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代詞“人家”為個案進行研究,著重探討其自稱范疇下的主觀化表現(xiàn)。漢語自稱代詞是一個原型范疇,其內(nèi)部不同成員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疇和非典型范疇之分,但相互之間在意義方面存在著家族相似性。自稱代詞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現(xiàn)是:代詞系統(tǒng)中的自稱意義存在著復(fù)雜的交叉跨類現(xiàn)象,基本語義類不同的自稱代詞存在著“大異小同”,基本語義類相同的自稱成員之間存在著“大同小異”。不同成員在意義上相互關(guān)聯(lián),從而形成非常復(fù)雜的自稱語義網(wǎng)絡(luò)。
關(guān)鍵詞:自稱范疇 “人家” 主觀化 原型效應(yīng) 家族相似性
漢語代詞是一個龐雜的整體,雖然成員不多,但功能繁復(fù)。其中,自稱代詞是人稱代詞中較為復(fù)雜的一個分支,其內(nèi)部“成員”構(gòu)成尚無定論,而且自稱代詞在歷史發(fā)展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多變化,像“吾”等已經(jīng)很少使用。與之相對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表示自稱的代詞,如“人家”“本人”等,其相關(guān)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陳翠珠(2009)博士論文中的探討。本文在此基礎(chǔ)之上,以現(xiàn)代漢語自稱代詞“人家”為基點,著重探討自稱范疇下“人家”的主觀化表現(xiàn),同時將其置身于自稱代詞這一原型范疇下,深入細致地討論了自稱代詞的“家族相似性”??偟膩碚f,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有兩方面:第一,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相關(guān)分析;第二,自稱代詞的原型效應(yīng)和家族相似性分析。
一、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相關(guān)分析
現(xiàn)代漢語“自稱代詞”是代詞下屬的一個子范疇,它是由“我”“人家”“本人”“個人”等代詞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我”比其他一些成員,如“人家”等更能代表“自稱代詞”這個范疇。因此,我們把“我”稱為自稱代詞這一范疇中的典型成員,“人家”“個人”“本人”等是非典型成員。漢語中,代詞“人家”的意義和用法都是以旁指的“人”為基礎(chǔ),與反身代詞“己”相對。有關(guān)“人家”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王聰(2012)、(2013a)、(2013b)分別從其語法化演變軌跡,語法化中的主觀化表現(xiàn)及其主觀性程度區(qū)分等幾個角度進行了細致地分析,這里不再贅述。本文討論的重點是自稱代詞范疇下“人家”的主觀化問題。首先對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生成原因做一深入探究,然后對“人家”的語義表達進行詳細論述。
(一)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形成原因
漢語中,“我”是一個專用性很強的自稱代詞,在書面語和口語中均可以使用,且用法簡潔,同時它還是漢語自稱代詞范疇中的一個典型的成員。既然“我”占有這么多的優(yōu)勢地位,那么在漢語自稱代詞范疇中,為什么還要出現(xiàn)“人家”“本人”等這幾個非典型的自稱代詞?就此問題,我們將對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形成原因做一解釋,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主觀化”是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生成原因之一
“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是語言的一種特性,指人們在說一句話或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同時表明了自己對這句話或這件事情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即在話語中留下了自我的印記(沈家煊,2001)。日常會話中,說話人在交談時一般都要帶上個人的態(tài)度、立場等,以表明自己的目的和意圖,單純地表達一連串毫無意義的語言單位的句子是不存在的。在自稱代詞這個范疇中,“我”是表達客觀意義的人稱代詞,主要是表達第一人稱主體。相對而言,“人家”更能表明說話者的主觀情感和態(tài)度意義,同時也能表達一種委婉語氣,這是“我”無法表達的。從認知角度看,“對于兩個同義的語言要素,由于人們需要一個反映客觀事實的語言要素來達到‘達意的目的,然后才需要一個表達主觀感受的語言要素來達到‘表情的目的。由此,主觀性強的語言要素應(yīng)該后出現(xiàn)?!痹跐h語自稱代詞系統(tǒng)中,對于同義的自稱代詞“我”和“人家”而言,“我”是先出現(xiàn)的,其主要作用是用來“達意”,而“人家”主要是用來“表情”,自稱的用法是出現(xiàn)在“我”之后的?!叭思摇痹诒磉_時,隱含的主觀性也是多種多樣。例如:
(1)李白玲擰我一下,笑著說:“你瞧不慣我們這兒的人,也用不著這么愚弄人家。”(王朔《橡皮人》)
(2)“這可不是您的私生活,這里還連著我呢。人家說你的時候,看我的眼神兒都不正?!保ㄍ跛贰段沂悄惆职帧罚?/p>
(3)人家做錯了嘛,你就別生氣了呀!
