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培文 秦 琳
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研究
■譚培文 秦 琳
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的研究,對當代提升中國道德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孫中山一生篳路藍縷,顛覆了滿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話語權,揚棄了西方資本主義的道德話語權,第一次爭得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道德話語權。孫中山提出的“國族”概念,開啟了愛國主義道德話語的先河,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的方法對當代中國道德話語權的建立具有借鑒意義,孫中山的資產階級話語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孫中山;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當代價值
自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愈益凸顯。而固執(zhí)修昔底德陷阱思維的西方守成資本主義故伎重演,企圖利用資本主義道德話語權“矮化”中國形象,削弱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如,為了非法介入有關國家對中國南海主權紛爭,就教唆菲律賓搞一場所謂“南海仲裁”鬧劇,試圖重創(chuàng)中國國際聲譽。企圖利用道德話語權“矮化”中國的形象,削弱中國國際競爭力,是當代國際競爭中部分資本主義國家使用的一種新方式。提升和爭取中國道德話語權,成為了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一個戰(zhàn)略任務。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一生篳路藍縷,顛覆了滿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話語權,揚棄了資本主義的道德話語權,第一次爭得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道德話語權。探索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的路徑與方式方法,對當代中國道德話語權的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話語即權力。馬克思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保?]550“權就是力量”(孫中山語)。這里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力量”,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統治被統治階級思想的權力。思想是內容,話語是形式。思想的權力必須通過話語形式來實現。話語就是思想上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解釋、表達、言說、規(guī)范統治階級思想的權力。話語的核心是價值觀,沒有價值觀的話語只是一些思想碎片。道德是一種價值觀,道德話語權就是一個階級對其價值觀念的話語表達和規(guī)范。孫中山作為偉大的資本主義革命家,他在爭取中華民族話語權上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以三民主義顛覆了滿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話語,為資產階級道德話語權的建構掃清了障礙。
孫中山根據美國林肯總統“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提出了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內容的三民主義,從而徹底地顛覆了滿清王朝的“滿主漢奴”、皇權天賦、君貴民賤的狹隘的封建宗法觀念、帝王觀念等封建倫理觀念支配的道德話語權。
(一)以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國族主義”顛覆滿清王朝“滿主漢奴”的宗族主義、宗法觀念支配的道德話語權
近代以來,中國陷入最為悲慘的苦難之中,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都對中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當時甚至連人口不到千萬的葡萄牙也可以騎在中國人頭上。在孫中山看來,一個擁有四萬萬人口的中國之所以被一些小國欺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的宗族主義、宗法觀念所帶來的。中國人只有家庭、宗族和宗法主義,而缺乏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國族主義”。他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人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這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保?]185所謂“國族”,是指一個以中華民族為大一統國家的民族。中華民族,無論什么民族,都要把中國看作一個以中華民族為國家的民族。這就是我們講的愛國主義。中國的大一統不是人為的,而是秦漢以來的歷史凝聚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觀念,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是,滿清封建宗族主義和宗法觀念,卻以落后的原始血緣宗族宗法觀念為最高的倫理理念,從而導致了老百姓為宗族可以拼死械斗,惟獨缺乏為中華民族不惜犧牲的精神。這就是滿清王朝“滿主漢奴”的宗族主義、宗法觀念支配的道德話語權。孫中山認為,清王朝只以滿族為宗族,其他民族只是奴隸。這樣一來,其他民族在外國人侵略中國時,也不把對清王朝侵略看作是對中華民族的侵略。這就是中國一盤散沙的原因。孫中山在對“忠”字解釋時,賦予“忠”的愛國主義含義。他認為,“忠”不應該是“忠于君主”,而是“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2]144“忠”絕不是為皇帝一人盡忠,而應該是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愛國主義。
(二)以民權主義顛覆滿清王朝“皇權至上”、君貴民賤等封建主義道德話語權
