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顏欣 季志強 邙光偉 趙艷麗 王舜彩 李福忠 王養(yǎng)龍張桂民 王艷芝 張澤印 段小賀
早熟玉米品種禾源15號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蓋顏欣1季志強1邙光偉1趙艷麗2王舜彩2李福忠3王養(yǎng)龍4張桂民4王艷芝1張澤印5段小賀1
(1河北省承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承德067000;2隆化縣農牧局,068150;3豐寧滿族自治縣魚兒山鎮(zhèn)農牧技術推廣區(qū)域站,068359;4承德新禾源種業(yè)有限公司,068450;5圍場縣科技局,068450)
禾源15號是承德新禾源種業(yè)有限公司選育的晚熟、優(yōu)質、高產玉米品種。親本組合為H05×H06,具有極早熟,結實性好,保綠性好,適應性較廣,豐產性、穩(wěn)產性以及綜合農藝性狀較好的特點,表現出該品種在當地種植的優(yōu)勢。2013年4月通過河北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為冀審玉2013028。推廣玉米寬窄行起壟配套集成技術,縮株增密栽培技術,全程機械化技術。將播種、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的各項技術進行合成,集成各技術為一體的高效機械化播種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播種效率,使播種環(huán)節(jié)更加集約、科學、合理。
1.1 農藝性狀 該品種在河北省早熟區(qū)種植,生育期116~118d,適合于有效積溫在2380℃以上地區(qū)種植。株型半緊湊,葉鞘淺紫色,葉緣綠色;株高270~300cm,穗位高85~100cm;葉色濃綠,葉片較寬,葉緣波曲小,穗上葉片6~7片,葉數19~20片;雄穗分枝7~15個,主側枝明顯,護穎綠色,花藥綠色;雌穗花絲綠色,穗柄長度15~20cm,苞葉長度適中;穗長20~22cm,穗粗5.3~5.5cm,禿尖長0.4cm,穗行數14~18行;穗型錐型,軸紅色;子粒硬粒型、黃色,千粒重343g;出子率87%。
1.2 抗性 2011年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病蟲害接種鑒定結果:高抗莖腐病,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絲黑穗病。
1.3 品質 2012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粗蛋白9.09%,粗脂肪4.54%,粗淀粉71.46%,賴氨酸0.31%。
2010年同組區(qū)域試驗,每hm2平均產9609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8.3%,居本組第4位,5個試點全部增產;2011年續(xù)試,平均產9861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8.8%,居本組第7位,5個試點全部增產。2012年河北省春播極早熟組生產試驗,每hm2平均產10225.5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12.2%,居本組第2位,5個點全部增產。
2013年品種展示,每hm2密度為75000株,產量為9024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17.5%。2014年在下伙房鄉(xiāng)下伙房村進行精量播種技術、精準施肥技術和生物農藥使用技術等復合播種技術825hm2,每hm2產量為9450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5.3%。2015年在隆化縣西阿超鄉(xiāng)聚通種養(yǎng)植合作社種值高產示范田12000hm2,利用玉米寬窄行起壟栽培技術和縮株增密栽培技術,每hm2平均產10489.5kg,比對照龍單13增產10.4%。
3.1 玉米寬窄行起壟栽培技術 該項技術集除草、免耕、節(jié)水抗旱、保肥保墑于一體,生態(tài)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節(jié)本增效型新技術。符合現代農業(yè)生產的方向和要求,是繼玉米免耕技術、地膜覆蓋技術、立體栽培技術之后,又一突破性的玉米生產增產增效技術,按140cm分畦起壟。畦面寬60cm,玉米行距40cm,畦溝60cm,大行寬100cm。株距通過密度調節(jié),一般21~25cm。播種時2行的玉米呈S型播種,垅邊可以套種大豆、紅薯植物等。玉米寬窄行起壟栽培有以下3大優(yōu)點。
(1)增加土層厚度,促進根系發(fā)展,提高抗倒和抗旱能力。玉米根系發(fā)達,而旱地耕作層一般在15~20cm,土層較薄。通過起壟栽培,可增厚土層10~15cm,有利于根系發(fā)展,同時由于窄行只有40cm,玉米單株之間的根系相互交錯形成一個龐大的根系群,大大提高其抗倒能力;同時由于土層加厚,土壤儲水能力增加。
(2)增密增產。一般等行距平栽,密度增加,增大個體和群體矛盾,群體通風透光性能差,導致減產,采用寬窄行起壟并適當擴大行距,縮減株距,增加密度4500~7500株/hm2,由于采用大寬行,增加通風透光,較好地解決了群體和個體的矛盾,協調發(fā)展,在不減少單穗重的前提下,靠增加單位面積的穗數而增加產量。一般增產10%~15%。
(3)適宜立體間套,易于田間農事操作。由于采用大寬行種植在不影響玉米生長的同時,在溝邊間套矮稈作物如大豆、紅薯等,試驗證明,每hm2可多收大豆60~80kg或馬鈴薯1200~1500kg,同時易于田間農事操作如追肥、除草、噴藥和間套播種、收獲等。
3.2 縮株增密栽培技術 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 玉米要實現持續(xù)超高產,培肥地力是基礎。每667m2底施3~5m3廄肥、糞肥等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生產條件、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質量。
增加密度建構高產群體 要實現每hm2產量超過10500kg的高產水平,必須適宜密植,將密度提高到75000株以上,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水平確定適宜的留苗密度。禾源15號每hm2留苗79500株以上,實收不低于72000株。
化學調控縮株壯稈抗倒伏 生產與試驗結果表明,一般玉米品種,每hm2密度超過67500株時易發(fā)生田間倒伏現象。應用化學調控技術,在玉米拔節(jié)期每667m2葉面噴施金得樂450mL兌水225kg或用壯豐靈25mL兌水850mL施于玉米頂部葉片,可以達到降低株高30~50cm,降低穗位高20~30cm,縮小玉米營養(yǎng)體、稈細稈堅、抗倒伏,且不改變玉米穗部性狀、建構高產群體的目的。
精量施肥高產高效 玉米在一生中吸收的氮最多,鉀次之,磷最少。大致來說,每生產100kg玉米子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2.5~4.0kg、磷1.1~1.4kg、鉀3.2~5.5kg,其比例為1∶0.4∶1.3。每生產100kg春玉米,每hm2需施氮肥(尿素)750kg、磷肥(過磷酸鈣)750kg、鉀肥(硫酸鉀)375kg,對于缺鋅地塊應加施硫酸鋅15kg。在肥料運籌上,輕施苗肥、重施穗肥、補追花粒肥。苗肥在玉米拔節(jié)前將氮肥總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鉀、鋅肥,沿幼苗一側開溝深施(15~20cm),以促根壯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葉展開)追施總氮量的50%左右,以促穗大粒多?;7试谧恿9酀{期追施總氮量的15%~20%,以提高葉片光合能力,增粒重。
3.3 全程機械化技術 (1)復合播種技術:將精量播種技術、精準施肥技術和生物農藥使用技術組合在一起,在播種時一次復合使用,單粒精量播種,配方定量使用緩釋肥,噴施除草劑,機械化一次性農機作業(yè),一次完成任務以上3項技術,省工高效,出苗率高,出苗整齊,便于大規(guī)模農田作業(yè)和推廣。
(2)機械化收獲技術:玉米的秸稈田間收獲通常都是采用人工收獲,本項目采用機械化作業(yè)方式進行,大大提高勞動效率,節(jié)省生產成本,適合土地流轉后規(guī)模化農業(yè)生產經營形式。
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