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芳,盧艷華(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0)
?
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及其英譯方法初探
王會芳,盧艷華
(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0)
摘要: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中外譯者對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工作也在逐步加深。古詩詞曲作為我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對其進行英譯工作,能夠極大增強世界人民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在古詩詞曲中,茶文化是一種文化特征,代表了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的風流雅趣和高尚品格。所以,對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進行英譯工作,將會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曲;茶文化;英譯
王會芳(1975-),女,河北安國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英語。
盧艷華(1979-),女,河北泊頭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英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詩詞曲聞名于世界,它們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杰出代表,集中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高雅性情和豐富學識。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如果不將其翻譯傳播,會是眾多文化研究學者的一大憾事。因此,世界各國的譯者始終將我國古詩詞曲的翻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古詩詞曲體現(xiàn)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縮影,凝聚了千百年來文人學子的聰明才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飲茶品茶的文化傳統(tǒng),以茶論詩、談道會友,是眾多文人雅客的高潔愛好之一。隨著歷史的衍變,古詩詞曲與茶漸漸形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研究這種現(xiàn)象對領(lǐng)悟我國古詩詞曲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重要意義。將我國古詩詞曲中包含的茶文化進行翻譯研究,可以讓世界各國的人們都能夠體會到茶的雅趣。
中國人飲茶品茶的習慣由來已久,據(jù)說是始于神農(nóng)時代,幾乎綿延于五千年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之中。茶,在中國的文化中始終被看作是品味高潔的人所喜愛的事物。茶文化,主要是指在飲茶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特征,不僅具有單一層面的意義,也往往存在于與茶有關(guān)的眾多行為事物中,比如,茶道、茶精神、茶德、茶藝、茶書、茶具、茶畫、茶故事等等。
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主要是指,古詩詞曲中對與茶相關(guān)的文化活動進行記錄,透過茶這一藝術(shù)形象,文人的思想情感能夠寄托在其中,文人們將人生感受蘊含在茶文化之中,進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象。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盡管世界上眾多國家都有飲茶的習慣,但是中國對于茶的精神推崇已經(jīng)上升到了文化的地步,中國的茶文化體現(xiàn)的是我國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蘊涵的雅致和禮儀。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兩者之間是別無二致的。在古代中國,品茶通常是高雅文人們的興趣愛好,他們常常以詩會友、以茶會友,在這些文人雅士的聚會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飲品,他們將茶作為抒發(fā)情感的重要工具,借著品茶的契機,談?wù)撊松硐耄惆l(fā)心中感悟。因此,由茶而引發(fā)的眾多古代詩詞散曲,是極為普遍的。在古詩詞曲中,作者時常借著茶的名義來表達內(nèi)心高潔的追求,因而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值得向世界各國人民進行推廣頌揚。
全球化的發(fā)展為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條件,當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為頻繁。想要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則需要將中國突出的優(yōu)秀文化進行傳播介紹,如外國人想要對我國文化有整體認識,更需要從我國古代的文化傳統(tǒng)開始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由于語種的不同,譯者就承擔了這個光榮使命。他們通常是具有豐富學識的專家學者,對中西方的文化都有一定的研究,弘揚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成為中西方眾多譯者的重要目標。我國古詩詞曲中包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能夠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喜愛飲茶的眾多國家之中。英語是當今世界應用程度最高的語言,將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翻譯成英語語言,將會大大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讓更多人增加對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了解。
但是,當前在對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進行英譯時,很多譯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夠熟悉,因而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夠表現(xiàn)出古詩詞曲中實際蘊涵的文化情懷。我國古詩詞曲通常都是有著固定格式的,在進行翻譯時,需要將其中的格式進行有效區(qū)分,很多譯文的斷句工作一般達不到要求,導致經(jīng)過英譯之后的古詩詞,往往會失去原來的韻味。尤其,意象是我國古詩詞曲中的重要部分,意象的代表意義通常較強,在進行英譯的時候會出現(xiàn)困難。
