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薇,丁筑蘭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布依族文學中的生態(tài)觀探析
董金薇,丁筑蘭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生態(tài)美是一種主客體平等、和諧共生的美。布依族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保留著許多具有生態(tài)意識的民俗風情。文章主要從流傳于民間傳說中的山水情結、布依族原始先民對動植物的崇拜及布依語三個方面,探究布依族民間文學中的生態(tài)意識,以期為應對當代生態(tài)危機提供有益的參考。
生態(tài)美學;布依族;和諧
生態(tài)美是一種主客體平等、和諧共生的美。曾繁仁先生認為:“生態(tài)美學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人類的生存問題”,“人們不僅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在同世界的和諧、平等對話中獲得審美的生存?!保?]早在20世紀中葉,德國存在主義美學家海德格爾就提出了“詩意的棲居”的審美理想。此外,程相占提出“從生態(tài)角度思考美學問題,正是出于對人類前景的嚴重關切,必須改變‘殺生’的文明模式,以新的文明觀念挽救人類自己,以‘生生之德’為價值取向、以天地大美為最高理想的美學”[2]。簡單來說,生態(tài)美學就是感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布依族起源于我國西南地區(qū),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居住在貴州省的南部、西南以及貴陽花溪區(qū),是一個依山傍水、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數民族。布依族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可貴的文學財產。布依族的民間文學種類繁多,諸如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古歌、敘事歌、戲曲等不勝枚舉,其中很多都包含著生態(tài)保護意識。本文試圖解讀布依族民間文學中的生態(tài)意識,并分析其教化作用。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水在中國人的字典里不僅意味著自然,還有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與心理慰藉。山水是中國人的美學,是中國人的哲學,是中國人的宗教。歷史發(fā)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山水伴隨整個中國歷史。
現代人所講的“山水”,更多的是對自然的一種“回歸”。都市里的人們每日穿梭于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中,其中不少人反而對自然、對象征“回歸”的山水多了一份無法言說的渴望。本文所述的布依族生命意識里的“山水情結”究竟有何特點呢?布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對大山大河一直抱有一顆敬畏、崇拜之心。這種意識深深植根于他們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生命意識里的“山水情結”。有這樣一個故事:
貴州有座猴子山,“圓溜溜的山峰好像猴頭,突起來的山腰好像猴子胸脯?!保?]163山怎么長得像猴子呢?這里有個故事。刀佳解救了老鷹爪下的猴子,猴子為了報恩,將人世上一顆最寶貴的種子給了他。猴子還告訴他,七七四十九天就會結出一個寶瓜,到時候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未滿四十九天前不能摘下來,否則會有大禍。刀佳按照小猴子囑咐,把寶瓜種到了自家門口空地上,第三天這瓜就結了出來,轟動了全寨,同時也讓外號“獨眼蝸”的大財主知道了。獨眼蝸聽說只要向寶瓜叫一聲,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打定了壞主意。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悄悄砍下寶瓜,一路飛跑。但突然之間寶瓜變成一座大山將獨眼蝸壓死在山底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很久之前布依族人民就知道不能和自然對立,自然是力大無窮、能毀天滅地的。我們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卑微。同樣,自然也是守護我們的“神”。
但是,人們單單只是敬畏自然、敬畏山水嗎?說到貴州,我們必須要談到亞洲第一瀑布——黃果樹瀑布。布依族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講,美麗的九公主和勤勞善良的后生勒旺相愛,為了躲避想奪取王位的壞人國蘇的追殺,前后三次剪斷河水都沒能將追兵擋下;于是她“用力一剪”[3]10,只聽到一聲巨響,白水河一下塌了底,河水像被觸怒的猛獸一樣把來追殺的壞人埋到谷底深潭,他們順利逃脫。在這里,不管是白水河還是黃果樹瀑布,都充當了一個守護者的角色,為了保護與之朝夕相處的人類不惜犧牲自己。現在,黃果樹瀑布是貴州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也是當地的標志之一。
《文心雕龍·詮賦》:“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保?]這里劉勰雖然是在談論賦的創(chuàng)作,卻無意中道出自然萬物與人的情感交流。自然萬物都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澤,我們當以珍惜、保護。生命意識里的“山水情結”,歸根到底是根植于人類生命當中的尊重自然甚至敬重自然的思想。
(一)植物崇拜
《布依族文化研究》中這樣描述:“每個布依寨,一般都有一顆大古樹作護寨樹。這棵樹多為榕樹、楓香樹或榔樹。布依族人對這些護寨樹特別敬重,每逢節(jié)日都要進行祭拜。傳說護寨樹能為寨人驅風避雨,使寨人消災免禍?!保?]27神樹在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祭祀、民族節(jié)日、禁忌習慣多與之有關。比如,不允許在神樹周圍嬉鬧,不準在神樹周圍殺生,就算神樹死亡也不能砍伐,只能讓它自生自滅,然后另找其他樹為神樹。這種把樹神化的做法跟我們現今的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有某種程度上的契合。
