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維香
在現(xiàn)今作文教學中,存在著程式化、虛假編造、脫離現(xiàn)實等一系列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常常是:出示作文題目——說明作文要求——討論交流材料——開始作文。由于每次作文課都是走老路,閉門忙造車,以致于作文教學成了學生頭疼,老師皺眉的難題。其實,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動力,教者不能總是按部就班,把作文課只當成了“講作文”的現(xiàn)場直播,忽略“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而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抓住一些稍縱即逝的契機,讓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教師再加以恰如其分地引導,也許,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就這樣出現(xiàn)了。
一、開展實踐,感受多彩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之不盡?!鄙畹捏w驗,將使學生收獲到真實生動的材料,所以體驗生活后再作文,學生自然有話可寫,有感而發(fā)。這樣的作文才會“自然活潑”。為了讓學生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我開始引導。
第一,放手實踐,培養(yǎng)自主能力
因為六年級學生已具有自主活動的能力,放手實踐,將更好地讓他們領悟到多樣的生活。所以這次幫小樹苗找“家”活動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而生活畢竟如同一個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時時會轉出不一樣的圖畫來。想不到,找“家”的同學們竟然又捧著小樹苗回到了教室,原來是因為校園內暫時沒有適合小樹苗的地方,他們是這樣描述找“家”的過程:
學生甲:我們想把它的“家”安在操場上,可是那樣會影響同學們活動,而且也不容易成活。
學生乙:花圃里的花草剛請園藝師整修過,不能再隨便添加樹木了。
學生丙:大樓后是有空地,可是沒有陽光呀!
……
同學們滔滔不絕,實踐后的感受是那樣的豐富而鮮活。
第二,抓住波折,巧設多變層次
古語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應該體現(xiàn)層次結構的多變化,在平時的作文中,許多同學的文章往往平鋪直敘如一馬平川,顯得十分單調。這次,正好出現(xiàn)了波折,應該巧妙地捕捉和設計,于是,在小樹苗找不到“家”的情況下,我開始不失時機地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同學們,假如小樹苗是有思想的,這時它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生:它一定會說:“哪兒才是我的家?”
生:它也許在說:“讓我回家吧!我渴了,我餓了!”
生:它心里一定很難過,很著急。
情系小樹苗使學生們的語言變得那樣地充滿感情,在他們情感如“泉涌”的情況下,我開始更進一步地深入,培養(yǎng)他們堅持不懈的毅力。
第三,培養(yǎng)毅力,畫上圓滿句號
文章要想寫出深度,應該力求新穎、深刻,不要就事論事、淺嘗輒止。遭遇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就是使文章思想深刻的過程,在他們垂頭喪氣之際,我引導他們認識挫折是培養(yǎng)毅力的必要前提,“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我的鼓勵下,他們又一次踏上了為小樹苗找“家”的路。
這次回來時,孩子們的臉上都綻著燦爛的笑,他們居然捧著小樹苗找到了校長,而校長竟然孩子氣大發(fā)地與他們一起為小樹苗找“家”,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樹苗在幼兒園院門入口處的竹林邊扎下了根,小樹苗終于回到了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這就是生活!它是那樣地豐富,一波三折中蘊含著喜怒哀樂的生活趣味!
二、精心指導,描寫一波三折
一堂好的作文課應當是生活實踐與寫作指導的有機結合。審題立意指導,其實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對習作的謀篇布局,教師的“講”更能促進學生的“練”,除了生活中經(jīng)歷的,還要引導他們進行更深一步地思考文章的主旨體現(xiàn),使文章具有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又安排了這樣的討論。
第一,為什么人們越來越重視植樹節(jié)?
第二,樹木有哪些作用?
課堂外延又一次進行了延伸,學生通過查資料,討論,回到課堂時,大家引經(jīng)據(jù)典。
生:樹木能夠防止水土流失,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生: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積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所以,綠化家園,人人有責。
生:當年,中國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后,曾有奧委會成員對中國的環(huán)境提出質疑,結果,由于中國人的努力,我們已經(jīng)向世界證明了:北京奧運就是綠色奧運。只要人人都投入植樹運動,我們的環(huán)境將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質疑。
……
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將討論向縱深處發(fā)展,這樣通過立意的指導,就確定了作文所要表達的中心,然后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對習作的謀篇布局,此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談談這次找“家”過程,再現(xiàn)一波三折的畫面。
至此,學生已有了豐富的材料,也確定了中心,此時,只是散沙,還須根據(jù)文章的主題,對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取舍,這就需要教者相機指導,“小樹苗出現(xiàn)在教室里”“為小樹苗找‘家的過程”“植樹的意義”……這么多材料,誰主誰次?怎樣才能做到詳略得當,布局合理?這中間,當然是具有波折的找樹苗“家”過程,這個過程,學生參與最多,最直接,也最能體現(xiàn)主旨。在交流、碰撞、匯集、融合的過程中,最終達到了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主旨鮮明的效果,最后,學生似乎都胸有成竹,躍躍欲試。
課尾,就是學生的作文時間,他們時而托腮凝神,時而輕聲討論,時而奮筆疾書,真是興味十足,文思如泉涌。實踐的源泉,深刻的感悟使得他們真的“下筆如有神”了!本次作文指導課已近尾聲,沒有預設,沒有強制,沒有灌輸,只是把握了那稍縱即逝的契機,最大化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開發(fā)出這樣活活潑潑的課堂來,它留給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又有幾多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