孫中山以盧梭的契約論為根據,闡述了主權在民的思想,徹底批判了所謂“君權神授”的封建觀念,對民權主義進行了規(guī)范。他說,“什么是民權,民權就是人民去管理政治”,是“要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成立人民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作主的”。[2]325民權主義就是人民去管理政治和政權由人民掌握的制度,民權主義就是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政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權至上”、君貴民賤,君為主、民為仆,這是封建社會不可動搖的倫理次序。它不以人的平等為前提,反而以人的不平等為前提?;实凼翘熳樱焐陀兄粮邿o上的不平等地位。這種不平等完全是人為的,是封建社會假借天意捏造的,目的在于把他們所處的特殊地位說成是上天授予。誰要發(fā)出有損這種不平等的言說,反對其特殊地位,要求平等,那就是違背天理倫常,就是大逆不道。在封建倫理看來,不是平等比不平等重要,而是不平等比平等更重要。孫中山提出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民權主義,是以平等自由為前提。他認為,人與人之間不是不平等的,而是自由平等的,不存在封建的等級特權。這就徹底顛覆了滿清王朝“皇權至上”、君貴民賤等封建主義道德話語權。
(三)以民生史觀顛覆封建主義帝王史觀道德話語權
孫中山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保?]355民生主義就是以民生為歷史觀的思想體系,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孫中山的道德話語權就是以民生史觀為核心的話語權。他說:“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因為民生不遂,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fā)達,經濟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fā)生種種不平等之事情?!保?]386在封建社會出現的社會道德退步和一切道德變態(tài)等不良現象只是果,而民生不遂才是因。孫中山認為,人類的本性是求生存?!叭祟悶榱饲笊婢捅仨殹ブ?,‘互助’是人的本性。道德便是人的這種‘互助’本性的作用和表現?!保?]19世紀末俄國無政府主義克魯泡特金提出了互助論。孫中山使用了克魯泡特金的“互助”概念。他把“互助”看作一切生物的本能,“互助”也是一種情感和道德的善舉,它是一切道德的真正基礎,這就導致了孫中山的民生史觀為核心道德觀帶有唯心史觀的因素。盡管如此,以民生史觀為基礎的道德話語,顛覆了封建主義的帝王史觀道德話語權。在封建階級看來,歷史就是封建帝王的歷史,國家的興衰榮枯,決定于皇帝的賢能和馭民的統治力量。封建的道德話語就是以封建帝王史觀為基礎的道德話語,從來不會有以民生為基礎的道德話語。
所謂揚棄,是批判與繼承,而不是全盤照抄。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但他不是“全盤西化”論者。他立足于中國國情實際,把“中國固有的道德”作為建立資產階級道德話語權的思想前提,重視對西方資本主義道德話語權的吸收和改造。孫中山揚棄了西方資本主義的道德話語,結合中華民族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特點,嘗試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資產階級核心道德話語,如自由、平等、博愛。
(一)自由
自由是西方資本主義核心道德話語,尤其是以英國、美國為典型的新自由主義,甚至認為自由是優(yōu)先于平等的最為核心的道德價值理念。孫中山并沒有把西方的自由作為教條全盤搬來。自由是個人自由和社會(國家)自由的統一。孫中山的自由是社會(國家)的自由,而對個人自由,他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并不主張。他說:“法國的自由和我們的民族主義相同,因為民族主義是提倡國家自由的。”[2]283可見,孫中山所提倡的不是西方的個人自由,而是社會、國族、國家的自由。為什么不強調個人自由?他認為,中國人的個人自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為在中國,自由“如果用到個人,就成了一片散沙。萬不可用到個人頭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2]282對個人自由,中國不能仿效西方。西方封建統治特別殘酷,侵犯了個人自由領域,因而西方革命把個人自由放在頭等位置。中國不是這樣,中國的皇帝只管自己的事,對老百姓的個人自由無暇顧及,所以中國的個人自由比西方多。中國人不懂什么是自由,也不歡迎自由,中國人歡迎的是發(fā)財。三民主義,很像發(fā)財主義,所以老百姓歡迎。自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危險,國家、民族獨立與自由是中國生死存亡的自由,因此提倡國家社會自由,這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個人自由,這是片面的。尤其是孫中山對中西方自由的根源等理解是不夠全面的。馬克思說:“在現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范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保?]這里的貿易、買賣,不是一般意義的貿易買賣,而是勞動價值論所指的資本主義通過資本(工資)與勞動力之間的自由貿易與買賣剝削勞動者剩余價值的自由。資本主義真正的自由是這種自由交換、自由貿易的自由,法律上政治上的自由只是這種自由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自由交換的自由以個人功利為道德基礎,維護和張揚個人自由成為了自由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我國由于是市場經濟不發(fā)達,自由交換的個人自由張力并不重要。這就是中國自由思想一般人并不懂的經濟根源,而不是西方的封建統治侵入個人自由,所以西方的革命首先要爭自由。至于發(fā)財與自由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看來,自由與發(fā)財是密不可分的。按照西方資本統治的邏輯,只要有資本剝削的自由,就有獲得剩余價值而發(fā)財的自由。
(二)平等
孫中山說:“民權主義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權、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說民權是和平等相對待的?!保?]283孫中山提倡的平等是政治地位的平等。聯系國內實際就是打破君權,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平等,他認為西方對平等理解太呆板,為了爭平等連連發(fā)生了戰(zhàn)爭,如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他認為,根本的問題還是民權問題,民權問題解決好了,政治地位就平等了,民權不解決而去解決平等問題,必然導致戰(zhàn)爭的發(fā)生。他說:“民權發(fā)達了,便有真正的平等;如果民權不發(fā)達,我們便永遠不平等?!保?]295所謂平等實際是指建立民權國家的政治平等。孫中山特別強調的平等是社會、國家、民族意義的平等,而不是人與人之間聰明才智和經濟平等。這與當時中國的國情實際密切相關。他認為,當前國家最大問題是政治。由于政治不良,經濟就不能發(fā)達,“比方中國現在受外國政治經濟壓迫,一年之內損失十二萬萬元”。如果政治良好,經濟發(fā)達,減少這些損失,中國人的不平等地位就解決了。而人的聰明才智不但不能要求平等,還應該尊重這種不平等,它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果人心欲使其平等,那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只有兩種做法,那就是利己或利人。他極力反對利己,極力提倡利人,即聰明才智者大者,以利人為重,發(fā)揮自己特長優(yōu)勢,以造千人之福、萬人之福;聰明才智者小者,以利人為重,發(fā)揮自己特長優(yōu)勢,以造十人之福、百人之福;而聰明才智無者,以利人為重,發(fā)揮自己特長優(yōu)勢,以造一己之福或一人之福。這就是說,人們的聰明才智雖然不可能平等,但只要有利人的道德心,就可以將這種不平等變成平等。孫中山這種利他的大同精神,成為如何看待西方平等觀的閃光點。
