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讀到一篇《男子8年捐資20萬助學 致電媒體:求求你表揚我》的報道,說的是長春市“張老二”燒烤店店主張金彪,他給當?shù)氐摹缎挛幕瘓蟆反螂娫?,要求將他多年來幫助貧困兒童上學的優(yōu)秀事跡報道出來。他用“子貢贖人”的故事為理由說,表揚他的好人好事,會鼓勵別人也積極去做好人好事。
如果一個人是自己行為的獨立主體,那么,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別人對他行為的稱贊或責備是對此行為的一種評估和道德評價。稱贊是肯定,責備是否定。行為者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自我贊許或自我責備。但是,對行為者來說,自我贊許和自我責備在“度”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要求。自我責備過度一些沒有關(guān)系,別人會說這是“嚴于律己”。但是,自我贊許則是越有節(jié)制越好。不要說過度表揚,就是一般的表揚,也都有可能被別人視為“吹噓”。因此許多人會選擇謙虛或干脆“做好事不留名”。要求表揚不是不可以,但會被視為自我贊揚的“失度”。
倫理學者們對“表揚”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優(yōu)秀的視角”(merit-based view):一個“好”行為配得上表揚,值得表揚,是因為它本身很優(yōu)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實至名歸?!皟?yōu)秀的視角”表彰的是作為獨立道德主體的個人。第二種是“效應(yīng)的視角”(consequentialist view):對一個“好”行為,表彰的主要是行為本身,而非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表揚某個人的行為,是因為它能對其他人的行為產(chǎn)生“好”影響,有“積極”效應(yīng)。表揚好人、樹立模范、歌頌英雄都是為了這樣的標兵效應(yīng)。如果一味只是為了追求這一效應(yīng),那么就有可能樹立起個人品格并不真正優(yōu)秀的標兵來。
表揚“優(yōu)秀”和表揚“效應(yīng)”可以這樣區(qū)別:拿出1000塊錢來做慈善,對一個窮人來說,那可能是他半個月的收入,但對富人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因此,該表揚的是那位窮人,盡管富人也做了好事,“效應(yīng)”都一樣。
在一般的傳統(tǒng)社會里,這兩種表揚經(jīng)常相互滲透和交織在一起,在“行為”和“價值觀”之間來回切換。例如,中國古代社會的“孝子”“節(jié)婦”“忠臣”都被視為值得表揚的人物,看起來表彰的是個人,其實是在提倡孝、節(jié)、忠?;实刍虺⒈碚媚承┬⒆?、節(jié)婦、忠臣,更重視的其實是他們的普遍效應(yīng)作用和價值觀影響。
唐代詩人張籍的《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寫的是“節(jié)婦”,在文字層面上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jīng)過思想斗爭后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層面上,它表達了張籍忠于朝廷、不被藩鎮(zhèn)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所以,寫作《節(jié)婦吟》本身就成為一個顯示“忠”的效忠行為,也是張籍的一種自我表揚。
張籍表揚自己與張金彪要求表揚的不同在于,張金彪遠沒有張籍的含蓄。今天,人們是把《節(jié)婦吟》當“詩歌杰作”來閱讀的,它原來那種自我表彰的意圖已經(jīng)變得不重要了。但是,張金彪不同,他太直白了,太不懂得“巧妙”二字的分量了。按理說,他用“子貢贖人”的理由來為自己要求表揚,訴諸表揚的“效應(yīng)觀點”,不能說一點不會巧妙行事。但是,他忘記了,“子貢贖人”故事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子貢自己拒絕給他的獎勵,并沒有自己要求表揚。是孔子從表揚的效應(yīng)觀點出發(fā),要求子貢接受表揚和獎勵??鬃邮潜頁P者和被表揚者之外的第三方,具有局外人說話的特殊“公正立場”。如果有某個第三方出面,為張金彪要求表揚,那么,這個要求就會名正言順得多。
當然,這種“第三方意見”不一定是自發(fā)的,而可能是炮制出來的。例如,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農(nóng)業(yè)與農(nóng)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藍軍,人到哪里“歌聲飄到哪里”,進京開會時,有人一路陪唱。2011年他卸任松原市市長時,曾有“千人送藍書記”的場面,尤其是一群身著黑色西裝、白色襯衫的“群眾”,手拉著各種橫幅,稱頌“藍軍,松原人民的好兒子”“藍書記,我們不愿您走”。那是藍書記手里有權(quán)的時候,現(xiàn)在他“涉嫌嚴重違紀被查”,所以假表揚才被抖摟出來。
公元1世紀,羅馬政治家和哲學家塞內(nèi)加(Seneca)就曾提醒世人,在實在的權(quán)力與虛假的贊頌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因此,在頌歌高揚的時候,要特別保持清醒,以免輕信了這樣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