“六月六”節(jié)是布依族人民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深究其涵義,可以看出“六月六”節(jié)中蘊含了布依族人民對竹的特殊感情。在布依族先民的心中,竹是他們的保護神。相傳,一名喚作竹生的青年擊殺了虎豹精,保護了布依人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人們在這一天將竹生托夢所成的青鋼竹葉劍插于田中,并進行一定的祭祀活動,就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晉代《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有竹王者,興于遯水。有一婦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6]以竹為姓與布依人民祭祀竹的傳統(tǒng),都反映了布依人民對竹的崇拜。這種竹崇拜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傲铝惫?jié)除了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紀念有功于先民的涵義之外還蘊含著濃厚的生態(tài)意識。一方面,人們將竹神化,認為竹是他們的保護神,促進了生產生活的有序開展;另一方面,人們對竹的崇拜也顯示了人與植物相生相依的和諧生態(tài)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動物崇拜
除了植物崇拜,比較突出的是布依族先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動物產生的崇拜。動物崇拜有兩層意思:一是在特定的生產水平下,人們對動物的能力有著相當高的尊敬與崇拜。另一方面,人們對動物有著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對動物既崇拜又畏懼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友好相處。
布依族的四月八也被稱作“神牛節(jié)”。以農業(yè)經濟為主體的布依人“重視牛器,甚至把牛神化。農歷四月初八相傳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他們讓牛休息,要用粑粑拌糖、鹽喂牛,以慰耕牛終年勞累之苦?!保?]116人們敬牛,愛牛。為了感謝牛神,布依族很多地區(qū)都忌吃牛肉。人們崇拜牛的耕作能力,人與動物的關系在這一點上達到了平等。只要人尊重自然,自然就不會虧待人。
在布依族的傳統(tǒng)中,還有關于龍的崇拜?!恫家例垺分蟹Q黃果樹瀑布就是布依龍在躲避官兵的追捕中尾巴掃在河道,斷裂成瀑?!兜先f和娘花》中稱風光旖旎的貴陽花溪就是一對布依情侶在龍三太子的幫助下建設而成。
有文記載:“來請大母龍,來請金公龍。來請大母龍,來請銀公龍。來請母豬龍,來請山坳龍,來請?zhí)镆褒?。龍來了,保雞鴨滿院,保豬羊滿圈。保莊稼茂盛,保牛種發(fā)達。天天有飯吃,金錢用不完。”[7]
由此可以看出布依族人民對于龍的崇拜來源于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他們認為他們與龍有一種天然的聯(lián)系,與日常生產生活、種族繁衍息息相關,因此對龍這種本不存在的具有神性的動物懷有一種深深的崇拜之情。
另外,在布依族的民間故事中,還有一類動物報恩的故事。在物質生產生活資料還不豐富的社會里,人們極有可能為了滿足最低層次的生活生產需要而對毒禽猛獸大開殺戒。在動物報恩故事中,人們認為動物有不低于人類的道德水平。在《鴨龍女》故事中,青年讓南珂“用釘錘和鐵鉆敲落卷毛大黑狗的眼睛,打斷狗腳爪,從而解救了鴨龍女?!保?]49鴨龍女為報救命之恩幫助南珂疏通了河道,給白石巖寨的村民們帶來了活水。在這個故事中,鴨龍女雖然不是人類,卻極通人性,深諳道德,懂得是非對錯,恩怨分明。鴨龍女故事的廣泛流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固有思維:動物是極具靈性的,只要你善待于它,它絕不會虧待于你,從而讓人們更珍惜生命,與動物實現和諧共處。
上文提到,生態(tài)美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諧”。學者張晶曾說:“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也是最具生態(tài)學性質的觀念?!汀乃枷朐谥袊蓙硪丫?它非但不意味著要求事物的趨同,恰恰要求事物要各具特性而按著一定的規(guī)則協(xié)調好矛盾,形成一種‘和而不同’的關系。 ”[8]
談到生態(tài)美學,我們不得不提到生態(tài)語言。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思想的內容,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作為語言學的分支——生態(tài)語言學,與生態(tài)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語言的生態(tài)美更是表現為語言與外部及內部方方面面關系的和諧之美。
布依族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布依語。千百年來,布依語與漢話、普通話和諧共生。布依語中有許多漢語借詞,這里面又分為兩類:早期漢語借詞與現代漢語借詞。早期漢語借詞早已與布依語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同源、借用還是固有,范圍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說明早期布依文化發(fā)展時就與漢文化產生了密切聯(lián)系。布依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多由目前或不久前的“西南官話”引入。不論是早期漢語借詞還是現代漢語借詞,這種情形和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一樣,各自適應著自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共生共長,協(xié)同發(fā)展。
布依族古歌中有一篇 《賽胡細妹造人煙》,就是從布依話“古文耐篩胡悶細遼”翻譯過來的。作者在后記中這樣寫道:“整理好后,請有關的布依族同志看,他們都認為整理得很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也保持了故事原貌?!保?]生態(tài)美學就是從這種自然生態(tài)與語言生態(tài)中尋找一種共生共存的美感。
此外,在布依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歌中傳遞出眾生平等的信號,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抱有一種憐憫關惜之情,具有濃烈的生態(tài)意識:
