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霖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總有學生面對標題,苦苦思索,還是無從落筆。究其原因,乃肚中無“貨”,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呢?本人結(jié)合作文教學感悟,淺表如何引導初中生積累寫作素材。
一、激發(fā)情感,喚起搜集素材的意識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言:“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fā)揮高效的作用。”學生的內(nèi)心總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話,教師若能激發(fā)他們寫出來,就能寫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視為“學困生”的同學,一旦說起心里話來也能滔滔不絕,因為他們內(nèi)心郁積著不吐不快的“情結(jié)”更多。教師只要設法叩啟情感之門,他們往往也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如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布置題為《媽媽我想對你說》的作文,我班上的學生曾某(留守孩),平時寫作能力較弱,寫作前,我提示她不需要構(gòu)思多華麗的語言,只要將平時最想對媽媽說的話寫出來就行了。結(jié)果出乎意料,她這次作文卻寫得情真意切,深深震撼了每位讀者。所以,教師只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搜集素材的意識,寫作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二、善于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方法。只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對敏感的耳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的寫作素材。
1. 選好角度,抓住特點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景狀物的文章,選好觀察角度尤其重要,否則寫出來的文章就很難體現(xiàn)景物的美。觀察角度的選擇要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運用多種的觀察方法:或靜態(tài)觀察,或動態(tài)觀察;或近觀,或遠眺;或仰視,或俯視……觀察的角度多了,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我教學《綠色蟈蟈》之后,布置一篇以動物為題材的作文,寫之前要求學生細致觀察小動物在喜、怒、哀、樂不同狀況下表現(xiàn)出的行為習性,并做好相關(guān)記錄,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后整理成文。本次習作,很多學生的作文可圈可點。這次成功習作,讓不少學生都深刻地體會到:只要選好觀察的角度,完整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就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文。
2.細致觀察,點面結(jié)合
觀察一個事物,如果僅僅觀察它的局部,則無法了解它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只細察它的整體,就無法認知事物間的差異,因而觀察時必須做到點與面的結(jié)合。比如,學生觀看演出時,要求他們既要觀察演員的表演技巧、表情變化,又要觀察群眾的情緒波動和掌聲熱烈與否,以此來判斷這場晚會的好與差。這種點與面的結(jié)合觀察,既避免模糊籠統(tǒng)的缺點,又克服了以偏概全的弊病,從而獲得全面而深刻地認識。這樣的指導,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事物整體把握的能力,他們習作的“骨肉”則越來越豐滿。
3善于思考,抓住本質(zhì)
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作文有的內(nèi)涵豐富,立意高遠,有的流于形式、枯燥寡味。究其原因,無非是觀察后有沒有認真去思考。如果觀察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沒有深入思考,觀察的效果自然不佳,只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邊觀察邊思考,才能獲得關(guān)于事物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的認識。如:同樣是笑,有的表達喜悅,有的表達鼓勵,有的表達諷刺……現(xiàn)象相同,本質(zhì)卻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識,使學生對觀察的事物產(chǎn)生新鮮而又獨到的見解。
三、體驗生活,累積豐富的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素材的來源,教師應引導學生細心體驗生活,用這股“活水”澆灌寫作田園,讓創(chuàng)作的新苗在這里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1.體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的空間雖小,但內(nèi)容豐富多彩,能供寫作的素材不少。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務事,引導他們多留心每種事情,多看看,在體驗的過程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如我布置《我為父母做件事》這一作文時,要求學生回家后親身參加家務勞動,體驗生活。有了這次經(jīng)歷,學生們對生活產(chǎn)生了新的了解和感悟,寫出的作文真實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動向和精神風貌。所以,只要學生能用心體驗生活、敞開心扉、抒寫心曲,就不難寫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來。
2.體驗學校生活
校園異彩紛呈的文化生活,是學生寫作素材的直接來源。為了使學生能有意識地收集寫作素材,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學校各類活動,用心去暢享精彩的瞬間,用筆來記錄感人的情節(jié),積淀豐富的素材。譬如我校每年都召開體育、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我都要求學生在參加活動后,及時記錄當時的場景及感悟,不管是只字片言,還是長篇感言,都把它整理好抄錄到日記本中。這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最直接、最新穎、最真實、最獨特的素材。
3.體驗社會生活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學會明真理、辨是非。譬如我校注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實踐的全過程。傍晚時段利用多媒體播放國際國內(nèi)重大新聞,吸引學生前往收看;逢年過節(jié)鼓勵學生參與當?shù)氐挠幸娴奈幕顒樱患倨诠膭顚W生參加農(nóng)?;顒樱w察勞動之艱辛……總之,教師要教育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社會生活中及時捕捉第一手材料。有了這樣的寫作素材積淀,何愁寫起作文不言如波濤、滾滾而來?
四、營造氛圍,拓寬寫作素材的源頭
學生的知識信息大部分需從間接的渠道獲得,閱讀課外讀物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為了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讀物。
1.利用現(xiàn)代教學資源,汲取素材
多媒體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有效的平臺,有選擇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瀏覽、閱讀,以開闊視野,為寫作積累素材。如我平時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網(wǎng)絡資源,查找資料,閱讀與課文有關(guān)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看適合同齡人的佳作。這樣的舉措有效突破學生生活的局限,彌補知識面狹窄的不足,使學生的視野也更加開闊深遠,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更加豐富。
2.利用讀書心得交流,鞏固素材
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我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求他們及時記錄讀到的名言妙語、優(yōu)美片段,經(jīng)常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感想、體會。這樣,素材、思想、感受以致語言的表達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的信息在寫作時就會蜂擁而至、信手拈來。
老舍先生在《多練基本功》一文講到:“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就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經(jīng)常生活,經(jīng)常積累,養(yǎng)成觀察研究生活的習慣。”我相信,學生只要這樣做了,寫起文章來一定文思泉涌,一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