(三)博愛
孫中山認為:“博愛的口號,這個名詞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國‘同胞’兩個字是一樣解法,普通譯成博愛,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民生主義是相通的。”[2]283博愛與民生主義相通,民生主義也就是博愛。他說:“民生主義是圖四萬萬人幸福的,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保?]283在他看來,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人道主義,博愛、平等是社會主義的真髓。這是人類的福音。孫中山把博愛放在第一位,并認為這種博愛是中國古代就存在的優(yōu)秀傳統,如“堯、舜之博施濟眾,孔子尚仁,墨子兼愛”這些都近似于我們講的博愛。所謂“近似”,是說“仁”,不是抽象的私人之仁,而是救國救民之仁;所謂愛,不是狹義的有差等的“兼愛”,因為這種兼愛不能及于人人。他說:“社會主義之博愛,廣義之博愛也。社會主義為人類謀幸福,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蒸蒸蕓蕓,莫不被其澤惠。此社會主義之博愛,所以得博愛之真精神也?!保?]510孫中山的博愛思想,有其積極合理性。不過,孫中山并非是要突出社會主義。他的博愛思想是以民生主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他認為,以民生為本,就可達大同世界,實現天下為公。他說:“農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盡其事,各執(zhí)其業(yè),幸福不平而自平,權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進,不難致大同之世?!保?]524所以,他又把博愛的民生主義說成是共產主義。但是,他并不贊成專門突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因為民生主義包括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這當然是片面的。馬克思說:“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1]574共產主義是一種經濟制度,民生主義則是以抽象的人的生存、生活、生計、生命作為出發(fā)點,這實際是在中國改了裝的西方資本主義人性論。孫中山認為:“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边@樣一來,民生主義有可能被抽象為精神價值范疇。歷史實踐證明,沒有好的制度保障,民生不可能真正改善。尤其是孫中山把社會主義等同于人道主義,這是不準確的。社會主義包括人道主義,但是,社會主義不等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是對人道主義的超越和揚棄。
孫中山不愧為中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立足于中國國情實際,吸收了中華民族固有道德優(yōu)秀文化基因,批判和顛覆了滿清封建王朝道德話語,揚棄了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話語,第一次為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做出了特殊貢獻。雖然他對馬克思主義缺乏深入研究,但他不含任何資產階級一己之私的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話語抱有一定敬仰之心,并將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話語納入中華民族的道德話語之中。這些對于我們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道德話語,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話語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一)孫中山提出的“國族”概念開啟了愛國主義道德話語的先河
愛國是孫中山所講的“國族”概念。孫中山所講的國族概念實際上是廣義上愛國主義。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里“中華”就是中華民族的中華。在封建社會,只有忠君報國的狹義上的愛國主義,缺乏廣義上的愛國主義。廣義上的愛國就是愛中華民族、愛中華民族統一的祖國。這是十分正確的。這就是現代的愛國主義的含義。中華民族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以中華民族為國族的大一統國家。這就是說,對于中華民族的所有子孫,愛國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每個民族的族群概念。愛國就是愛中華民族作為大一統的祖國?,F代的愛國,就是要愛統一的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祖國。所謂“港獨”“臺獨”道德話語都是對大一統中華民族的背叛,實際上就是不以國族為民族的分裂主義。其必然結果會使中華民族重新陷入被殖民、被侵略的深重苦難之中。歷史證明,這種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永遠不可能得逞,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二)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的方法對當代中國道德話語權的建立具有借鑒意義
