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霞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4)
課堂生態(tài)視閾下高校教師理性話語觀之構建
朱美霞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4)
高校教師的課堂話語觀對大學生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當前課堂生態(tài)視閾下高校教師話語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缺乏國家認同、缺少辯證思維、疏于生命肯定和流于庸俗表述等。高校教師理性的課堂話語觀的構建需要遵循根植中國國情,理性表達;運用辯證思維,科學解讀;源于學生生命,正確引導和拓寬視野,全面詮釋等原則。
高校教師;大學生;課堂;理性;話語觀
課堂生態(tài)視閾下的高校教師話語是大學教師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傳授思維方法,培育大學生道德品質,塑造大學生認知結構,實現其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和載體。高校教師話語觀是否理性將直接影響到大學課堂的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形成與未來發(fā)展走向。因此,如何在課堂上使高校教師形成理性的話語觀,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其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效達成,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教育部黨組聯合下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主體積極健康向上,擁護黨的領導,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熱愛教書育人事業(yè),關心關愛學生,為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應看到,少數青年教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職業(yè)情感與職業(yè)道德淡化、服務意識不強,個別教師言行失范、不能為人師表”;2014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此同時,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1]作為損害國家利益的首要內容予以界定。前一階段,由遼寧某媒體通過對國內數所高校、近百堂專業(yè)課的充分調研,所刊發(fā)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的公開信同樣引發(fā)了網絡和社會上的廣泛論爭。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高校教師課堂上如何使用話語,樹立理性話語觀的探討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點,并引發(fā)對教師話語課堂表達的深層次思考。
話語是個體的人和作為集體的人群,其語言、言語或書面表達的內容,前者一般指個人話語,后者一般稱為社會話語。法國思想家??拢∕ichel Foucault)認為,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主要由一定的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組成。在他看來,話語既有語言意義,也有非語言意義,它是“言語”“語言”“看”“說”“陳述”“撰寫”或“書寫”和“商討”有機結合的復雜體系,是聲音活動(演說和對話)和符號活動(書寫和商談)的結合[2]。由此,話語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物質性
話語是基于一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個人或社會表達或表述,物質性是話語的第一特性。話語的物質性主要體現:其一,在某種程度上,話語實踐是同政治實踐、經濟實踐、文化實踐共生共存的社會實踐形式之一,它一方面依賴和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實際,另一方面也是這些社會領域之發(fā)展狀況的有效表達和意義體現;其二,話語表達與表述的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中的人或人群,人(人群)只有在社會場域中才能具備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才可以展現自身無限的發(fā)展?jié)撃?,人之物質性是話語物質性的存在基礎;其三,話語內容具有物質性。話語乍看上去是人(人群)的自我表達或表述,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內容,但實質上,這種精神層面的形式中嵌刻著物質性的本質。
(二)時間性
話語的時間性主要是指話語的形式、內容具有歷史變遷性。一方面是話語形式的變遷性。話語形式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演變的,如我國從古代文言文到現代白話文的演變就很好地體現出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是話語內容的變遷性。一般而言,話語內容是隨時間不斷豐富與進化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話語內容,話語永遠處于動態(tài)的意義流動中。這種流動能夠保證話語永遠處于更新與完善中,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實際的需要。
(三)空間性
話語的空間性分為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個人話語的空間性,后者主要指社會話語的空間性。個人話語的空間性主要表現在個體自身在不同場域中的話語呈現形式、內容構成的不同,這主要取決于不同場域的存在樣態(tài)和環(huán)境要素的不同。社會話語的空間性主要表現在不同地區(qū)、國家、社會與民族在話語表達或表述上的不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或言語的地域性與文化性問題。
客觀而言,當前高校課堂中大多數教師的話語觀是相對理性的,但在一部分教師的課堂話語中,仍然存有嚴重的非理性的傾向與表現,這無疑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當前課堂生態(tài)下高校教師話語觀所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
(一)缺乏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其所在國家的認可和認同,這是一種基本的國家觀念、社會意識和地域信仰在公民思想意識中的反映和內化。反觀當前的高校課堂,存在著一些國家認同缺失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通過某些高校教師的課堂話語得以表述和表達,其突出表現主要有:盲目對比,有意放大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優(yōu)勢,借以貶低中國;標準不一,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標準和刻度衡量中國現狀;否定發(fā)展,用中國歷史上的缺陷批判中國現有問題;消極宣傳,無視中國的現有進步和發(fā)展前景的客觀實際。等等。
