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生于米蘭的馬里奧貝里尼(Marie Bellini)在意大利設計和建筑界都有很高的威望。他不僅擔任過Domus雜志的負責人。事業(yè)起步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貝里尼,先后擔任意大利和國際著名企業(yè)如奧利維蒂(OLivetti)、卡西納(Cassina)、阿特米德(Artemide)的設計顧問或工業(yè)項目負責人,他的設計無一不讓意大利設計風格在國外獲得極高的認知度,為地中海式設計創(chuàng)作贏得聲譽。
貝里尼不僅多次獲得金羅盤大獎(Compasso doro),而且他的多個系列設計作品都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對綜合類設計的嫻熟把握能力,使他多次擔任世界大型展覽的設計總監(jiān)。在漫長的職業(yè)生涯中,他不僅致力于日常家居生活用品的設計,還參與了很多大型城市項目的設計,所以他不僅是一個獨具創(chuàng)意的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其創(chuàng)作的多面性和多產性,讓他揚名國內外。
貝里尼作為一個產品和家具設計師的職業(yè)生涯開始于1963年。1987年是他在家居產品設計師事業(yè)上的頂峰。貝里尼的25個設計作品都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1963年到1991年間,他在奧利維蒂擔任首席設計顧問,這些年,他設計了無數的產品,其中比較出名的要數家居裝飾品、電視機、音響系統(tǒng)、耳機等。
在卡西納,貝里尼設計了多種至今仍被稱作經典之作的家具產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卡西納沙發(fā)組合系列,貝里尼設計的沙發(fā)在傳統(tǒng)的外觀下,隱藏著結構的巨大變革。貝里尼讓結構間的關系變得簡單、合理,在填充物和沙發(fā)外罩方面加入了預裝置元素。沙發(fā)的四周和底部由聚氨酯板材制作而成,被制作成一個尺寸合適的完整墊子,再加上填充物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座位。
貝里尼1965年設計的卡西納Bruco躺椅成為工業(yè)設計上去機械化運動的標志。貝里尼改變了原有的設計模式,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有組織的躺椅。Bruco沒再進行改良和深入加工設計,現有版本就是最初的設計原型。
1976年貝里尼通過探索薄聚氨酯板材的性能,設計了一套休息椅,這是一次既復雜又簡潔的設計實驗。復雜性體現在精致的細節(jié)上,比如板材、椅子套的縫制、拉鏈的決斷性作用,椅子套不僅牢固,而且邊角設計具有實際的結構性元素。這款椅子的設計是為追求一個舒適開闊的休息空間,有或沒有扶手,這種坐墊都是想要隨意變換餐廳座椅的用戶不可或缺的。
在卡西納期間,貝里尼對桌子的設計風格大都簡潔、大方。經過布置并裝上坐墊后的La Corte桌子,各組件間可以靈活搭配。La Corte這樣的設計意在強調和傳遞傳統(tǒng)木工手藝的精華與內涵。而只使用一排豎直木柱子排成直線支撐桌面的La Basilica桌子恰恰就是他簡潔設計風格的體現。1977年,他還設計了Co Lonnato二代桌子,桌面和桌腿都是由大理石制成的。整張桌子充滿經典感,這得益于少見的的凸肚直立柱狀支撐物。
1972年的c&B La Bambole沙發(fā)組合成為填充式家具設計的頂峰。在設計La Bambole沙發(fā)前,本來是要設計個墊子。在制作過程中,出于對外罩和針腳以及幾何形狀的嚴格要求,最終得到了如此完美的沙發(fā)樣式。La Bambole系列還有扶手椅、沙發(fā)、沙發(fā)床、躺椅、床等家具產品。早期的扶手椅里面用塑料泡沫、雞毛和聚氨酯材料混合物填充。聚氨酯就是今天產品生產材料中經常被用到的一種記憶泡沫的鼻祖。后來,為了提升舒適度,利用冷氏聚氨酯元素密度的變化這一特點,才將這種材料用于填充。多數選擇這種簡化產品的顧客是被外罩、剪裁的精致打動,以及被貝里尼使用的并不常見的纖維材料所吸引。La Bambole在1979年獲得了金羅盤大獎(Compasso dOro)。
1973年,貝里尼設計的奧利維蒂Divisumma 18電子計算器轟動一時,計算器的底部形狀與人手持計算器使用時的手的形狀是一致的。鍵盤上的數字、字母和符號由白色的字體嵌在橘色橡膠按鍵上。橡膠按鍵薄膜與手指產生的觸感極好,使之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便攜產品之一。1976年,為了奧利維蒂Logos 42電子計算器的生產,貝里尼使用了電子組件試用裝,為其劃定了清晰的功能分區(qū),并且讓鍵盤的布局與其外殼保持一致。
貝里尼對佛洛斯·嘉納(Flos Chiara)落地燈是這樣評價的:“它就像是一張紙,到處散落,貌似在一個三維空間中環(huán)繞在我的手上,這是我腦海中追尋的畫面,然后我就畫出了設計圖紙。”最終的設計是用銀片制作成的,他簡單地將它卷起來,用松緊帶將其固定,做成底座。來自底座的光源被投射到上面的屏幕上,再進行反射和擴散。貝里尼在他的工作室用紙做成燈進行制作實驗。1974年,貝里尼為阿特米德(Artemide)再次進行了間接發(fā)光的燈具設計,他選用銀色圓頂燈泡反射光源到表面。綜合材料制成的薄板通過連接環(huán)相連,形成一個波動起伏的燈具形狀。
貝里尼的設計中經常出現“鳥嘴”形狀,“鳥嘴”一般就是壺的出水口。比如1968年的Bras MB 6-10-12-20臺面式冷飲分裝機,產品設計的優(yōu)美之處在于它透明的上半身(貯液器),出水口就是是模仿了“鳥嘴”的形狀而進行的設計;還有1984年為日本象印(Zojirushi)設計的Mlnideca水壺也采用了“鳥嘴”形狀的設計。