孫中山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的基本方法是顛覆和揚棄。爭取中華民族道德話語權,首先就要顛覆以滿清王朝宗族的、宗法的封建道德話語權。孫中山對“民族、民權、民生”的道德話語深得全國各族人民的人心,徹底地顛覆了滿清王朝以原始落后腐朽的宗族血緣為基礎“滿主漢奴”的道德話語,建立了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情實際的“五族共和”道德話語。他說:“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保?]2在對待西方資產階級的道德話語上,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孫中山并非成為全盤西化論者,而是努力把西方資產階級的道德話語與中國國情、“中國固有的道德”實際結合起來,即采取揚棄的辯證方法,批判和克服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話語中的一些不適合中國實際的東西,如對平等、自由道德話語,重點弘揚的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國家和社會的自由和平等。這是十分正確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破之下,家將何存?當今由利比亞、敘利亞危機引發(fā)的歐洲難民潮,不正是一幅現實版的國家與家庭、國家與個人自由平等之關系圖嗎?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道德話語思想,其原材料雖然是西方的,但有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因素,即用中國的語言形式和中國文化傳統中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進行了加工、改造。最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用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道德話語來注釋自己的三民主義,提出了以“民生”為本的新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孫中山進行了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話語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嘗試。這些方法,對于當代中國道德話語權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孫中山的資產階級話語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孫中山認為,人生目的不是學而優(yōu)則仕,不是升官發(fā)財。升官發(fā)財,只是小志氣,為國奮斗,“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好國家,才是大志氣”。[2]654所以,不可立志做大官,而應該立志做大事。所謂大事,即為眾人服務,謀國家富強。所以,不論聰明才智高低,不論人之能力大小,“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而“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薄#?]299這些富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因素的道德話語,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所推崇,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基礎道德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按孫中山的道德話語,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一種相互包含的關系。但是,后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卻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看成死敵,這就完全篡改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自由、平等和博愛等道德話語上,孫中山還貫穿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道德話語元素,突顯資產階級道德話語的中國特色。這些,無疑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話語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研究室,等.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成瑛,溫克勤,唐凱麟,等.中國倫理思想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92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責任編輯:丁浩芮]
Research on Sun Yat-sen's Struggle for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n Peiwen Qin Lin
Research on Sun Yat-sen's struggle for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raising China's moral discourse power in contemporary era.Enduring hardships in all his life,Sun Yat-sen overthrew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Qing Dynasty and discarded that of western capitalism to gain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 bourgeoisie for the first time.Sun Yat-se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nation",initiating the beginning of patriotic moral discourse.The way that Sun Yat-sen struggled for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moral discourse power and is of great value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Sun Yat-Sen;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Contemporary Value
B25
A
1673-8616(2016)06-0005-07
2016-10-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項目、廣西特聘專家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語言生態(tài)學批判與重建研究”(16BKS097)
譚培文,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桂林,541004);秦琳,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貴州貴陽,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