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
高校課堂茶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分析
周洋
(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存在對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更應將茶文化的內涵和精髓薪火相傳下去。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闡述和對高校課堂上對大學生的心理引導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了高?,F(xiàn)行的茶文化教育對大學生心理成長所發(fā)揮的作用,總結出高校課堂茶文化與大學生心理成長間的關系。這對茶文化教育在高校課堂上對大學生心理成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課堂;茶文化;大學生心理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加之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茶道茶藝興起的影響,我國的茶文化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同時,許多國內外的學者也將茶文化的傳承和應用方向瞄準了高校課堂,認為茶文化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文化素養(yǎng)、個人情操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茶文化,就是在飲茶這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藝、茶具、茶葉文學藝術作品等等。茶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國飲,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而茶文化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糅合了我國佛、道、儒諸派的思想,獨成一體,這使得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不僅在文化層面上反映了我國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更是我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縮影。
1.1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茶葉最初主要在云貴川一帶集中種植,后來經由人工的培育和地質的變遷,茶樹的種植才逐漸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得到普及。然而,單純的種茶、飲茶并不代表著茶文化的產生,而僅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先決條件。歷朝歷代國內國外的文人雅士對飲茶文化的定位,對茶道精神的闡釋和對飲茶藝術的發(fā)揮,才是茶文化形成的開端。
有關茶的最早記載,見于我國戰(zhàn)國時代編寫的《神農本草》一書。根據(jù)文獻記載,最初茶葉并不是作為日常飲品而是作為藥品而被發(fā)現(xiàn)的,因其具有甘甜止渴、提神醒腦的功效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唐代茶圣陸羽的茶葉專著《茶經》,對茶葉從種植到篩選到品評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使得茶學正式成為了一門學問和文化,為其著書立說者有之、為其吟詩作賦者有之。宋徽宗趙佶也親自著有《大觀茶論》。茶文化得以迅速發(fā)展并傳入國外,在其他國家也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在一些中國學者的推動下,茶文化課程正式走上高校的講臺,成為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教材。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茶文化在高校課堂中的滲透還只是才開始,還有很多不完善、不明確的地方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進一步摸索和探究,才能真正地將茶文化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應用于全面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素質中。
1.2茶文化的內涵
茶之于中國,不僅是作為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承載歷史的文化。飲茶也不再僅僅為了解渴,而被中國人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中國的茶文化不僅是單一的文化現(xiàn)象,而是包羅萬象的文化體系,不僅包括物質文化方面,如種茶、采茶、制茶、品茶等,還包含更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滲透了文學、藝術、宗教、醫(yī)學等各個方面。同時,茶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心靈烙印,凝結了民族的歷史情感。
茶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吸納了中國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理念。茶文化與儒家的理念融合,茶的清香高潔代表著君子的清廉端正,而靜心飲茶又可日省起身,茶道成為了儒家文化內涵的外顯;茶文化與道家文化融合,茶葉的樸素和天然被文人墨客推崇,茶作為道家靜修養(yǎng)生的載體再合適不過;茶文化與佛家參禪融合,產生并發(fā)揚了茶道,使飲茶脫離了技藝而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中國的茶文化流派雖不盡相同,但各有相通,其追求平心靜氣,自悟自省的精神內涵和追求自然的真善美的理念貫穿了整個茶文化的發(fā)展。
高校是培養(yǎng)我國未來人才的搖籃,優(yōu)秀的人才不僅意味著擁有熟練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意味著要具有高水準的道德情操。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明確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身體心理素質、專業(yè)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而這些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品德教育的培養(yǎng)。一所高校的文化氛圍在其學生的心理引導上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課堂又是對在校大學生影響最深的途徑之一,因此,高校課堂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重大。