山泉分成小指頭粗細的四股,從一堵狹長的懸崖上緩緩流下來,注入巖腳一個如篩子大小的水凼城,發(fā)出叮叮咚咚的聲音,濺起圈圈以后,又再往下流去。這水凼城,還倒映著從樹隙中露出來的月亮的影子哩。
老人們手捧著稻谷,撫摸著棉花,在磨刀石周圍眉飛色舞又說又笑。
啊喲,山頂裹著白云時隱時現,差不多高齊天呢。
洞外林木蔥蘢,百花爭艷,桃紅柳綠,流水涓涓;洞內鐘乳石高懸,白如玉石。
只見沿河岸的木棉花開得紅艷艷的,滿山的黃果樹綠油油的,地頭的甘蔗已經封林了,田里栽的秧也已經轉青了。在曬壩上和草坪上,還曬得有蠟染和土格布。
民間故事中充滿動感韻律的文字數不勝數。這些故事使人讀來怡然自得,韻味綿長,一個美麗、和諧、詩意棲居的布依民族躍然紙上。
民間故事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將物擬化為人,賦予其表情與生命,形象鮮明。在《改鐵為余》中,通人性的鰱魚幫助躲避追兵的鐵金壯一家安全渡河,而后將其鰱胡子變成竹藤,讓鐵金壯一家攀著竹藤爬上懸崖。《神剪》中的喜鵲可以舉起翅膀“剪剪剪,把河水剪斷”,可以與九公主和勒旺一路相伴,最后拯救恩人于水深火熱之中?!独沼取分型渖系南擅紫x(蟬)可與勒甲合唱“憂憂憂,憂憂憂,你憂我也憂;我們兩個在一起,生不丟來死不丟”。
寫景寫物的文字看似簡單,實則述說著布依先民對自然萬物的欣賞,對生命的平等看待。流傳千百載的布依傳說也在講述著淡然的心境、和諧的自然整體生態(tài)觀。
未來社會應當 “從人類的根源處萌發(fā)出新的世界!”[10]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更不可遺忘“根源”。紛繁復雜的布依文學,字里行間都在述說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生態(tài)整體觀。從生命意識里的山水情結,到布依族原始先民對動植物的崇拜,最后到布依語都表明了布依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具有濃烈的生態(tài)意識?,F代科技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反而愈來愈弱。怎樣完整保留布依文化中先進的生態(tài)意識并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固有思維已成為重要的問題。新世界應該是更加和諧的世界,需要我們去創(chuàng)造。
[1] 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39.
[2] 程相占.生態(tài)美學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3]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藝研究室.布依族民間故事[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
[4] 劉勰.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黃叔琳,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99.
[5] 韋啟光.布依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
[6] 常璩.華陽國志[M].山東:齊魯書社,2005:44.
[7] 韋興儒,周國茂,伍文義.布依族摩經文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108.
[8] 張晶.中國古代生態(tài)美學思想論綱[C]//全球視野中的生態(tài)美學與環(huán)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2009:404-423.
[9]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藝研究室.布依族古歌敘事歌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40.
[10] 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類未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58.
責任編輯:穆 剛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Bouyei Nationality’s Literature
DONG Jinwei,DING Zhulan
(School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just like a feeling full of equality and harmony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As aminority of a long history,the Bouyeinationality preservesmany of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folk customs.This article would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folk literature of the Bouyei nationalit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ncluding a landscape complex in spreading folklore,the worship of animals and plants from the Bouyei nationality’s primitive ancestors,and the Bouyei language.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Bouyeinationality’s folk literature will help to dealwith ecological crisis easily inmodern society.
ecological aesthetics;Bouyeinationality;harmonious
I01
A
1673-8004(2016)03-0010-04
2015-09-1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貴州少數民族生態(tài)審美觀研究”(項目號:10BZW020)的研究成果。
董金薇(1992— ),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丁筑蘭(1970— ),女,貴州貴陽人,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