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仰恩大學(xué)軍事理論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
魯迅小說中的茶研究
王志強
(仰恩大學(xué)軍事理論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摘要:在中國命運多舛的20世紀30年代,經(jīng)歷過五四時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風(fēng)出現(xiàn)了差異。魯迅的《喝茶》發(fā)軔于生活與時事,但論述時則突見機鋒,對不合時宜的“清?!焙汀凹某镣从谟拈e”等進行了針砭時弊的評說。本文就對茶進行概述,并對魯迅生平之茶事茶文進行探究,從魯迅小說《喝茶》入手,深度探索魯迅小說中的茶的意蘊。
關(guān)鍵詞:魯迅;小說;茶
茶,每個人都有所知曉,也基本上都有所品飲,但是對于“茶”的起源究竟在何方,發(fā)源于何時,恐怕就鮮為人知了。事實上,在古代,“茶”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不同的人對于“茶”都會有不同的稱謂。茶在最開始時候的用途是當(dāng)作藥品來用,之后人們不斷深入認識了茶,在日常生活中也將茶當(dāng)作了普通的飲品。讀書人總的飲茶之風(fēng)氣和晉代的清談之風(fēng)之間有著頗為緊密的聯(lián)系,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不安定,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亂,這些文人們盡管飽讀詩書,但是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于是清談之風(fēng)便漸漸興盛了起來。清談之風(fēng),顧名思義,就是幾個趣味相投的好友聚集在一起,大家談?wù)搰掖笫乱约皞€人的志向,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出了清談家。這些清談家用茶當(dāng)作助興的飲品,坐而論道,并分析事情的是非道理?!妒勒f新語》中記載到:“清談家王檬先生愛好飲茶,每每有人作客,必定以茶待之。《中國風(fēng)俗史》中大致將魏晉時期的清談之風(fēng)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前兩個階段的清談家愛好飲酒,他們基本上以眼癮來助興,借助杯中的酒來抒發(fā)自身的情懷,而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典型的嗜酒狂放之人。而后兩個階段的清談家則喜好飲茶,認為只要有茶做伴,就能夠長期保持思維的活躍,他們認為飲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他們時刻離不開茶,因此能夠體會到飲茶諸多好處,這樣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茶人。
2.1三兩茶事
我國的文人們對于茶有著一種別致的情結(jié),他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將喝茶帶來的感悟轉(zhuǎn)化成為多姿多彩的文字,究竟能夠精彩到何種程度,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是文人自身所具備的文學(xué)修養(yǎng),第二則是他們在品茶的過程中用何種思想境界得“道”。魯迅先生對于飲茶的嗜好養(yǎng)成,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的飲食習(xí)慣。周作人先生的《魯迅的故家·茶水》這樣記載到:
即便是在同一城里或者鄉(xiāng)鎮(zhèn),每家每戶的飲食方式以及習(xí)慣也會有所不同,各縣之間的差異就更加明顯了。就以興房舊為例,一邊早起煮飯,一邊燒水泡茶,因此,在吃早飯以前就有茶水能夠飲用,但是如果在安橋頭的魯家作客的話,恐怕就沒那么方便,因為在那里沒有早茶可以飲用,基本上是在煮過早飯以后才能夠燒水泡茶的。在家里的大茶幾上面放置一把大錫壺,用棉套套上,再用草屯著,這樣就可以保持它的溫度,分為早中晚三次倒?jié)M,此外再沖一悶碗的濃茶汁,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著來吃。
在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們從“濃茶汁”以及到外婆家作客感覺“不太方便”等詞語中可以看出,他們兄弟二人自幼時便養(yǎng)成了飲茶的習(xí)慣。
茶事更是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以及平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在他本人的日記中經(jīng)常提到,但是在他所寫文章中卻很少提及。我們暫且看看他生活時間較長的北京以及上海兩處的情況。許廣平先生的記述是較為詳細的:
先生是經(jīng)常飲茶的,并且一定要是清茶。在北京的時候,他單獨用一只有蓋的舊式茶杯,每每飲過一次便再泡一次,味道十分濃厚,在我們看來甚至有一些苦澀,還能夠再泡一次。移居上海之后,就改用小壺來泡茶。可是這樣茶的香氣便很難久存,過了不久香氣便會散發(fā),只要工作不是非常繁忙,沒有時間來細細品味茶的時候,他基本上會要求另外換一個壺。如果有新茶到的時候,正是恰當(dāng)?shù)臅r候,他就一邊稱賞,一遍勸我也喝一杯,所以我也漸漸學(xué)會喝濃茶了。(《欣慰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日常生活》)
2.2幾段茶文
魯迅先生和齊壽山先生合作翻譯的《小約翰》,是在一九二六年的七月至八月間,前后共持續(xù)了一個多月,這段時間里,魯迅先生基本上每天中午吃過飯后都要來到公園的茶室展開自己的工作,直至完成每天的工作為止。周樹人先生也曾在三十年代與日本的朋友內(nèi)山萬造一起展開一項活動,就是在上海的一個書店門口開設(shè)一個茶桶,其作用就是給來往的行人供應(yīng)免費的茶水,周樹人先生曾在一九三五年的日記里這樣寫道:“將茶葉囊交給朋友友山先生,用作給行人提供茶水之用。(“施茶”這在周樹人先生故鄉(xiāng)就是一種施加仁義的行為),有關(guān)周樹人先生的茶室,在文章《關(guān)于魯迅三數(shù)事》中同樣有非常明確的描述。