(二)缺少辯證思維
唯物辯證法是我們思考一切問題、進行一切社會實踐的思維工具和方法論,也是衡量一個人思維品質是否科學合理的判斷標準和依據。高校課堂本應是科學思維的展示舞臺,是培養(yǎng)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主陣地,但現實卻遠非如此。一些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存有忽視甚至無視辯證思考的話語現象,主要表現在:否定一切,話語偏激;批判一切,歸因于體制;崇洋媚外,鼓吹西方政治體制和文化等。
(三)疏于生命肯定
課堂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對話和交流,這種生命化的人際交往形態(tài)是課堂意義和價值的最集中體現。崇尚生命,熱愛生活,引導大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應當是高校教師育人任務的根本目的。可現實中,在某些高校教師的課堂上,對生命的消極表述,對生活的極度丑化,對人生的悲觀預測成為了這些教師的常用話語內容,其主要表現為:漠視生命,消解存在意義;物化生活,追逐功利價值;戲言人生,宣揚及時享樂等。諸如此類,面對著諸多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社會經驗匱乏的大學生,其消極作用和后果可想而知。
(四)流于庸俗表述
一般來說,高校教師是社會中的高知群體,其學識和人文修養(yǎng)應是社會各階層中的翹楚,其在課堂上的話語表述亦應充滿優(yōu)雅高尚的內涵。但一些高校教師從為迎合部分大學生新奇、獵奇甚至低級趣味等不成熟的心理需求,將自己神圣的大學講臺變成了傳播小道消息、花邊新聞的加工廠和策源地,誤導大學生形成非理性的認知和判斷,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兩方面的健康成長。主要表現在:過度解讀敏感話題、膚淺詮釋娛樂熱點、大肆宣揚感官刺激新聞、庸俗表述社會事件,等等。
高校教師課堂話語觀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有著直接而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因此,如何對現有問題進行糾偏歸正,構建高校教師課堂理性話語觀就成為新時期刻不容緩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根植中國國情,理性表達
中國有著自己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有著迥異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實際和發(fā)展道路,所有這些都應該成為高校教師話語觀建構中的首要前提予以確認。在高校教師的話語表達中,應以積極正向的心態(tài)和話語展示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呈現中國主流的正能量價值觀。針對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因時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祛除中國發(fā)展悲觀論和危機論的消極論調,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性地認知問題,以發(fā)展和辯證的方式分析與判斷現實和發(fā)展中的社會問題。
(二)運用辯證思維,科學解讀
事物都有兩面性,且是在矛盾運動中持續(xù)發(fā)展的,這是高校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探討知識、問題時應該具備的基本思維素養(yǎng)和話語表達方式。作為大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情感熏陶、態(tài)度培養(yǎng)和價值觀培育時,任何偏激、沖動、不符合理性思維的話語內容都應該予以摒棄,給予大學生一個在該發(fā)展階段所應具有的科學的思維品質和判斷能力是至關重要且意義深遠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實踐與個人發(fā)展中正確看待自身境遇,理性調節(jié)各種人際關系,科學規(guī)劃發(fā)展進程,進而最大程度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三)源于學生生命,正確引導
對人之生命的尊重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葉瀾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3]。大學階段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關鍵時期和敏感時期。大學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命交流、生命溝通和生命交往的教育場域,而在這個場域中,教師的“言傳”對大學生成長起著及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就是在大學課堂上要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珍惜生命;塑造學生積極的生命意識,熱愛生命;培育學生堅強的生命力量,升華生命。宏觀而論,要以一種“生命在場”的視野去關照大學生生命的鮮活性、生動性、豐富性、差異性,讓教學話語充滿生命氣息,煥發(fā)生命活力。微觀而言,就是始終把生命元素的生成與光大作為大學教育教學的原則與內容。
(四)放眼國際視野,全面詮釋
大學生是渴望新知、追求進步、向往美好生活的群體,故具備國際性視野是高校教師的重要原則和內容。國際性視野一方面是指要用國際性的眼光和立場去組織、表達自己的話語內容,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國際性視野不等同于世界各國價值取向的簡單堆積和盲目信奉,要結合中國發(fā)展實際予以揀選,這就需要拓寬看問題的視野,防止其片面性。高校教師在課堂話語觀建構層次上,要放眼國際視野,對其課堂話語進行全面(非片面)地詮釋將會有效防止大學生簡單、機械、片面看問題的心理傾向,促進大學生樹立有關世界價值觀多樣性、差異性的正確認知,進而引導其自覺而理性的實踐活動。
[1]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35/201410/xxgk_175746.html
[2]鄭華.話語分析與國際關系研究——??碌脑捳Z觀對后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05(4).
[3]《教育研究》編輯部.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chuàng)建而努力——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研究,2004(2).
[責任編輯:慶來]
G647
A
1674-3652(2016)05-0119-03
2016-08-20
2014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發(fā)達國家教師教育制度研究”(2014-JSJYZD-002)。
朱美霞,女,河南項城人。主要從事為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