而他1985年為象印設計的Irotakeru電飯鍋,并沒有強調產品的自動化功能,而是把傳統(tǒng)的鑄鐵鍋與電子顯示器、開關和按鈕這些新鮮元素巧妙結合在一起。既不拋棄傳統(tǒng)又使得設計帶有新鮮感。
貝里尼1986年為歐科照明(Erco)設計的Eclipse照明系統(tǒng),沒有把元件全都封閉在一個盒子中,而是將這些原配件都拿到外邊,讓人一眼就能看得見并且清楚地知道那是什么配件。用這樣的方式,燈具自己展示出它的內部構造和功能。這樣的照明系統(tǒng)需要多種燈具材料和等數量的可調節(jié)光學器件才能保證照明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
1972年,他受委托設計和建造移動產品Kar-a-Sutra,這是一輛功能多變且具有實用性質的汽車。該汽車具有較強的穩(wěn)固性、較大的空間、多種使用功能,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滑動開關的汽車天窗和邊窗。車身是由意大利都靈的一間工廠中的一個專家專門制造生產,汽車原型一經生產就被卡西納公司位于米蘭北部梅達的工廠收走。這樣的汽車設計在當時實屬罕見,在梅達郊區(qū)的玉米地里被瓦萊里奧卡斯泰利(Valerio Castelli)用相機記錄了下來,并放在了展覽檔案中,后來Kar-a-Sutra果然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了展出。
汽車的液壓系統(tǒng)可以幫助汽車頂部升起,因此在汽車停穩(wěn)后,可以擴充汽車內部的空間供人娛樂活動或休息使用。Kar-a-Sutra內部是一個類似起居室的便于使用者日?;顒拥氖孢m空間。所有座位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隨意調配,并且用記憶塑料做填充墊,為其錦上添花,這算是貝里尼為Le BamboLe設計的最好的作品之一。即使將Kar-a-Sutra拿到今天來看,在汽車設計歷史上仍然是值得一提的,甚至可以說是產生了廣泛影響的,這為貝里尼當時所在的公司帶來了極大的聲譽,后來(1978-1981)他供職于法國雷諾公司(Renault),基于Kar-a-Sutra,改良設計出了埃斯佩斯——雷諾太空(Renault Espace),埃斯佩斯的誕生是歐洲多種用途汽車的典范之作,它的面世,在當時取代了50%傳統(tǒng)的箱式轎車。
70年代后期,雷諾聘請貝里尼擔任了5年的設計顧問。貝里尼在此設計了具有獨特合金車輪和車身飾件的菲亞特(Flat);基于對人體工程學的考量設計的具有獨特內部構造的藍旗亞(Lancia)。1972年,汽車內飾還沒有被市場重視起來,貝里尼率先嘗試把汽車內飾作為汽車性能評判的重要標準之一。1980年,貝里尼構思出一個完全統(tǒng)一的儀表板和中心控制臺,在他之前,通常沒人會想到要把所有零部件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但是零部件卻被貝里尼整合起來。而后,斷斷續(xù)續(xù)的汽車內部零部件開始走向集合和統(tǒng)一??梢姡谄囋O計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毋庸置疑。
建筑被認為是設計學科的元祖,可能是因為戰(zhàn)爭或災難需要,建立避難所是人類起初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筑因此被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隨著手工藝產業(yè)和服裝產業(yè)逐漸走向工業(yè)化和專業(yè)化。建筑師們往往也想嘗試其它學科,也許他們可以設計一把椅子或一盞燈,但又有幾個工業(yè)設計師曾成功設計了一個建筑?而貝里尼做到了,他作為意大利最成功的架構師、設計師,他把他在工業(yè)設計中的經驗和習慣用在建筑設計中,因為二者同樣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同時,在建筑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獲得的架構經驗,也幫助他更好地從事設計工作,使他再重回設計時,時刻保持更全面的思考和分析狀態(tài)。
大多數設計師都無法將創(chuàng)意風險與設計理念完美結合,而貝里尼卻是少數之一。無論是在家具、建筑、產品或汽車設計上總能見到他非凡的設計成果。縱觀歷史、總結經驗,設計這項工作被看做是一個過程,一個最終以實現人類需求為目的,并且不斷探索人類真正需求的過程。產品設計、體系結構、圖形、汽車設計和服裝設計,這其中任何一個,都會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潮流走向,在不斷變化的主題下,考驗的是設計師的能力,他們想要采取怎樣的方式去表達這一主題,又會以怎樣的形式去體現這一主題意義,這是人們希望看到的。
貝里尼好像有著用不完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造力。意大利的商家,比如奧利維蒂、卡西納,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樹立行業(yè)標桿或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充分包容著貝里尼的創(chuàng)造力肆意發(fā)揮,他們敢于接受和試驗,同時也勇于面對來自消費者的批評。商家與設計師的通力合作才會有商家的贏利和貝里尼如今在設計領域的名譽,貝里尼的設計才華也才有機會得到充分發(fā)揮。
(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