顯而易見的是,茶已經(jīng)非常完美地與周樹人先生的日常生活非常完美的結(jié)合了,在他本人的日記中也會經(jīng)常提到一些關(guān)于喝茶以及購買茶葉的事情。在自己的文章《喝茶》中的文章一開始,就從平常生活里的細微小事中引出了有關(guān)的感受:
某公司的茶葉又降價了,去買了二兩上等茶葉,每兩花費二角。首先用開水泡上一壺,為了保持其溫度,就用棉襖包裹起來,卻沒有想到仔細品味起來,味道竟然跟我一貫喝的粗茶所差無幾,顏色也是比較濃濁的。我意識到自己是錯的,喝好的茶是需要用碗的,于是便換了碗蓋。果不其然,用碗蓋泡過的茶。色澤清新而味道甘甜,一股清香中夾雜著些許苦澀,的確是好的茶葉。但是這是需要在靜坐無為的時候才能享用的。在那時候我正在寫《吃教》的過程中,過來飲上一壺,那種滋味竟然又在不自覺中滑過,跟喝粗茶的感覺一模一樣。
魯迅先生對于茶事的描述,既是感情細膩,又是頗有文采,讀起來給人一股質(zhì)樸爽然之感。
“文人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而哲學(xué)是文人思考的最高級的形式?!碑?dāng)茶已經(jīng)被文人們當(dāng)作平常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必備物品時候,茶中就不可避免的夾雜著文人們關(guān)于理想或者人生社會等方面的深刻思想。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文人都會以自己所持的獨特價值觀在喝茶這一行為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者境界。
魯迅的文章《喝茶》中,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工作相照應(yīng),并且將其提升到文化以及哲理的層次。魯迅先生對于許多文體都是十分精通的,經(jīng)常用其獨特的筆法,樸實而不失意境的文字,非常巧妙的寄托本人的思想觀點?!坝泻貌鑱砗?,學(xué)會品味好茶,這自然是一種清福,但是要想享受到這一種清福,必備的第一點就是功夫,然后就是不斷練習(xí)之后的特殊感覺”這是魯迅先生關(guān)于贊美喝茶感受的文章,非常經(jīng)典,讀起來讓人感覺十分舒適,同時又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對于人生所持的獨立態(tài)度,被人們所深深喜愛。魯迅先生所寫的雜文很明顯是以平常百姓的平常生活中的點滴作為出發(fā)點,其“觀察視角十分獨到,且頗具穿透力,語言也是尖銳潑辣,直抒胸臆,文筆絕不拖泥帶水,對于比喻手法的運用更是十分嫻熟,”其達到的高度基本上是沒有人可以企及的,他所寫的文章《喝茶》就是如此,無論是文學(xué)的“進取性”還是“唯美”來說,二者都是兼?zhèn)涞??!昂炔琛边@一話題是被人們所熟知的,文人們也經(jīng)常以此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深入剖析魯迅先生所描寫的“喝茶”卻是別具特色的。
當(dāng)我們深入分析《喝茶》之后,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就是作者對于喝茶好處做出簡短描述后,并沒有過多的表現(xiàn)自己在喝茶過程中的切身感受,而是直奔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dāng)國家處于危難之際,過分的講求喝好的茶以及享受“清?!笔遣磺‘?dāng)?shù)?。在文章不斷展開的同時,作者自身的意圖也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喝茶》這篇文章的意圖并不是對于喝茶的唯美方式表示贊賞,其主要目的是對于國家處于危難時候沉浸于喝茶享受的“飲茶”者麻木不仁的批判。在這篇文章中的結(jié)尾提到:“感覺的靈敏以及細膩,相對于麻木,這很明顯是能夠看作是一種進步的表現(xiàn)......倘若沒有一些關(guān)聯(lián),甚至是起著阻礙的作用,那很明顯這就是在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正常自安詳,這一點一定要進行更正,我們將那些成天享受喝茶帶來“清?!钡奈娜撕统商煨燎趧谧鞯呢毧啻蟊娮鞅容^,我們就很明顯地看出,是后者才能生存更久。喝過茶,也望過秋天,我便在心中想起:就算不識好茶,沒有秋思,也就算了”魯迅先生的提到“喝茶”蘊含的內(nèi)涵以及用意就是,希望那些喝茶的文人們是絕對不能忘記自己所言擔(dān)負的社會責(zé)任,特別是那些飲茶文人,切忌亂用所謂的“練就出的特殊感覺”而在飲茶的清福之中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不然就是真正的“病態(tài)”。通過這樣的比價,我們就更能夠了解文章的主旨了,作者是借助喝茶觀的現(xiàn)實情況以及認識論的差別,談?wù)摰絿椅ky之時,作為中國人應(yīng)當(dāng)具有的責(zé)任感,這樣更加突顯出這篇文章的思想性以及針對性。
“文人茶文化相比較于其他形式的茶文化,其突出的特點便是精理,靈性等。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多的需要文人作為其載體,他們相比較于所有的其他一類的人,對于知識文化和思想精神的把握都是更加深入以及豐富的,因此文人茶文化的藝術(shù)化特色同樣突顯......我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魯迅先生在點到為止的談茶論道中,嫻熟的運用“批判的武器”,把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黃志根,項品輝.論魯迅等“喝茶”思想及其茶文化意蘊[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3,06:110-117.
[2]王同坤,魯迅,周作人.茶本無意人卻有情——讀魯迅、周作人的同題散文《喝茶》[J].名作欣賞,1995,01:77-80.
[3]蔡京玲.魯迅的“茶外之茶”[J].文學(xué)教育(下),2012,01:14.
[4]彭忠富.魯迅茶事[J].湖北檔案,2012,01:41.
[5]何松.魯迅先生與茶[J].茶博覽,2015,10:49.
[6]孟祥海.魯迅的茶趣[J].文史博覽,2010,08:43.
[7]邢平.魯迅與茶[J].農(nóng)業(yè)考古,1993,02:133.
作者簡介:王志強(1976-),男,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學(xu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