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筱瑾
(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寧夏銀川 750001)
談英語教學中茶與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牟筱瑾
(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寧夏銀川 750001)
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際是外語教學中最根本的目的。所以為了跟背景文化有差異的人進行更好的交流,跨文化交際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茶文化蘊含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對人和社會的進步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茶文化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載體。雖然茶文化是中外文化都存在的東西,但是其文化上的差異很大。本文首先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進行闡述,而后對中外文化中的茶文化的相關信息進行敘述,就茶文化的教學意義進行簡要介紹,最后就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對茶與中外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提出了一些建議。
英語教學;茶文化;跨文化;交際;意識
隨著我國各方面的發(fā)展,與國際不同國家接觸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不可或缺。但是在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為了分數(shù),獲得證書,沒有充分意識到英語交流的重要性。一旦畢業(yè)后需要與外國人交流,那時再進行學習、投入,得不償失。所以應當在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就注重其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使以后社會交際更加順利進行。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是東方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其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文化思想。將茶文化與文化交流相結合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文明的舉止、高尚的道德以及謙和禮讓的優(yōu)秀品德發(fā)揮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而語言作為知識和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方面,其往往因為人所處的地域的物質、宗教、生態(tài)、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不同,導致不同文化人的說話方式、邏輯思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導致一般人都喜歡使用自己說話的方式與他人溝通,而這往往會因為對方的說話方式做出錯誤的推論,從而導致沖突、引發(fā)矛盾。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僅僅對英語的詞匯、語法以及發(fā)音進行完全掌握是非常不夠的,只有通過對英語文化的相關背景進行了解,才可以達到使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順利交流的程度。在文化交際中,倘若交流雙方不能身處于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就會出現(xiàn)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在英語的教育、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對英語國家的社會風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進行一定的了解,從而讓學生能更準確的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茶文化作為我國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外茶文化的差異進行了解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對不同文化的國家進行了解,從而能夠更加準確的與外國人進行溝通。
2.1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是中國眾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中國在上下五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也在不斷的演變和更新,其包括茶道、茶藝、茶精神、茶學等內容。如今,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對我國的茶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對品茶有喜好的外國人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各個國家也各自衍生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不僅形式多樣更是各有千秋,但相比于中國的茶文化卻略顯遜色了。中國茶文化不僅反映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更是中國文明與禮儀的代表。茶文化的內涵更是豐富多彩,其精神內涵是通過沏茶、品茶、賞茶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慢慢領略的。一般而言,品茶者若舉止粗魯,缺乏教養(yǎng)是品不出茶的精髓的;賞茶者若心煩氣躁,思想扭曲是欣賞不到茶之美的;而沏茶者若不能凝神定心,也不會沏出一壺好茶。因此,茶文化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將其應用到教學中,尤其是英語教學中,即可推廣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也可促進各國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2.2中外茶文化的共同點
2.1.1中外茶的概念相同
中文“茶”主要有如下四個意思:①茶樹;②茶葉泡成的飲料;③某些飲料名稱;④常綠灌木、花白色、橢圓形葉子;英語中tea的部分意思與中文基本一致。Tea指的是:①茶葉;②茶樹;③喝的“茶”;④沒有茶葉的飲料。
2.2.2與茶有關的表達大致相同
中文中茶的相關的表達其基本意義不變。比如茶名:綠茶、烏龍茶等。英語中的綠茶表達類似為green tea。再比如:tea bowl(碗茶);tea cooper(卸茶葉的碼頭工人)。
2.3國際茶文化
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在國外同不同國家的經(jīng)濟、人文、文化、歷史相結合,逐步演變出了日本茶文化、英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摩洛哥茶文化等。日本的茶道源于本土,但是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茶具充滿了本國的民族風情,衍生出有自我特色的茶文化的禮儀、體系等。在英國,茶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是紳士風度禮儀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英國女王參加各大活動的必需儀式。韓國人十分看重茶文化,認為茶文化就是本民族的根,其每年都會有屬于茶的節(jié)日。不同的茶文化相互交融,可以把全世界聯(lián)系起來。
