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B式的鬧劇如何不再重演
《通信世界》全媒體總編輯
近日廣電總局清盤中廣傳播運營的CMMB業(yè)務的消息在業(yè)界引起一片嘩然。有知情人表示,關閉CMMB是遲早的事;而不知情的人問,為何投資100多億元的項目,最后竟是如此結局?
之所以將CMMB的發(fā)展過程定義成一個“鬧劇”,是因為從始至終,從主管部門到運營方,各方都是從“一己之利”出發(fā),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說話,導致這一投資100億元的項目以清盤的方式宣告結束,而最終損失的是國家利益(CMMB自開始運營以來,基本靠國家財政補貼)。
那么,CMMB為什么失敗了,誰來負責任?
我認為,CMMB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先要歸責于主管部門的“利己主義”和“任性而為”。成勢于2008年的CMMB,可以說是廣電部門從部門利益出發(fā),推出的一個“巨大成就”。從一開始,CMMB就飽受爭議:從最初的標準之爭,到后來的商業(yè)模式,幾乎無人看好,但最后還是“霸王硬上弓”。比如,當初發(fā)展移動電視時,有T-MMB和CMMB兩個標準可以選擇,T-MMB更為成熟,但廣電總局最終選擇了CMMB標準。廣電總局強行推出CMMB,盡管打著“為了組建新的媒體傳播形式”,但業(yè)界都清楚,廣電總局是為了與工信部爭奪手機電視國家標準。除此之外,廣電總局也是為了保住700MHz頻段。
在CMMB發(fā)展的高光時期,大約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借助國家主導的“奧運工程”之利,CMMB在全國37個城市落地建網(wǎng)。此后,中廣傳播又與中國移動、一汽合作,開始CMMB的產(chǎn)業(yè)化之路。到2011年底,CMMB迎來了發(fā)展中的頂峰:終端用戶數(shù)超過3500萬,付費用戶數(shù)超過1600萬。但此后,CMMB用戶增速緩慢,出現(xiàn)瓶頸。
為什么出現(xiàn)瓶頸?問題之一就在于CMMB的制式缺陷。CMMB是推送式的廣播制式,限于移動終端手持性與回傳方式的限制,幾乎無法做到互動、點播等,這直接導致了后期用戶體驗不佳,對用戶的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問題之二便是內(nèi)容匱乏。內(nèi)容少的原因一方面是CMMB系統(tǒng)因為技術原因可設置的頻道數(shù)量有限,很多電視頻道無法落地;另一方面是CMMB當時只能將電視節(jié)目被動地推送給用戶,用戶所能選擇的內(nèi)容過少。問題之三在于CMMB“天地一體”的技術體制和方案根本就是一個“幌子”,作為廣電總局下屬的企業(yè),中廣傳播的實力既無法實現(xiàn)衛(wèi)星的覆蓋,又無力承建全國地面網(wǎng)絡,僅依靠國家財政補貼如何組建運營這樣一張大網(wǎng)?
CMMB失敗的原因之二,在于經(jīng)營者的短視和無能。如果說廣電總局為行業(yè)利益將CMMB強扶上馬還情有可原,那么CMMB的運營方,中廣傳播在CMMB運營過程中的短視和無能則讓人感嘆,拿著國家資源,又有國家財政補貼,依然打出了一手“臭牌”。以與中國移動合作為例,看似“傍上”了中國移動這個“大款”,實則堵死了CMMB全面布局的機會,屏蔽了另兩大運營商的用戶資源,使CMMB的影響力大打折扣,未能形成規(guī)模市場效應。
這種短視的行為,自CMMB問世就一直伴隨其左右。用今天比較流行的一句話來講,廣電系真是缺少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沒有分享合作的基因。如果當初,廣電部門不一意孤行,選T-MMB(當時已成為手機電視國家標準)而非“行標”CMMB,在如今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將會是多大的市場空間?廣電的優(yōu)勢在于內(nèi)容,而非在建網(wǎng)運營,如今非要舍棄自己長項而選擇短項,焉有不敗的道理?
如今CMMB終于被清盤了,廣電部門用了10年的時間證明自己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但這個教訓他們吸取了嗎?推而廣之,在其它的行業(yè)主管部門,是否也有這樣的教訓,都吸取改正了嗎?讓市場說了算,這樣的口號我們提了多少年,但一遇到部門利益,市場就說了不算。CMMB的失敗,但愿能敲醒一些行業(yè)主管部門,一味地用行政意志支配市場,其最終的結果只會被市場“打臉”。
編輯|張鵬 zhangpeng@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