2.1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現(xiàn)階段“九零后”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要組成部分。“九零后”的青少年大多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加其多年以來所接受的應試教育對其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發(fā)展也不十分有利,使得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人際關系溝通困難、情感問題處理失當、經濟水平差異困擾以及求職就業(yè)壓力等等。故而,如何引導、調節(jié)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成為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問題。
2.2高校課堂文化
高校的課堂文化是指由任課教師、學生以及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帶有聚合力的情景和氛圍,它體現(xiàn)了一個課堂乃至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好的高校課堂文化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還能夠體現(xiàn)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對生命的理解和領悟。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茶文化逐漸以多種形式走入多所高等、中等院校的國民教育體系。高校不僅增開了茶文化的相關必修選修課程,還專門設置了茶文化及茶藝專業(yè)。同時,茶藝師也已經成為國家承認勞動技能的一種職業(yè)。我國茶文化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3.1高校課堂的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在高校課堂中除以專業(yè)課的形式帶領大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外,還可作為選修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價值取向作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茶文化在高校課堂的教學內容涉及茶文化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對茶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學記載、種類鑒別、茶禮茶藝茶德茶道都有所涉及,其目的是在開拓大學生眼界的同時,讓他們對中國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將中國傳統(tǒng)美德植入他們的心底。
3.2高校課堂茶文化教學的作用
由高校課堂茶文化的教學內容,我們能夠知道,高校課堂中的茶文化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和健康觀念上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高校課堂中開設茶文化教學是具有傳承性意義的。同時,中國的茶文化中所倡導的一些價值觀念也能很好地從人生觀和世界觀方面對正處在形成過程中的大學生起到積極的影響,為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在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層面,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凝結了中華民族的勞動和智慧。同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更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一部濃縮了中國歷史。在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層面,茶文化中的茶藝茶禮能夠引導學生尊重禮節(jié)、講究禮儀,從而延伸到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遵守和對高層次的道德品質追求上去。茶文化的“參悟自省”可引導大學生轉換角度思考問題,平衡焦躁情緒,從而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壓力緩解起到調節(jié)作用。在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層面,不論是茶葉本身自然質樸的屬性、茶文化的清新、還是茶具茶藝的意境都能夠對大學生的心理起到一種積極心理暗示作用,使大學生的思想情趣得到熏陶和升華,大學生對真善美的感知能力將得到極大提高,其自身的美也將得到外化和釋放。在大學生的健康觀念上,茶文化的養(yǎng)生觀念能夠引起大學生對自身健康習慣的思考和改進,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生活作息習慣不規(guī)律、對健康問題不夠重視的問題。
隨著茶文化教學在高校課堂的進一步推進,茶文化教學在高校課堂的開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茶文化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受眾較少、教學內容不夠深入等問題。根據(jù)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在日后的高校課堂茶文化的教學中加入觀茶品茶、茶藝表演互動,茶文化知識講座,茶文化研究社團等新的教育教學形式,豐富茶文化教學的途徑。同時,也可以將茶文化的學習與大學生的專業(yè)課學習進行結合,例如旅游專業(yè)、歷史專業(yè)、對外貿易等等專業(yè)的大學生可以根據(jù)其愛好加修茶文化專業(yè),對其日后專業(yè)的發(fā)展和就業(yè)都能夠有較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高校應當提高對茶文化教育教學的重視,增加茶文化教育的多樣性,豐富茶文化的教學內容,以使更多的大學生更深層次的領略到茶文化的魅力,從而對其人生觀、世界觀、擇業(yè)觀的形成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同時也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登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技文匯,2009.5,58-59
[2]程啟坤,姚國坤,張莉穎.茶及茶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
[3]黃曉琴,張麗霞,向勤锃,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茶葉加工,2010.1,40-42
[4]高旭暉,張子強.論茶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J].中國茶葉加工,2003.(2)36-38
[5]沈佐民,曹剛.對茶文化內涵的初探[J].中國茶葉加工,2002.(2)39-41
[6]蘇巧雯.談茶文化在校園的育人功能[J].廣東茶葉,2007.(3)13-15
[7]何哲群.高職的茶道教學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8.(2)73-74
[8]耿密.論茶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6)99-100
作者簡介:周洋(1981-),女,天津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