盡管上述三個例句中的“人家”都是指第一人稱“我”,但在表達主觀意義時千差萬別。例(1)雖然表面上表達了李白玲對“我”的不滿意和責(zé)怪,但使用“人家”后,不滿和責(zé)怪語氣減弱,而主要是表達一種嗔怪,同時還有撒嬌的意味。如果把“人家”換成“我”后,責(zé)怪語氣加重,這與李白玲的表情不相符。同理,例(2)、(3)中的“人家”也表達了說話者的主觀立場和態(tài)度,均不能換成“我”。例(2)表達了一種抱怨心理,例(3)則明顯是一種輕微的自我辯解。
以上這些主觀意義的表達都是通過“人家”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用法是自稱代詞“我”無法媲美的。因此,人們在進行主觀表達時,更傾向于選擇使用“人家”。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選用“人家”進行主觀表達的時候,體現(xiàn)出的主觀性往往具有程度上的差異,王聰(2013a)已經(jīng)對“人家”不同用法的主觀性程度差異進行了比較。在此,我們認為造成主觀性程度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視角”和“參照點”的不同是最本質(zhì)的原因。下面將借助Langacker建造的人的基本視覺感知圖示對此進行解釋。
在該圖中,認知主體和認知客體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感知視線是從主體發(fā)出達到客體,但最終的成像要涉及到很多因素,如:視點定位、視線方向以及主體的自我知覺等等。典型的自稱代詞“我”指代說話人本身,而“人家”的本義是指說話人和聽話人之外的第三者,即別人。但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由于說話人想要表達一種自我態(tài)度和情感,說話人的“視角”將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說話人為了使事件表達的更“形象”,往往要轉(zhuǎn)換表達“路徑”,即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圖像”。因此,代詞“人家”出現(xiàn)了4個不同的義項:“人家1”泛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別人;“人家2”某個人或某些人,意思跟“他”或“他們”相近;“人家3”自指第一人稱“我”;“人家4”他指第二人稱“你”。其中,“人家3”指“我”是處于最大程度的主觀性,即主體完全處于感知域之外,主體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客體。①“人家2”是處于最小程度的主觀性,即最大程度的客觀性。也就是說,在自我中心模式情形下,概念主體自身也進入感知域,成為被感知的對象性客體。
2.“更新”是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生成原因之二
“更新”是語言中一種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指“用較自主的單位取代更虛化的單位起同樣或類似的語法作用”。Hopper﹠Traugott(1993)和Lehmann(1995)分別稱其為“renewal”和“renovation”。劉丹青(2001)曾指出:“更新”現(xiàn)象本身很簡單,但隱藏在其后的前因和后果卻很值得探討。同時他還認為“更新”現(xiàn)象的存在可能源于人類在語言交際時,更傾向于用新穎的說法取代舊的說法以獲得更強的語用力量。對于漢語自稱代詞系統(tǒng)而言,已經(jīng)存在“我”來表示自稱,但人們在日常交際中,為了獲取更強的語用力量,則需要更新,換句話說就是需要用新要素來取代舊要素“我”,這一新要素就是“人家”。即用“人家”這一新要素取代“我”這一舊要素。
人們之所以選擇新要素來取代舊要素,最主要原因是追求新奇性,同時這也是表達主觀立場和態(tài)度的需要。就拿漢語自稱代詞系統(tǒng)來說,在這個龐雜的整體中,“我”只是客觀地表達事實的自稱代詞,當(dāng)人們需要表達自我主觀情感的時候,自稱代詞“我”無法滿足表達者的需要。因此,人們?yōu)榱藵M足這一需要,開始尋找新的要素,后來發(fā)現(xiàn)“人家”可以代替“我”更好地表達主觀態(tài)度和立場,于是人們開始選用“人家”這一新的要素,而逐漸淘汰“我”這一舊的要素來表達主觀情感。Hopper﹠ Traugott(1993)曾就更新現(xiàn)象探討了很多,不僅確定了其定義,同時還指出最可以體現(xiàn)更新現(xiàn)象的是程度副詞。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中較為明顯,到了現(xiàn)代漢語,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例如“很時尚”,說成“好時尚”?!昂堋边@一程度副詞,開始受到南方方言“好”的排擠和競爭,主要原因在于“好”有較強的語用功能。