2.4各個國家的茶文化特色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世界各國都有屬于自己的茶文化,而且各具特色,尤其在飲茶的方式上更是千奇百怪。例如,泰國人不喜歡熱茶,通常在飲茶前加入少量的冰塊,或直接將茶水放入冰柜;蒙古人的飲茶方式也比較特別,可能是受生活習慣的影響,他們喜歡在茶中加入羊奶或牛奶;俄羅斯人喜歡在茶中加入檸檬,冬季時在茶水中加入甜酒,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預防感冒;埃及人喜飲甜茶,通常在茶中加入許多的白糖;斯里蘭卡人酷愛喝濃茶,尤其是哪些由又苦又澀的茶葉泡制的茶,深得他們的喜愛。不同國家它們的飲茶方式存在差異,例如蒙古人喜歡把磚茶搗成粉狀,然后加入水,在鐵鍋中煮沸;加拿大人的泡茶方式講究,一般先將陶壺燙熱,再加入適量的茶葉,然后用沸水澆上去,泡制六七分鐘后才可飲用。不同的飲茶方式,不同的泡茶方法告訴我們茶文化在不斷的發(fā)展,各個國家都有適合本土生活特色的茶文化,這是跨文化交流的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應用茶文化,更能體現(xiàn)全球化意識,更能表現(xiàn)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1在英語教材中融入茶文化
目前,很多的英語教材中都有和茶文化有關的章節(jié)。老師可以根據(jù)書本上的文化背景,對當?shù)睾椭袊牟栉幕M行對比,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可以對異國文化進行主動吸收、對其語言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
3.2英語活動中融入茶文化
可以針對不同國家的茶文化,舉辦與茶文化有關的小品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的方式對茶文化進行了解,從而真正感受外國文化的魅力。
3.3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茶文化
茶文化有茶德,人有道德,在英語教學中適當?shù)膽貌栉幕商岣咧型鈱W子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同時還可讓各國的茶文化均受到關注。茶文化具有無私奉獻、刻苦學習、百折不撓的精神,可在英語課堂上應用關于茶的典故,融合茶的精神來教育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融入茶的精神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是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徑,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基礎。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茶史學、茶文化社會學、飲茶民俗學、茶的美學、茶文化交流學、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學等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并對比不同國家茶文化的特點,使學生對各國茶文化都有所認識,這可有效的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4.1加強英語老師的茶文化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
雖然教材內關于文化的知識很多,但是關于茶文化的知識點很少,而茶文化作為我國極具特色的一種文化,與很多茶文化國家具有鮮明的對比性,通過對比可以加大對異國文化的理解,所以老師應當首先自身對中國的茶文化、外國的茶文化進行了解、對比。比如:中國人和英國人喝茶地點的區(qū)別、喝茶時間的區(qū)別等方面。然后與課文結合實際,進行茶文化的課外拓展,通過中外茶文化的對比讓學生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更加了解,從而加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意識,使學生能更準確的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4.2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文化交際實踐
老師的教授僅僅只是文化交際培養(yǎng)的一部分,另外大多數(shù)的文化積累都是來源于學生的文化交際實踐、課外閱讀兩部分。此時老師應當作為學生的指引,為學生提供了解不同國家茶文化的渠道,比如:適合學生的英文讀物、文化學習的網(wǎng)站等。從而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
4.3跨文化交流的解決辦法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僅需要科學的籌劃,還應當做好周密的操作。目前我們存在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可歸納為:第一、對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存在局限。普遍認為跨文化交流障礙是受語言的影響,事實上與文化的差異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因此文化交流應得到應有的重視;第二、跨文化交流存在隨意性。對他人表達的信息不夠了解,而是憑借自己的主觀隨意性,忽略文化溝通的客觀規(guī)律,導致對事物的區(qū)分不明確,因此有必要加強對中外文化知識的學習與融合。
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培養(yǎng)是長期且十分細致的工作,應當努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熏陶文化和語言的知識,對不同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解,以此增強其對英美文化的理解。瑞士翻譯家赫伯特說:“若想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受到其精神的熏陶?!薄熬裱铡本褪且髲奈幕形○B(yǎng)分,熟知目標文化有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對其有重大影響的相關文學作品。因此,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把語言和其相關文化背景相融合,并始終貫穿在整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目標文化滲透在語言學習中。
[1]潘艷玲.淺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J].才智,2010(18):36,28.
[2]錢伊琳.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J].新課程學習:上,2012(9):129-131.
[3]陳茶鳳.高職高專茶文化專業(yè)課程設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為例[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2):161-162.
牟筱瑾(1977-),女,回族,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