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重慶永川402100)
?
中西茶文化的差異性透析
——以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為線索
蔡海燕
(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重慶永川402100)
摘要:語言是文化構成中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民族特色。語言要在具體的文化中理解,特殊文化賦予語言深刻的含義。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正確掌握好英語的使用方式,還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知識,增加學習積極性,努力成為對外交流的使者。所以我們以中西茶文化為例具體分析了文化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中西茶文化;差異;大學英語;文化教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們互相溝通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它是人們思想碰撞的媒介,對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同時語言又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語言,如漢語、葡萄牙語、英語、阿拉伯語等等。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也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文化教學有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英語使用方式和含義,所以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中很有必要。我們以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為例具體分析文化教學。
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1964)中指出,文化上使用不當比語言上使用不當更加不可原諒。成功掌握好一門語言,不僅僅是掌握其詞匯和語法,還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歷史,充分掌握這門語言背后的內涵,而不是簡單的造句。因為文化的差異,在語言的使用上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差異,很多學生無法理解一整篇文章的含義,遇到關于風俗習慣的內容感到陌生,而進行文化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運用詞匯。因此,文化教學起到關鍵的作用:
1.1有利于學生充分的掌握文化知識,正確地使用英語
語言和文化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記錄了文化,文化豐富了語言。語言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又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但文化對語言又有制約作用,特定的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文化下才能理解,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背景,特定的語言就毫無意義甚至不被理解。例如在茶經翻譯中缺失了“伊公羹陸氏茶”的翻譯,以為無關緊要,卻是犯了大忌?!耙凉笔且粋€典故,是陸羽表達自己思想精神的引用。伊公是商朝的伊尹,擅長在鼎中做羹,他借調鼎中羹向商湯表明治國之道,這不是陸羽自己為官之道,而是通過茶道來闡釋人道和王道。而在翻譯中缺失這個部分就不能完整地體現(xiàn)陸羽的思想和茶經所包含的哲學道理。所以學習歷史文化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理解語言所處的語境,能夠正確地使用英語,在與國際友人交流的時候,能夠準確流暢地表達個人觀點或是介紹中國文化。
1.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文化教學需要向學生講解語言所處的語境,有時會利用生動形象的故事解釋某句或是某段英語的內涵,這種具有情節(jié)性的教學方式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充分理解語言歷史文化后,能夠較快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如果不了解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沒有辦法理解語言邏輯,從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例如,在茶經中使用“酪奴”一詞作為茶的別稱,咋一看,認為茶是奶酪的奴,比奶酪低一等,這是錯誤的理解。當王肅對答高祖“茗飲何如酪漿”時說道“準茗不中與酪作奴”,其意為茶的品味不在奶酪之下,不能給奶酪做奴,即茶比奶酪更勝一籌。但是缺少文化底蘊的人,看到此句,就會以為茶不如奶酪而翻譯錯誤。但在教學中通過酪奴的故事講解,就能讓同學們正確辨析特定茶用語的翻譯,所以文化教學能夠促使學生主動了解語言背后的歷史故事,積極尋找合適的英語用詞并盡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茶在漢語中的解釋是茶葉或是沒有加工的茶樹。在英文中“tee”基本意思與中文一致,但還含有其他的解釋:作為動詞喝茶的意思;貴婦們的下午茶high tea;聚會或是茶會tee party。在美國英語中tee還有興奮物如大麻的意思,常用的詞匯有tee pad(大麻窯窟)。A cup of tea不僅僅是一杯茶的意思,還是喜歡什么的意思,如not my cup of tea可以理解為不適合或是不喜歡;a nice cup of tea指一個人很不錯;another cup of tea指另一回事。為什么茶(tea)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呢?
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jù)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 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習慣也就不同。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飲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fā)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wěn)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英國人一天最重要的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高貴,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yōu)雅的氣質和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究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現(xiàn)代化的特點。速溶茶就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改變。
茶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修行。這種種要求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講究淡泊、豁達、內斂的品質,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xiàn)的是貴族的禮節(jié)和儀態(tài),展現(xiàn)了英國紳士的風采。
3.1文化教學要貫穿英語教學中
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因為不了解語言文化背景而出現(xiàn)詞義、語法等使用錯誤的現(xiàn)象。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僅教授詞匯和語法,要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有意識地講解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發(fā)揮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我國,上課的學生人數(shù)很多,在實際中真真能夠用英語流利而準確地交流的機會很少,而且教師通常將重點放在應付考試的部分而忽視了背景知識的講解。這樣會使學生囫圇吞棗不甚了解。因此,實施文化教學在學習“tea”這個單詞時,可以向大家講述這詞發(fā)音的由來,是有閩南語中茶的發(fā)音改變而成的;在講解“a nice cup of tea”這個短語時,補充說明“tea”在英語中有著重要的使用方式。茶在英國象征著財富,直至今日的英語表達中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would not do something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意思是給我再多的錢我都不會做的。茶還有大題小做的意思:a storm in the tea cup.
3.2通過各種方式補充學生的語言背景知識
教師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可以通過推薦大家各種英美書籍、雜志或報刊,讓大家在課余時間里主動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英語的使用習慣及與我國語言使用的差異。比如,我們可以分析中外翻譯者對《茶經》的不同譯本來體會中國和外國運用語言的習慣。原文: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中國翻譯者翻譯:Silver woks would he extremely clean,yet too extravagant and expensive.外國翻譯者翻譯:For long usage,cauldrons should be made of silver,as they will yield, the purest tea.中國的譯本基本上是堅定提倡使用鐵器的,在字里行間中體現(xiàn)崇尚儉樸的精神,但是外國的譯本認為不可使用鐵器,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流露出對鐵具的負面情感。除此之外,還可以安排外藉教師與同學們互動交流,口語交流可以找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3.3提升授課者自身的修養(yǎng),積極發(fā)揮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教師應當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詞匯語法以及文化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轉換思維方式,從中式向英式轉變;其次,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選擇地汲取知識,不帶有色眼光看待事物;最后,讓學生對比中西方語言的差異,認識不同語種的優(yōu)缺點。
總之,英語教學不只是教授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使其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和感受英語的魅力。不要將我們的學生教成只會默寫和背單詞的死讀書形式,要將學習樂趣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愉快有意義地學習英語并熟練地掌握這門語言,積極成為對外交流的使者。
參考文獻
[1]李亦桃、朱曉東,英語中“茶”話探微—兼議中國與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較[J],2007(6):211-213
[2]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8-211
[3]喬潔,中西文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06-6(3):132-133
[4]劉德娟,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2):82-83
[5]薛紅果,從中西文化差異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5
[6]趙麗,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77-81
[7]張顯,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對文化差異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學,2006,(5)
作者簡介:蔡海燕(1983-),女,四川岳池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