以上兩點是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生成的主要原因,對于漢語自稱代詞系統(tǒng)而言,“人家”是婉轉(zhuǎn)表達自稱的代詞之一,它的存在使典型自稱代詞“我”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我”不會消失,原因在于“人家”一般只出現(xiàn)在口語中,而書面語中表自稱的時候還是以“我”為主。同時,對于自稱代詞“人家”而言,其使用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通過對語料的分析可知,當(dāng)“人家”用作“我”表示自稱的時候,一般為女性所使用,男性很少使用。在女性人群中,年紀(jì)較大的女性和年紀(jì)較小的女孩也很少使用。因此,我們對封閉的語料庫進行統(tǒng)計,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②:
通過對封閉語料庫的考察后發(fā)現(xiàn),“我”的使用量遠遠高于“人家”,“我”在表達自稱中的這種主導(dǎo)地位是“人家”無法達到的。由此可知:“人家”和“我”這兩個表自稱的代詞在分工上也存在交叉點,當(dāng)書面語中表達說話者主觀情感的時候,還是會選擇使用“人家”,同時使用“人家”也可以更好地表達說話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這是“我”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語義表達
通過對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人家”在主觀表達過程中具有多種語義表現(xiàn)。從社會語言學(xué)的角度來看,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人家”時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由此,我們將從語義特征角度入手,詳細地探討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語義表現(xiàn)。
1.表達說話者不滿的語氣
(4)“我礙著你上網(wǎng)了嗎?”春兒柔著眼,不高興地說,“吵了人家的覺,還叫人家給你挪地方!”(轉(zhuǎn)引自:《常用詞用法例釋》)
(5)鴛鴦又是氣,又是臊,又是急,因而罵道:“兩個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為難的事,拿著你們當(dāng)正經(jīng)人,告訴你們與我排解排解,你們倒替換著取笑兒?!保ú苎┣邸都t樓夢》第四十六回)
(6)你慢點跑不行啊,人家跟不上?。。ㄞD(zhuǎn)引自:《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上面的例句中,說話者明顯表現(xiàn)出一種不滿的口氣。例(4)中使用“人家”,顯示出春兒的不滿和抱怨,這與春兒天真大膽的形象相符合。例(5)是鴛鴦要被逼迫嫁給賈赫做小妾,情急之下找姐妹襲人和平兒訴苦時說的話。因為平兒、襲人的玩笑話讓鴛鴦生氣,她用“人家”來指自己,表示不滿,但是這種不滿是一種嗔怪,并非真正的惱怒,也表示她們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這種語氣主要是通過“人家”體現(xiàn)出來的。但用“人家”來表示不滿的程度有時候也很強烈。例如:
(7)“你說話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著?你有嘴沒有?有嘴沒有?”她的話越說越快,越脆,象一掛小炮似的連連地響。(老舍《駱駝祥子》)
(8)一拉開門,他本能地退了回來??簧献鴤€中年的婦人,……祥子愣在門外,屋里出了聲:“怎么啦!報喪哪?怎么不言語一聲愣往人家屋里走???!你找誰?”(老舍《駱駝祥子》)
例(7)是虎妞因為一些生活的瑣事朝祥子發(fā)脾氣,語氣十分強硬;例(8)是祥子因為失誤闖進了陌生女性的住所,而中年婦人被祥子的莽撞激怒,用“人家”來表示強烈地不滿。以上兩個例句中的說話者都力透自己對聽話人的不滿之情,并且這種不滿的程度比較深。
2.表達說話者撒嬌的語氣
(9)你就把這東西給人家嘛,人家都期盼好幾個月了。
(10)“這么奢侈的東西還買嗎?”小王轉(zhuǎn)身問他的女朋友,“要買嘛,人家很喜歡嘛。”
(11)人家再不說你就是了嘛,別生氣啦!
