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飛鷹艾迪》中跳臺滑雪名將(上圖)和《破風》中自行車選手(下圖)都是勵志典型體育電影近來格外火熱。休·杰克曼與塔倫·埃格頓主演的《飛鷹艾迪》仍在上映,網(wǎng)球題材的《性別大戰(zhàn)》和聚焦花樣滑冰丑聞的《我是托婭》也提上拍攝日程。口碑尚佳的《飛鷹艾迪》在美國本土和中國市場都未取得預(yù)期票房,但體育電影依然是好萊塢的寵兒。相對而言,體育電影在中國市場顯然冷清得多。
美國熱 不賠錢,能拿獎
早年的好萊塢體育電影,總是充滿類型雜糅的元素。例如1951 年的《哈林環(huán)球旅行者》,喜劇愛情元素才是主線,體育元素只是副線,并且?guī)缀醪粫木幷嫒耸论E。直到1976年史泰龍主演的《洛奇》橫空出世。這部小成本影片奪下1977年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3項大獎,影片中所展現(xiàn)的體育精神深入人心,從此以后,像《洛奇》這種以描繪真人故事、社會現(xiàn)實為主的體育電影就成為了好萊塢體育電影的主流。
《飛鷹艾迪》是一部由真人事跡改編的體育電影。塔倫·埃格頓扮演的艾迪·愛德華茲,正是現(xiàn)實中的英國著名跳臺滑雪名將飛鷹艾迪,他于1987年代表英國參加世界錦標賽,獲得1988年冬奧會參賽資格。雖然是一部loser的奮斗史,但艾迪可愛的個性和傳奇經(jīng)歷依然博得了大家的喜愛,國際奧運會守則上的“飛鷹規(guī)則”也因此誕生(只有在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運動員才能參加奧運會)。有外媒評價,“一部罕見的傳記電影,雖然帶著體育勵志的標簽,但實則擁有一個喜劇的內(nèi)核,徹底打破了“訓練—參賽—慶獎的老套戲路”。
相對本片的正能量,2015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運動題材影片《腦震蕩》則更為尖銳。該片講述了法庭神經(jīng)病理學家本奈特·奧馬魯博士的故事,他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運動員職業(yè)病慢性創(chuàng)傷性腦病的人,在影片中,NFL(國家橄欖球聯(lián)盟)忽略了奧馬魯博士的研究。
《性別大戰(zhàn)》和《我是托婭》同樣直面敏感事件?!缎詣e大戰(zhàn)》講述了1973年引發(fā)全球關(guān)注的網(wǎng)球性別戰(zhàn)。前溫網(wǎng)冠軍鮑比·里格斯認為男女網(wǎng)球比賽差距大,并稱自己能擊敗現(xiàn)役的頂級女子選手,當時排名世界第二的比利·簡·金接受了這場“性別大戰(zhàn)”,并三盤取勝。《我是托婭》則把美國花樣滑冰名將托婭·哈丁串謀襲擊對手,被美國花樣滑冰隊終身禁賽的故事搬上銀幕。
為何好萊塢如此熱衷拍攝探討體育和社會問題的體育電影?首先是因為臺前幕后都熱愛體育?!稑O度狂熱》主演吉米·法倫曾說,“棒球中摻雜著許多令人難以割舍的情感。”導演彼得·法雷利說:“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某個項目的冠軍”。
此外,體育電影似乎總比其它題材更能將影人送上奧斯卡領(lǐng)獎臺。憑著講述前世界中量級拳王杰克·拉莫塔的傳記電影《憤怒的公?!?,羅伯特·德尼羅獲第53屆奧斯卡影帝,希拉里·斯萬克憑《百萬寶貝》的女拳手角色問鼎第7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老戲骨弗里曼憑《百萬寶貝》獲得最佳男配……體育片中勵志和傳奇的元素,一旦加上真實人物和事件還原,無疑會讓得獎機會倍增。
體育片雖然不是最賣座的類型,卻是好萊塢性價比最高的類型之一。從表面看,美國歷史最高票房的體育電影是2009年的《盲點》,票房收入2.6億美元,歷史總票房位列第88名;第二高的是1985年的《洛奇4》,票房1.3億美元,排名第396位,似乎不夠賣座??墒?8天拍完、110萬美元成本的《洛奇》卻能換來當年7400萬美元的票房,即使是票房未達預(yù)期的《飛鷹艾迪》,由于投資不超過3000萬美元,也被看好能夠收回成本?!袊洹∮锌诒?,沒票房
相對而言,在不斷擴大的中國電影市場中,體育電影卻顯得不夠紅火。近幾年來,《翻滾吧!阿信》《激戰(zhàn)》《破風》等體育題材電影雖然口碑不錯,但《翻滾吧!阿信》總票房僅620萬元,《激戰(zhàn)》總票房1.17億元,《破風》總票房1.45億元,相比其它類型片,票房同比增長明顯不夠給力。
體育電影為什么在國內(nèi)市場遭遇瓶頸?需要從成本和票房兩個角度考慮。此前影評人譚飛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純粹體育題材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比較難起色,光靠明星也難撐起票房。也有電影發(fā)行人認為,資本具有逐利性,中國國內(nèi)的電影市場缺乏一部標桿性的賣座體育電影,因此無法引導資本投向體育電影。
實際上還有另一個原因:成本。以2015年國產(chǎn)體育電影最高票房的《破風》為例,導演林超賢曾公開表示,每個演員全身上下的裝備價值不菲,專業(yè)賽車用了400臺,影片投資接近一億,還不算體育贊助。
當國產(chǎn)體育電影啟動準大片模式遭遇回收難題,好萊塢體育電影則因為中小投資進退自如。從根本上看,作為類型片的一種,體育電影在好萊塢經(jīng)過了多年的市場培育,最終形成了藝術(shù)和票房雙豐收的局面,反之,國產(chǎn)體育電影經(jīng)過多年積弱,始終未能建立類型觀眾,最終造成了體育電影市場的欲振乏力。
能否像好萊塢一樣將體育電影與運動精神完美結(jié)合,是國產(chǎn)體育電影破題的關(guān)鍵。
一方面,國產(chǎn)電影可以借鑒好萊塢體育類型片的題材策略——善于利用話題人物和熱門事件。例如陳可辛新片《李娜傳》票房普遍被業(yè)界看好,陳可辛在商業(yè)片領(lǐng)域的豐富經(jīng)驗,加上中國網(wǎng)壇前“一姐”李娜帶來的粉絲效應(yīng)和觀眾入場欲,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次國產(chǎn)體育電影的票房突破。
另一方面,適度向體育電影中加入其他類型、元素。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體育電影也出現(xiàn)了喬丹加盟的《空中大灌籃》《球球向前沖》之類喜劇風格的體育片。在國產(chǎn)片中,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也曾經(jīng)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績。
在好萊塢,即使相對純粹的體育電影也很少完全靠“體育”來賣錢,比如在中國獲得2.48億元票房的《極盜者》就融合了極限運動、冒險等元素。不過,無論是制造話題還是增加商業(yè)元素,體育電影永遠要用熱血的細節(jié)打動人們的心靈,換句話說,還是要講一個好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