3.1從茶文化詩詞曲中的文化背景方面進行英譯工作
將古詩詞曲中蘊涵的茶文化進行翻譯傳播,對于研究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容忽視的是,進行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傳播翻譯工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綜合考慮我國古詩詞曲中文字的各個方面,運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好英譯工作。茶文化是一種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文化特征,在進行英譯工作時,需要聯(lián)系茶文化產(chǎn)生的重要文化背景。翻譯工作并不是像大多數(shù)人想的那樣簡單,因為它不是將一種語言形式純粹變換成另外一種語言形式。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需要考慮兩者之間特定的語言背景、社會文化背景,才能準確地翻譯,再現(xiàn)翻譯對象所代表的社會文化。
譯者在進行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工作時,需要對中國茶文化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具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還要能夠感悟這些古詩詞曲創(chuàng)作時的文化背景。體會中國古代文人想要建功立業(yè)卻報國無門的憤懣與痛楚,了解他們宦海沉浮中想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的堅持與操守,感受他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交互掙扎的矛盾與痛苦,都是眾多譯者在進行古詩詞曲翻譯中最難把握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中國古詩詞曲的產(chǎn)生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長期浸染下的產(chǎn)物,眾多詩詞散曲的創(chuàng)作者心中大多有著被時代束縛的無奈,同時也有著高雅性情的豁達。在進行具體的翻譯工作時,要時刻注意詩詞散曲中體現(xiàn)的作者心境是憂是喜,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思想感情。
3.2從茶文化詩詞曲中的結(jié)構(gòu)方面進行英譯工作
古詩詞曲中的文字多是有固定的形式存在的,在我國的傳統(tǒng)詩詞曲中有唐詩、宋詞、元曲之美稱。唐詩大多有五言、七言,格式上有絕句、律詩等,宋詞由原來的小令逐漸轉(zhuǎn)變?yōu)樯祥爩懢?、下闋抒情的形式,元曲中市井俚語、方言詞使用程度較高。因此在進行詩詞散曲的英譯工作時,首先要考慮到其中的重要格式,從格式出發(fā),最容易發(fā)現(xiàn)翻譯工作的突破點,為英譯工作的展開提供前提條件。在進行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工作時,要綜合考慮到英語與漢語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差異,尤其兩者在結(jié)構(gòu)是有所區(qū)別的。中國古代詩詞曲中的句子格式大多是成對仗形式而存在的,這點在茶文化的古詩詞曲中同樣適用,但是英語語言中寫作的詩歌并不都是要求如此嚴格的,字數(shù)往往上下句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的古詩詞曲中常常有一個特殊的文化特點,那就是押韻。茶文化的古詩詞曲也是沿照這個文化特點進行主要創(chuàng)作的,在這些文學作品之中,普遍會在句尾使用中國古代韻母作為押韻的根據(jù),有時在每個句子的句尾,有時隔上一兩個句子的句尾。押韻之后的古代詩詞曲讀起來會有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感,在進行英譯之后,很少能夠還原我國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韻味,因而需要在英譯工作之中注意到押韻的重要性。
3.3從茶文化詩詞曲中的意象方面進行英譯工作
我國古詩詞曲中的創(chuàng)作往往在句子中使用眾多意象來表達特定的含義,在文學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中,甚至形成了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義的文學現(xiàn)象,例如“悲秋”已經(jīng)成為文人表達內(nèi)心痛苦孤寂的主要意象。在進行我國茶文化詩詞曲的英譯工作時,尤其要注意茶的固有意義,茶在這些古詩詞曲中起著特定意象所代表的意義。茶作為古詩詞曲中重要的意象,往往會代表著文人作者的高潔雅趣,體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抽象意義,是詩歌的主要構(gòu)成元件,意象本身雖然是模糊的,但是其中代表的感情卻是能夠具體化的。很多英語語言下的詩歌,意象也是明顯存在的,但是在進行英譯工作時,還是需要對中國古詩詞曲中的意象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在中國的古詩詞曲中,意象的存在并不是那么明顯的,往往通過其他一些字詞給予側(cè)面的說明。在《紅樓夢》中,詩詞的應用是極其普遍而有技巧的,其中有一句詩:“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边@句詩中完全沒有茶這個字的出現(xiàn),但確實是在說茶,“茗”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代表茶的意思,同時詩中所說掃新雪進行烹煮,明顯也是在說煮茶,因為中國古代文化中自始就有用雪烹茶的習慣。準確認識中國的茶意象在古詩詞曲中的運用,對于展開茶文化的英譯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想要對中國有所了解,就需要對我國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古詩詞曲作為我國優(yōu)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流傳具有重要影響。由于在我國古詩詞曲中描寫茶文化的內(nèi)容極其之多,進行我國古詩詞曲中茶文化的英譯工作,將會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強我國在世界上的文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正栓,楊麗華.21世紀初中國典籍英譯小議[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6):42-47
[2]王艷梅.中國古詩詞中數(shù)詞的應用與英譯策略淺析[J].海外英語,2015(12):126-127
[3]李明棟.漢語“意合”特征對古詩英譯策略的影響[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27(10):103-107
[4]吳偉雄.淺談漢語對聯(lián)英譯的策略與方法[J].上海翻譯,2013(4):16-20
[5]周亞莉,藺艷.元雜劇中的文化意象英譯策略探微[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6):30-3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