從我們搜集的語料來看,當(dāng)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用來表達說話者撒嬌的口氣時,常常用于女性,男性一般不使用“人家”,如果使用則顯得比較矯情。例(9)~(11)都表達了說話者的撒嬌語氣。其中,例(11)是女友在男友面前撒嬌時的對話,如果將其換成“我”,就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情侶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且語氣也顯得很生硬。有關(guān)女性傾向于使用“人家”的原因有多方面,不僅有生理上的,還有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對此不加細究。
3.表達說話者俏皮的語氣
(12)你什么時候進來的???也不敲門,嚇?biāo)廊思依玻?/p>
(13)死丫頭,你在哪兒偷看人家啦?
(14)原來是你啊,差點沒把人家嚇?biāo)览玻?/p>
表示“俏皮”意味的“人家”在口語中較為常見,且適用于關(guān)系親密的兩個人之間的話語。關(guān)于“人家”表示“俏皮”的語氣,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1944:28)中就已經(jīng)指出:“‘人家又可用如‘化裝的我(disguised I)或‘暗指的他……化裝的我往往為的是說得俏皮?!贝送?,張煉強(1982)認為,“人家”指稱另外人稱時,屬于轉(zhuǎn)移式中的一種,該情況下的“人家”有顯得“俏皮”的意味,主要原因在于此時的說話者將自己或是旁人輕巧地推開,故意作出一副十分客觀的姿態(tài),顯得與當(dāng)事人毫無關(guān)系,以此渲染強烈的主觀色彩。例(14)中的“人家”就是說話者將自己推開,借此表達一種親熱、俏皮語氣。
4.表達說話者婉轉(zhuǎn)的語氣
當(dāng)“人家”用于表示自稱的時候,還可以使語氣婉轉(zhuǎn)。如:
(15)“我不承認我假”慧芳道,“我過去和現(xiàn)在一樣,怎么想就怎么做,才沒表里不一呢?!?/p>
“得了吧,你問問咱們那些同學(xué),誰不說你假?中學(xué)五年你交了幾個知心朋友?連徐月娟都覺得和你隔著一層”“那人家就這性格?!保ㄍ跛贰秳⒒鄯肌罚?/p>
在例(15)中,慧芳用“人家”主要是表達一種委婉的語氣,意在為自己狡辯,如果換成“我”后,語氣就變得很僵硬,不符合文中的場景。
5.表達說話者羞澀的語氣
(16)人家不只因為你在這,所以才來的嘛!
(17)楊春麗(深情地):“唐廣,人家好喜歡你喲?!保ā短品誓c傳奇》)
(18)寶釵笑道:“將來也不過多費得一副嫁妝罷了,如今也愁不到這里。”黛玉聽了,不覺紅了臉,笑道:“人家才拿你當(dāng)個正經(jīng)人,把心里的煩難告訴你聽,你反拿我取笑兒?!保ú苎┣邸都t樓夢》)
上述兩個例子中,都表達了說話者的羞澀心理。這時的“人家”一般是女性使用,用于對自己喜歡人的表達中。例(16)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對自己喜歡的男生所說的話,使用“人家”可以很好地表達說話人當(dāng)時的羞澀心理。同樣,例(17)是楊春麗第一次對自己喜歡的人表白,說話時使用“人家”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嬌羞之態(tài)。例(18),黛玉因為體弱多病經(jīng)常吃藥,還因為自己的身世和在賈家的地位而怕別人埋怨嫌棄時,將自己的苦惱向?qū)氣O傾吐,寶釵的話讓黛玉害羞,黛玉用“人家”來指稱自己,顯出自己的羞怯。如果換用“我”的話,會讓人覺得黛玉是在責(zé)怪,態(tài)度生硬。此外,這種用法一般只能出現(xiàn)在口語中,多為年輕女子所使用,男性在言語交際中普遍避免甚至排斥這種用法,在他們看來,如果“人家”被男性使用的話,會讓人覺得他缺乏陽剛之氣甚至有些女性化。與男性相反的是,女性就較多地喜歡這種使用嬌咳、委婉、含混的表達方式。這也是女性性格特點在語言上的反映。
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的語義功能多種多樣,隨著語境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義特征。但總的來看,“人家”的多種語義特征都是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立場的,是它們所表達的主觀性程度不同,這一主觀性的差異是語境因素導(dǎo)致的結(jié)果。
二、自稱代詞的原型效應(yīng)和“家族相似性”分析
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內(nèi)部的成員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典型成員被稱為原型,原型被作為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以往有關(guān)語言的原型范疇分析,主要集中在處理和解釋詞法、句法的分類問題上,如袁毓林(1995)通過對九千多個常用詞的考察,曾提出漢語的詞類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型范疇的,并得出基于原型的現(xiàn)代漢語詞類系統(tǒng)。對于漢語自稱代詞而言,它也是一個原型范疇,其內(nèi)部成員多而廣,且地位不平等,根據(jù)它們的不同特征表現(xiàn),可將其分為典型和非典型之別。除了像“我”具有典型自稱的共有特征之外,有些成員只具有部分特征。這種非共有屬性在范疇內(nèi)部成員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呈現(xiàn)出凹凸不平的分布狀態(tài),具有最多“家族相似”屬性的成員就具有此范疇的原型。因此,在一個范疇內(nèi),有些成員更相似,而有些成員相似性要少些,所以就出現(xiàn)了原型成員與邊緣成員地位不平等的問題。
