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鵬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
●王小鵬
目的:為了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途徑,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回顧收集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選取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月經后2-3天給予中藥灌腸治療,連續(xù)10天為一療程,經治療1-4個療程。結果:100例患者中71例治愈,21例好轉,8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92%。結論: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確切,優(yōu)勢明顯,值得推廣。
中藥保留灌腸;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常見的婦科病癥,多發(fā)病,因其發(fā)病原因復雜隱匿,其病程常纏綿難愈,病情反復頑固治療棘手,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生育及生活質量。慢性盆腔炎患者盆腔組織病理性肥厚,粘連,積水或積膿,炎癥被結締組織包裹,抗生素或口服藥物難以浸入消除炎癥,治療不理想。臨床上往往另辟蹊徑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中藥保留灌腸是利用腸黏膜的吸收而增加盆腔藥物濃度以達到治療目的?;仡櫴占驹?015年4月—2016年4月共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經治療1-4個療程不等,進行療效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來我院就診,接受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為觀察對象,年齡20-64歲,病程3個月到15年,均有性生活史,全部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
1.2 診斷標準
癥狀:反復發(fā)作的下腹部一側或兩側墜痛及腰骶部酸痛,常于月經前后、性交、勞累及遇冷后加重,可伴月經失調及白帶異常。體征:宮頸舉痛,子宮粘連固定或活動受限及壓痛;單側或雙側附件區(qū)可捫及條索狀物或觸及包塊或片狀增厚并伴有壓痛;超聲提示:盆腔積液或附件區(qū)炎性包塊或輸卵管積液或子宮內膜不均勻增厚或可同時存在。實驗室檢查:可有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增高或正常。
1.3 治療方法
中藥保留灌腸方:肉桂30g延胡索20g敗醬草30g夏枯草30g土茯苓30g紅藤30g柴胡15g枳殼20g桃仁30g紅花30g三棱30g莪術30g苦參30g蒼術30g黃柏30g少腹及手足不溫加黑附子15g干姜15g,氣虛加黃芪50g,盆腔包塊或輸卵管積液加穿山甲7g鱉甲10g丹參20g石見穿20g,腰酸墜脹加桑寄生20g炒杜仲20g,大便秘結加炒大黃20g。將上述中藥5付濃煎壓袋真空包裝,每袋150ml-200ml,共十袋,每日一次加熱36°C保留灌腸,一次一袋,10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下次月經干凈后復診詢問病情、進行相關婦科檢查及超聲檢查。痊愈則停止治療,僅好轉及未愈患者,詳細告知目前病情及下階段治療方案,按自愿原則進行下階段治療。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判定。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婦科檢查、超聲診斷均恢復正常,半年未復發(fā);顯效:癥狀消失,體征、婦科檢查及超聲提示有明顯改善;無效:諸癥經過治療后均未見改善。
2.1 治療效果
100 例患者中71例治愈,21例好轉,8例無效,總有效率92%。
2.2 療程于療效的關系
隨著療程的增加,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增加,1到3總有效率增長顯著,到第4療程結束,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增長緩慢。
盆腔炎性疾病按其發(fā)病過程、臨床表現分成急慢性兩種,其誘因常有分娩流產史、宮腔操作史、不潔期和性生活史,由內、外兩種病原體引起,通常為混合感染,發(fā)為需氧菌及厭氧菌感染,感染途徑多為,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經淋巴系統(tǒng)蔓延,經血循環(huán)傳播,直接蔓延[3]。慢性性盆腔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盆腔組織充血水腫,炎性滲出,局部結締組織增生瘢痕形成,分泌物積聚。中醫(yī)古籍雖無盆腔炎之名,但有諸多論述于慢性盆腔炎的發(fā)病與臨床特點相似,如《景岳全書.婦人歸》曰:“淤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圭怒傷肝,氣逆而血留……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中醫(yī)學總結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機為,經行產后,胞門未閉,正氣未復,風寒濕熱,或蟲毒之邪乘虛內侵,與沖任氣血相搏結,蘊積于胞宮,反復進退,耗傷氣血,虛實錯雜,纏綿難愈。
目前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包括抗生素口服及靜點、儀器理療、中藥各種劑型口服、中藥保留灌腸等,臨床醫(yī)生常根據病情酌情選擇治療方式。中藥保留灌腸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盆腔與直腸解剖位置上的鄰近關系,使藥物滲透入盆腔,局部濃度高、吸收快,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代謝,消除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狀態(tài)、松解粘連、軟化瘢痕、促進包塊消退。避免了長期口服中藥及抗生素可能產生的機體耐藥及菌群失調,減輕了肝腎負擔。
根據慢性盆腔炎主要的幾個證型:濕熱蘊結、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肝腎虛損,其病理特點多為虛實夾雜。臨床患者常因病因復雜,故發(fā)病常多證兼具,故擬定基礎方并因人而異臨證加減。方中選用敗醬草、夏枯草、土茯苓、紅藤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祛瘀排膿;臨證常重用敗醬草,《本草綱目》有載“敗醬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選用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三棱、莪術這一組對藥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治有形堅積,王好古云:“三棱莪術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選用苦參、蒼術、黃柏清熱燥濕以治療濕熱下注治帶下異常諸癥;選用延胡索、柴胡、枳殼以理氣止痛、調暢氣機。重用肉桂既可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又可防整個組方寒涼太過。少腹及手足不溫加黑附子、干姜以助陽補火、回陽通脈;氣虛加黃芪以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托瘡生??;盆腔包塊或輸卵管積液加穿山甲、鱉甲、丹參、石見穿以軟堅散結、活血消癥;腰酸墜脹加桑寄生、炒杜仲以以補益肝腎;大便秘結加炒大黃瀉下解毒、活血化瘀。上述組方共奏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散寒補虛之效,藥量較大,直接直腸粘膜吸收或滲入盆腔,盆腔微循環(huán)、血液流變學均或顯著改善,免疫功能提高。
臨床實踐中,中藥保留灌腸療法不止治療患者的慢性盆腔炎,同時兼有改善痛經狀況、調整月經周期及月經量,一定程度治療慢性結腸炎及慢性闌尾炎,并對面部痤瘡和面色改善有良好作用。綜上所述,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確切,優(yōu)勢明顯,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1]李森.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4, 33(27):88-89.
[2]霍焱, 楊秀清, 郭媛.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4, 33(7):40-41.
[3]牟永堂.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15, 6(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