)主要教授的是茶學相關知識,比如茶禮儀、茶文化等。此外,中國也有不少的茶專家和茶愛好者,他們對茶學知識和中國茶文化研究頗深,但卻沒有英語基礎,無法進行茶名英譯??傮w上講,中國茶類翻譯專業(yè)人才極為匱乏。
3.3翻譯理論脫離實際
目前,在翻譯學領域有很多成熟的理論,比如符號學理論、目的論、功能對等、歸化與異化等。不可否認,這些理論對茶名英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茶名英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我們不能把它等同于中英詞匯的轉換。譯者在進行茶名英譯時,一定要考慮到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一位成功的譯者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及兩種語言轉換的策略和方法,更要熟知兩種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兩種文化的對等交流。
中國茶葉命名種類繁多,但并不是無章可循。上文中已經闡明中國茶葉命名大致包括以產地命名、以茶葉本身的物理特性命名、以采摘時節(jié)命名、以創(chuàng)制人或茶樹品種命名和以傳說或祝福命名。從修辭的角度講,這些茶名主要用到了隱喻和借代兩種修辭手法。此外,也有混合性的茶名。根據茶名不同的命名方式,筆者建議茶名英譯應從以下幾條策略入手。
4.1清晰界定茶名
茶名英譯混亂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相關領域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音譯術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有的譯者在茶名后加tea,有的則不加tea。筆者建議譯者在進行茶名英譯時應遵循國際慣例,在茶名后統(tǒng)一加tea,比如“黑茶”譯成“Dark Tea”、“綠茶”譯成“Green Tea”。這樣便有效避免了譯文讀者將茶名與其他事物的名稱混淆,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對于“雀舌”、“紫筍”、“蓮心”等含有隱喻或借代修辭手法的茶名,“可用直譯+Tea”的翻譯方法。比如“雀舌”可以譯成“Sparrow Tongue Tea”。這種譯法能夠讓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相應的聯想和情感共鳴。
4.2表現出茶名的內涵意義
茶名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反映著中國地理環(huán)境,民族觀念,風俗習慣,審美價值等文化因素。比如,“明前茶”是在清明前采制的;“蘭花茶”有蘭花的香氣;“碧螺春”的茶葉形狀卷曲如螺。譯者在翻譯此類茶名時,要盡可能地“還原”原名的內涵意義,讓異域讀者領略到中國漢語的博大精深和中國茶文化的綺麗多姿。筆者認為采用“內涵意義+Tea”的翻譯方法比較合適。以“雨前茶”為例,這里雨指的是“谷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譯者可以將其譯成Pre-Grain Rain Tea。這種譯法既將“雨前茶”在谷雨前采制的內涵表達了出來,又讓異域讀者了解到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氣。
4.3省略茶名的隱含意義
有些茶名的隱含意義比較復雜。比如,“大紅袍”這個名字既不是指茶葉本身的形色香等物理特性,也不是指茶葉的產地。關于大紅袍這個名字的來歷,民間有一個傳說:皇帝喝了該品種茶后,袪病提神,龍顏大悅,逐將紅袍披在該茶樹了。同時,還要焚香祭天。故得此名。顯然,這樣復雜的內涵很難用幾個英文單詞在名稱中解釋出來。筆者可以直接忽略掉茶名的隱含意義,直接采用音譯法。必要時可以加上注解。
4.4如實保留歷史名詞
茶名中有許多是根據人名或地名命名的。這些人名或地名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已經成為原語中的歷史名詞。在譯語詞匯體系中,并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詞。對于這一類茶名的英譯,譯者要如實地保留原語名詞。一般情況下,可直接采用音譯法。對于含有修辭手法的歷史名詞命名的茶名,可通過注釋幫助譯語讀者更好理解茶名內涵意義。
茶名英譯關系到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譯者要充分認識到茶名英譯工作的重要性,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tài),主動承擔起中國茶文化外宣的責任,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呼吁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出臺茶名英譯相關術語詞典或規(guī)范,推動茶葉譯名的規(guī)范和統(tǒng)一。
[1]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2014(4):51-54.
[2]劉法公,徐蓓佳.公示語漢英翻譯原則的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2):47-50.
[3]劉艷君.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及其對譯者的要求[D].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4]黃汝干.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與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J].農業(yè)考古,2010(2):37-39.
蘇寶英(1982-),女,河南安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