在此,我們將以“人家”為核心對漢語自稱代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范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認知現(xiàn)象,其結(jié)果往往是產(chǎn)生一個層級系統(tǒng)。通過上述對漢語自稱代詞的分析,我們將研究的焦點集中于“人家”。在這個自稱代詞范疇中,“我”所在的這個層次稱之為“基本層次范疇”(basic level category),即原型范疇。該層次相對于其他層次來說,顯得更為重要。處于“基本層次范疇”的詞一般比較短,大多數(shù)是單語素,通常不會借自其他語言。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廣泛,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一般不會產(chǎn)生特殊的含義。由此,Rosch認為:基本層次范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真實世界中特征的互相對應(yīng)。因此,“我”在自稱代詞范疇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個典型的自稱代詞,更容易表達,其行為特征較豐富。正由于“我”是一個典型的自稱代詞,是自稱范疇中的核心成員,因此,它是“無標(biāo)記的”(unmarked)。處于基本層次范疇的“我”集中了表示自稱這一范疇的共同屬性及家族相似性,成為一個認知參照點。“基本層次范疇”的上面是“上位范疇”(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即:自稱代詞。“上層范疇”與臨近范疇成員之間是有嚴(yán)格意義上的區(qū)別的,像自稱代詞與他稱代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但“上位范疇”的區(qū)別特征比基本層次范疇要少。“上位范疇”擁有較少的共有屬性,不具備認知參照點,只具有交叉相似性,因此屬于家族相似性范疇。同時,“上位范疇”的名稱一般是集合名詞。此外,值得一提的是,Ungerer﹠Schmid(2001)曾強調(diào),“家族相似性范疇不能以家族相似性作為范疇化的依據(jù),共有屬性是范疇化形成的必要條件,并強調(diào)了共有屬性在上位范疇中形成的重要性,認為按照一些功能方面的共有屬性將一類范疇統(tǒng)一在一個名稱下是上位范疇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作用”。與“上位范疇”相對的是“下位范疇”,該范疇處于“基本層次范疇”的下面,“人家”就是處于自稱代詞這個大范疇中的“下位范疇”。雖然“人家”處于“下位范疇”,但在日??谡Z中表達主觀性的時候比較常見,其與“基本層次范疇”的區(qū)別之一在于“基本層次范疇”中的詞語在使用中一般不會產(chǎn)生特殊的含義,但“下位層次”中的詞語則會隨著表達的需要而發(fā)生變化。此外,“下位范疇”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內(nèi)部成員之間有較高的相似性,但與鄰近范疇相比區(qū)別性較低。從語言特點上看,“下位范疇”中的詞語在詞法上通常由多個語素構(gòu)成。以漢語自稱代詞為例,處于“下位范疇”中的“人家”“本人”和“個人”等都不是單語素構(gòu)成,它們中的內(nèi)部成員相似性很高,但三者彼此之間的相似性很低。與“基本層次范疇”的“我”相比,“人家”“本人”和“個人”是非典型自稱代詞,主要是為了表達某種意圖和個人立場、情感而使用,因此是“有標(biāo)記的”(marked)。
三、結(jié)語
“范疇”③是認知語言學(xué)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從共時角度出發(fā),借助認知語言學(xué)中的“范疇化”理論,在自稱范疇下對漢語代詞“人家”的主觀化進行了考察。本文討論的重心是非典型自稱代詞“人家”生成的主要原因,即主觀性和更新。在此基礎(chǔ)上,對“人家”的語義特征做一全面總結(jié),其語義的表達也是“人家”主觀化的表現(xiàn)之一,從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說話者在使用“人家”進行表達時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此外,文章以原型范疇模型為理據(jù),著重探究了自稱代詞的范疇層次化,并對基本層次范疇的“我”和下位層次范疇的“人家”之間的范疇關(guān)系進行了詳細地分析,我們旨在于以此為基點,深入發(fā)掘漢語自稱代詞的“家族相似性”。盡管“人家”處于漢語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下層范疇,但它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是說話人進行主觀表達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對漢語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全面地梳理,另一方面也便于對主觀化的系統(tǒng)進行深入發(fā)掘。而對于自稱代詞內(nèi)部典型成員(“我”)與非典型成員(如“人家”“本人”)之間的共有屬性與非共有屬性的分析,將另文展開。希望對此深入分析之后,我們能夠明晰漢語自稱代詞系統(tǒng)。
附注:
①Langacker(1985、1990、2002)曾經(jīng)總結(jié)出兩種典型的觀察編
排模式,即“最佳模式”(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和“自我中心式”(egocentric viewing arrangement)。他指出:這兩種模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概念主體是否成為被感知的對象。其中,最大程度的主觀性是在最佳情形下,主體完全處于感知域之外,主體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客體。同樣,最大程度的客觀性是在自我中心模式情形下,概念主體自身也進入感知域,成為被感知的對象性客體。
②以北大CCL語料庫中的《王朔自選集》(共5篇文章)為封閉語料
庫,對其中的“人家”和“我”的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其中,有關(guān)“人家”的統(tǒng)計排除名詞的用法,只計入代詞用法。而“人”的統(tǒng)計,將檢索出的“我們”排除在外。
③“范疇”是一個復(fù)雜的概念,不同的學(xué)科對其有不同的界定。語
言學(xué)界對這一概念一直處于模糊狀態(tài)。就此問題,筆者曾向張誼生老師專門請教過,張老師認為,語言中存在多種多樣范疇,其中有關(guān)語法范疇是對語義的高度概括。此外,他還指出,任何意義都有相應(yīng)的形式對應(yīng)體。筆者在張老師的啟發(fā)下認為,對于漢語自稱范疇而言,其內(nèi)部成員雖然紛繁復(fù)雜,但從原型范疇論的角度來看,它是多種表達自稱意義的代詞的集合,記作U。在該集合中,有各個對象a1、a2、a3、a4……,記作{a1、a2、a3、a4……}。不同范疇之間既有“交集”也有“并集”。本文所討論的對象“人家”既屬于“自稱”也屬于“他稱”,即“人家”是自稱和他稱的“交集”。用數(shù)學(xué)符號表示為:A∩B={X∣X∈A,且X∈B}(A:自稱范疇;B:他稱范疇;X:人家)。其實,對于這種現(xiàn)象的闡釋也恰好解釋了維特根斯坦的原型范疇的“家族相似性”理論。這種有關(guān)范疇與數(shù)學(xué)“集”概念的切合,以后我們將對此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
文,2009.
[2]劉丹青.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J].語言研究,2001,(2).
[3]束定芳.認知語義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下)[M].北京:中華書局,1944.
[5]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01,(4).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biāo)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董秀芳.移情策略與言語交際中代詞的非常規(guī)使用[A].齊滬揚、
張誼生、陳昌來主編.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xué)[C].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5.
[8]姚小鵬.“本人”的語法化與主觀化[J].語言科學(xué),2008,(4).
[9][德]弗里德希里·溫格瑞爾、漢斯一尤格·施密特著.認知語言
學(xué)導(dǎo)論[M].彭利貞,許國萍,趙微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
[10]王聰、彭爽.漢語旁稱代詞“人家”的語法化演變軌跡——基
于“斜坡”理論上的主觀化探析[J].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2,(5).
[11]從主觀化角度看“人家”的表達[J].東方語言學(xué)(第十三輯)
2013.
[12]Ungerer,F(xiàn).﹠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a[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3]Langacker,R.W.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A].In Haiman,J.(ed.).Iconicity in Syntax[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14]Langacker,R.W.Concept,Im age and Sym bol[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
[15]Langacker,R.W.Deixis and Subjectivity[A].In F.Brisard
(ed.).Grounding:The Epistem ic Footing of Deixis and Reference[C].Mouton de Gruyter,2002.
(王聰 上海師范大學(xué)對外漢語學(xué)院 200234;巴黎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xué)院 75013;巴黎 法國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75007)